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外媒看苍: 书记专集|县长专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乡镇部门|文化教育|网友播报|外媒看苍南|公告栏|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苍南:梦在乡村,美在非遗

2014年09月09日 22:06:07来源:中国文化报
 

姚仁磊 文/图

碗窑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余振镘为村民展示技艺

传承人洪孝弼为孩子们展示米塑绝活

村民观看单档布袋戏表演

糖塑总能吸引小朋友围观

传承人吴明月和他的女徒弟演唱渔鼓《十八相送》

传承人胡允早表演提线木偶戏《钟馗醉酒》

村民试穿漂亮的畲族服饰

民间艺人自编自导“三十六行”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山北村文化礼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民们听说这里将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他们就早早地吃过午饭,欢聚到这里,等待着好戏开场。

“看,居然还有做饼的!”眼尖的村民指着正在制作“继光饼”的李师傅,惊奇地喊道。这边还没看完,那边又突然响起了阵阵热闹的锣鼓声。“啊,是布袋戏,好久没看到啦!”村民们欢呼着。

在苍南,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农村文化礼堂里。

绝技走进农村文化礼堂

6月10日至29日,一场名为“传承非遗,留住乡愁”的非遗进农村文化礼堂巡演活动,在苍南县12个乡镇轮番上演。此举是通过活态展示、现场展演、非遗演出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呈现,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空间和土壤,在人人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桌上有草莓、枇杷、小樱桃……这么多水果呀!”村民们好奇地议论着。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趁表演者不注意,伸手去捏了一下。“啊,全是假的!”小男孩的声音吸引了更多的村民驻足观看。

原来这些“水果盘”,是用年糕团捏出来的米塑。以前苍南的民间红白喜事,如婴儿“百廿天”、周岁和老人做寿及祭祀、丧葬、开光等传统活动中,常会用到米塑。

除了米塑,还有夹苎漆器、点色剪纸、木活字印刷术、糖塑、石雕、竹编、畲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来到现场为当地群众展示绝技。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燃起了人们的热情,勾起了大家对过去美好的回忆。

“这些老手艺,现在大部分已很难看到了!”对于这些送到家门口的绝活,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很是感慨。

苍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晖华认为,非遗是民族的瑰宝,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保护非遗的目的在于共享,只有共享才能更好地保护。只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的活动中来,才能让非遗“活”起来,并予以传承。人人保护非遗,人人共享保护成果,已逐渐成了苍南人的共识。

民间文艺受到村民追捧

“能不能在这里再演几天啊?我们自己掏钱好了!”巡演中,常有意犹未尽的村民围着单档布袋戏戏台打听和询问。

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让村民们目不暇接。只见一个艺人坐在戏楼内,手、脚、嘴并用,说、学、逗、唱皆为,一个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同时演奏乐器,便热热闹闹演出了一台戏。这就是苍南百姓家喻户晓的布袋戏,是当地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以前因受交通条件限制,布袋戏艺人都是一个人挑着自己的全部行当去表演,俗称“扁担戏”,被誉为“千古江山一肩挑”。2008年,苍南单档布袋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和单档布袋戏一样,提线木偶戏也是苍南人熟悉的民间传统戏剧。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以演员操纵木偶身上的线条来表演,每个戏偶一般有8条线,重要角色多达28条以上,演起来惟妙惟肖。在没有电视电影的年代,看布袋戏、提线木偶戏是村民在农忙之余的一大文化消遣。过去,苍南各乡镇几乎村村有木偶剧团演出,传统庙会也月月有,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在非遗项目巡演过程中,人们常常被非遗的魅力所吸引,却又为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而叹息。一天的展演展示时间很短,所以总是引得村民焦急询问和殷切挽留。

与以往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活动不同,这次的非遗活动进农村文化礼堂,采用的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模式,参加演出的民间艺人大多是走下舞台扛扁担、放下锄头登台唱的农民。尽管他们缺乏专业训练和舞台经验,但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和现场互动,让群众产生了很深的认同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原汁原味的艺术是最好的。舞台上演的是生活,舞台下看的也是生活。比如表演“三十六行”节目,表演的艺人有农民、退休教师,也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他们的表演方式略显粗糙,但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三十六行”,村民们都看得懂,常常会心大笑。如同许多非遗项目那样,“三十六行”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虽然有些行业已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而消失了,但依然留在了人们的美好记忆里,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代代传承,诉说着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事,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成败。不管是单档布袋戏,还是提线木偶戏,它们都曾是在苍南民间流传很广、深入人心的剧种,代表着苍南民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是苍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南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庆泛说,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向过往传统的致敬,也是对在现代文明中不断失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非遗进礼堂,融合促发展

在苍南,广大农村是非遗保护的主阵地,是非遗生存的空间和土壤,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但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导致当地非遗传承和保护缺少“劳力”,非遗因后继乏人而丧失活力。比如苍南的夹缬、点色剪纸、木活字印刷术、碗窑手工制瓷等传统手工艺项目,这些曾经辉煌的地方支柱产业,在经济大潮和现代化面前轰然倒塌,现在只有少数人在坚守。非遗的消失,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或是一些民俗活动的消失,更是传统文化的流失。

近些年,苍南建起了一批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有的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少、缺乏吸引力、人气不旺,出现“空巢化”现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文化部门就将那些来源于民间的非遗项目引到农村文化礼堂,让其成为民间传统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地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比如,苍南县钱库镇前后金文化礼堂就建起一间民俗博物馆。该馆面积不大,可看到纺车、六角接台、蓑衣等生产生活用品。金处村村委会副主任金礼义说:“大家都想让后人感受我们的民俗文化。”不少村民主动找上门,要将祖辈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送来展示。“这个地方真好,我没事就来转转,看看这些老玩意儿,回忆往昔。到这里的小孩也对这些物件特别感兴趣。”72岁的金大爷对这个博物馆特别有感情。这也带动了钱库镇各村深挖本地优秀非遗,为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和表演。钱库镇倪处村还着力培育民俗文化传承人,组建了米塑、盘歌、民乐等多支非遗项目表演队。

苍南县充分挖掘当地的非遗资源,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展示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传统,不仅为农村文化礼堂提供素材、增添亮点,也丰富和提升了礼堂的文化内涵。另外,也提高了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有效解决了非遗保护缺乏活动和展示空间、“不接地气”的困境。

非遗展示,留下诗意印记

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句富有诗意的话,让人记忆犹新。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记忆。而对于苍南人来说,她是一出诙谐有趣的布袋戏,或是一块蓝白相间的夹缬,或是一句带着浓浓乡音的渔鼓。她是人们心中留藏着的最美最甜的记忆,也是时代留下的最深最远的印记。

保护非遗,首先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非遗,提高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非遗依然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却不认识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流变,它因时代的不同而被赋予新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印记。比如木活字印刷术,现实中,早已被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所取代,但作为古老文明的见证之一,它仍然“活”在苍南各地,和民间的宗谱编纂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习俗。

非遗展演与其说是一种宣传,不如说是一种传承。非遗的传承除了技艺传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这才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薪火相传、代代传承的关键。比如“继光饼”制作技艺,这个以抗倭英雄戚继光为名的传统技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用手工制作出来的金灿灿、可口美味的饼,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传承非遗,留住乡愁”活动是一个引子,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融合,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诗意地栖息,也将我们的家园装扮得更加芬芳美丽。

相关链接

温州市苍南县地处浙江、福建两省交界,东濒大海,西枕群山,北承温州,南接福鼎,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长期以来,受闽、浙两种文化的影响,造就了苍南文化的多元特色,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共有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23项,市级非遗项目72项。其中,既有“一人手上演百官”的单档布袋戏,也有“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的夹缬,还有提线木偶戏、渔鼓、木活字印刷术、点色剪纸、夹苎漆器等一批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苍南大地,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自2013年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被列为浙江省政府民生十大实事之一后,苍南县经过充分调研,挖掘地域特色,盘活和改建现有宗祠、文化活动中心和闲置村办公楼等资源,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18个。2011年,苍南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创新模式被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于2013年5月通过验收,同年10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现在,这些农村文化礼堂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渐成当地的主流文化阵地和凝聚民情民意的集散地。比如,村史展览、民俗文化展示、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群众议事集会、形势政策宣讲、非遗和科学及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

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礼堂,正悄然改变着苍南村民的生活。“农村文化礼堂变政府‘送文化’为群众自任主角的‘种文化’,个人素养的提升正在反哺苍南发展。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苍南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村民想唱就唱的梦想舞台。”苍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森森如是说。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