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士明 文/摄
在上周的中华一家亲·2014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中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展销会上,在非遗展示区里,木偶雕刻展 示吸引众多孩子与家长驻足观看,许多家长拿起手机拍下了孩子与木偶头像合影,有些孩子看了舍不得走开。这些木偶头像是出自唐升溪之手。
今年65岁的唐升溪是苍南县传统木偶雕刻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制作的木偶远近闻名,常有木偶剧团找他定制。日前 ,记者走进了他的工作室。
唐升溪小时候跟父亲学习制作木偶头像,经过不懈地努力,全面掌握了木偶头像的雕刻和粉彩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唐升 溪的木偶头像,除了脸谱多样化外,木偶的眼睛、嘴巴甚至鼻子还会动。为了把木偶头像雕刻得更有个性特征,他在观察不同剧 种的生、旦、丑、花面不同角色形象的同时,又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的不同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脸谱。对木偶头脸面油 彩化妆的原料进行再三研究调配,使木偶头脸面油彩永不退色,达到使用二十多年不变色的效果。近年来,苍南、平阳、福鼎等 地木偶剧团纷纷来定做木偶头和木偶头脸面油彩化妆。
每个木偶头像的完成要经过开坯、定型、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上粉、开脸、盖蜡等十几道工序。一个好的木偶,不 仅要有形,而且要有神。形的塑造主要靠木偶的头像来完成,而神的展示,需要靠内部装置来助力。
唐升溪撩开木偶的衣服,向记者展示藏在里面的机关,有木轴、转盘、铁钩等等,而这些控制机关全部靠手工制作。“就是这些 神奇的小玩意,可以让木偶眨眼睛、点头、张嘴说话、提笔写字,原本毫无生气的木头疙瘩就仿佛有了生命一样。”
木偶头雕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而到了当代,老艺人的后代大多不愿学木偶雕刻,因为这项技艺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 收益,青年人没人愿意学此项手艺。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目前,他申请组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木偶雕刻艺术基地”以培养接班人,让这颗璀璨明珠继续绽放光芒。
【编辑:李甫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