舒雨 亭亭
她从小在石砰海边长大,渔业捕捞是这里传统的支柱产业,父亲和乡亲们一样都是渔民,每天早出晚归,冒着风险赚钱。那时她就梦想着有一天亲人都能不出远门就有收入。她就是苍南海鑫海参养殖有限公司刺参苗种繁育基地负责人李美娟。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创业成功的女企业家,她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智慧和汗水。
上世纪90年代,山东长岛勃兴刺参养殖。李美娟在1999年嫁到了长岛,丈夫家族从事的正是海参即食加工。李美娟在山东考察时发现,养殖海参非常赚钱,而且成本低,见效快,很有发展前景。回家后,李美娟对苍南海参养殖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石砰兴澳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村里又有大量养殖户,劳动力充足,且海参市场前景好,可以计划大规模养殖。
从2002年开始,李美娟回乡投资海参养殖,“北参南养”没有一定胆量是绝不敢尝试的。她说服丈夫,凭借夫家在山东从事海参养殖的经验,带着第一批海参幼苗放进石砰海域试验。同时她又从山东聘请了多位海参养殖专家,连续四年对烟台引进海参苗进行培育研究。经过科技人员的精心指导,北参南养在苍南取得了成功,而且在苍南海域生长期比在烟台缩短了近三分之二,具有很好的海洋养殖经济效益。李美娟记得,2005年冬季的一天凌晨3时,她把5万只海参苗在长岛装上了运货车。那一天下起大雪,半道上货车轮子打滑失控,好在前面有辆大车挡住,才没有翻倒。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青岛,可已经没有了当天飞浙江的舱位,于是只得出高价买来别人已经预订的舱位,让海参宝宝飞回南方。2006年,引来的海参苗经过技术人员的辛苦培育,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眼看就要收成在望,可是当年超强台风“桑美”登陆苍南,李美娟的心血全部打了水漂。一场台风过后,她投入200多万元的养殖场毁于一旦。
这一次试验虽然失败,但打破了自古以来海参不能在南方养的说法。面对天灾,她苦恼彷徨过。经过冷静的思考,她很快就振作起来。
2006年,县政府鼓励李美娟回乡投资海参养殖,李美娟的热情再度被点燃。她连夜坐车赶往机场,当时山东连降暴雪,车子在山路抛锚。在冰天雪地里,李美娟双脚开始不停的颤抖,她不知道那一夜是否能坚持挨过。为了追逐自己的奋斗梦想,也为了支援家乡经济建设,她始终无怨无悔,因为这是他的所爱。黎明时,路过的汽车把她带往机场,那时她的双脚已经冻得动弹不得了。
回到家乡后,李美娟创办了苍南县海鑫海参养殖有限公司,重新投资刺参吊笼养殖,并取得成功。当年底,她投入的5万只海参,经过4个多月的养殖,分量翻了一倍,单只海参约有250克,获利数十万元。在县水产局、科技局的帮助下,第二年该项目得以大力推广,迅猛发展到如今我县的五百多专业海参养殖户。2008年5月,她毅然在舥艚工业功能区实施野生刺参养殖及深加工基建项目。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6.5亩,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投入正常运转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14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855万元。现在李美娟创办的海参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海参养殖面积50亩,海参加工厂房1000多平方米的规模。
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做特做出品牌是李美娟海参养殖开发的主基调和主旋律。2012年6月,李美娟又投资近500多万元,在石砰建成了800多方水体的种苗繁育基地,从山东购进规格为每斤30头的刺参2000头进行度夏试验,目前规格已达到每斤10头左右,成活率达到98%。这一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县乃至我省刺参苗种的空白,可以直接为养殖户提供优质苗种,也大大节省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李美娟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她实施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战略,拉动周边农民兄弟致富,扶持农民养殖,使这些养殖户人均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真正让他们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
今年山东普降大雪,海参养殖损失惨重。一批经销商日前已纷纷前来我县下订单。我县的海参下个月将可上市,目前鲜活成品海参批发价每斤已达90多元,价格非常看好,预计全县海参养殖今年收入可达3至4亿元。让人欢喜让人忧,李美娟在为我县海参养殖重获生机,“钱”景光明时,也为公司育苗基地的“小而弱”而忧心忡忡,由于土地和融资的双重制约,她始终无法大展身手。“天时地利人和,时不我待,我真的很想痛痛快快地再大干一场,真正圆上北参南养的致富梦。”李美娟动情地说。
【编辑:李甫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