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百姓生活: 书记专集|县长专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乡镇部门|文化教育|网友播报|外媒看苍南|公告栏|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民生调查 -> 百姓生活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一枝一叶总关情——走进大石林场护林站

2014年08月24日 22:48:03来源:苍南新闻网
 
张时坪和“大黄”在巡山
 
护林员在锄草
 
大石护林站“全家福”

记者 陈君 方耀星 /文 许师师/图

有一种职业,远离世事喧嚣,在茫茫的大山中与树木为伍,有时几个月也见不到其他人;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休,每天来回数十公里,风吹日晒雨淋;与蚊虫相伴,行走间踏出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时刻提防着毒蛇的袭击;平日里,与家人都是聚少离多,只有在一些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才能有机会与家人。在“苍南九寨沟”——莒溪大峡谷的深处便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事着这样一份职业,他们用脚步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为了责任与荣耀在默默坚守,奉献无悔的青春与热血。

“城乡绿化景观化、农村绿化产业化、通道绿化游憩化、近郊山体公园化。”近几年来,在全县大力推进“绿色苍南、美丽家园”工程建设时,每年全县各地爱绿植绿护绿的活动高潮迭起。“让森林包围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的意识和“创森”行动也让“绿色革命”入心入脑,赏心悦目。而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有一支坚强而勇敢的队伍显得特别突出和醒目。日前,记者走进莒溪大峡谷,走进这群可歌可泣的护林员当中,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

一片痴心在林场

凌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伴着清晨的鸟叫声,大石护林站的护林员温作翰从睡梦中醒来,洗漱过后,简单吃过早饭,穿上迷彩服,带上柴刀、锄头等工具,叫上同事张时坪,温作翰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巡视工作。踏着清晨的露水,从护林站出发,下坡道、走溪谷、进林区,一个来回就是十余小时的艰苦跋涉,往往是迎着朝阳出发,踏着夕阳而归。

“树林的长势如何?有无病虫害的发生?有没有游客将火源带进山中?”森林防火是温作翰和张时坪关心的头等大事。如果中途遇上深入大山中探险的游客,他们还要时刻提醒游客注意林区防火和加强自身保护,毕竟森林里到处充满未知的危险。期间,午饭都是在路上简单解决的,除了白米饭,还有就是咸菜、咸鱼、菜干等一些而便于携带的菜品。行走中,抬头放眼望去,入眼的尽是一片生机盎然。这条蜿蜒在茫茫大山中和溪流边的山路,尽管已经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但依然不曾生厌。温作翰说,多年来,看着这里一草一木一点点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在外人看来,护林员的日常工作重复、单调而枯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一些下大雨的日子,剩下的都是上班时间,没有周末、休息日,每天十余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选择护林员这份职业的大都是子承父业,祖辈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承下来,承担起来就意味着将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温作翰和张时坪的父辈都是护林员,从父辈手中接过这份职业,也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几个年头了,从小伙子到中年,时光飞逝,不变的是心中的那份热忱。

“枯燥、无聊、长年与大山为伴,选择护林员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一份坚守。” 大石护林站站长李前敏一语道破“天机”。

洒向森林都是爱

县林场在1953年设立是有四大林区25个护林站,1991年进行撤并后设置了大石、白云、石竹岙三大林区和一个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11个护林站。目前全县林场面积达35679亩,其中大石林场11700亩,除了溪流处,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9%以上。一路跋山涉水,刚到大石林场护林站,县林场书记、场长刘妙龙便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林场的“家底”。

说起护林站,它分布在各个进山要道,在游客来往的必经之路上默默地守候着,它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型农场,周围种上了蔬菜,土鸡,甚至还有蜜蜂,刘妙龙他们告诉记者,护林站就是护林员们共同的家,平日里山路进出不方便,除了必要的粮食和鱼肉,日常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而往往一年中,护林员呆在护林站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中的时间。

青丝到白发,弹指一挥间。二十余年的时光已然匆匆流逝,护林员们逐渐老去的容颜和愈发兴盛林木形成鲜明对比。解放后,第一代护林员来到这块土地,承负起播种和守护的任务。一棵棵树苗被栽下,一片片的森林拔地而起,但文革期间却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改革开放后,第二代护林员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开始新一轮的造树过程,当时,护林员不仅要播种造林,还要时刻与偷木贼斗智斗勇。

一代代的护林人将这个光荣的使命传承下来,用青春无悔守护这块土地,将汗水与泪水洒播在这片森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代人的坚守,换来如今莒溪大峡谷的郁郁葱葱, “苍南九寨沟”的声名也越传愈远。

“绿林”好汉尽英雄

正是这支坚强的护林铁军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地坚守在每个林场岗位上,构筑起森林防火的“铜墙铁壁”,确保林场的安好无恙。

1969年12月,天干地燥,一位山区村民在山林里捡拾干柴,累了坐下休息抽筒干烟后,忘记踩灭烟屑,起身离开。事后,“星星之火”引发重大火灾,当时林场十几位护林员冲锋陷阵,与火魔展开生死时速的“血拼”。烈士吴加盛生前临危不惧,多次冲进火海,奋力扑火。最终由于体力不支,加上火势凶猛,他活生生地在队友的哭喊声中魂断火海。

悲剧再也不能上演,从此也不会上演。泪流满面地送走烈士后,护林员们一代接一代、一茬接一茬、一班接一班,言传身教这血的教训。“严防死守,坚决杜绝一切野火明火进山入林。”成为护林员中一道死命令,一道皇帝老子也不能逾越的“坎”。

李前敏告诉记者,1969年那场火灾后,林场上下用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手腕,确保了40多年来整个林场的警钟长鸣和长治久安。他说,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扶育三大任务中,护林站最重大的任务就是森林防火。

近年来,随着“苍南九寨沟”的声名远播,莒溪生态旅游业不断升温,引来大批“驴友”深入峡谷中探险旅游,一批批的“烧烤族”也应运而生,他们常自带工具,在溪床和林区空地上生火烧烤。“不怕一万只怕成一”,“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麻痹大意”。李前敏告诉记者,为彻底“根治”火种,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护林站人严格执行值班巡逻制,每名护林员一个月确保出勤26天,每天坚持指纹考勤制。一旦发现烧烤和野炊行为,护林员都坚持铁面无私,劝阻无效者,没收全部“行当”。

寂寞是精神的历练

“现在的条件好了,电也有了,通讯也能联系上了!以前在渺无人烟的大山里,就一两个人,一呆就是一两个月,除了偶尔出山。”用大石护林站原主任刘妙芳的话说,没电没通讯设备,在大山里一呆,那完全是与世隔绝。

记者了解到,身处茫茫大山中的护林员往往是一两个月都不曾出山,除了采购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几乎不出山,要长年坚守在第一线,于是乎夫妻档、父子档都是偏远护林站比较常见的“搭配”。寂寞无处不在、如影随行,而养一只忠实可靠的狗狗也成为护林员的一种不错选择,护林站中便有着“大黑”、“大黄”两只狗,而“大黄”更是护林员张时坪平日里的好助手、好伙伴,离得远远地就能听见它粗野的叫声回荡在山林中。“大黄嗅觉灵敏,远远地就能闻见人味,有旅客进山,也能多给我提个醒。”张时坪说,有时他会带着“大黄”一起巡逻,有它在身边,也多了许多乐趣。

除了单调和孤寂,护林员最大的敌人来自于蚊虫和毒蛇,茫茫大山中,潜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有名的没名的,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树上挂的、水里游的,让人防不胜防,冷不丁被咬上一口,肿起一个一个大疙瘩或毒成一大片的红斑是常有的事。比起蚊虫更可怕的是山蛇,刘妙龙告诉记者,像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等几种常见的蛇类,大山里都能看到,而林场工人被蛇咬伤的事情也屡有发生。去年夏天,刘妙龙在县城开会时,突然接到报告称,林场一名职工被一种叫“五步倒”的毒蛇咬了,当时已不省人事。刘妙龙一边打电话让职工马上背伤员往县城赶,一边联系120立马接送伤员到永嘉毒蛇研究所进行紧急抢救。“幸亏你们送得及时,要是再晚个把小时,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当抢救的医生说出些话时,现场参与营救的林场员工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巾帼不让须眉”,在这样一支铁军中,“女汉子”也撑起了一片天地。“林场雨多、路滑,摔跤也是家常便饭,最可怕的还是野蛇。”采访中,大石林场女职工雷爱梅向记者讲述了几天前的遭遇,当时她在山林中小心翼翼地巡逻,不料一条一米多长的银环蛇“从天而降”,吐着蛇信,作势欲扑,把同行的雷美玉也吓出一身冷汗,所幸她们俩人处理得当,没有被蛇咬伤。雷爱梅的父母、公公都是林场老职工,言传身教和见多识广使她镇定以对,逃过一劫的雷爱梅仍心有余悸地对记者说,“看到听到林场的很多职工被毒蛇咬后,变成不同程度的残疾,心里一直都很后怕,但每次后还是继续上路。这是我干的活,总不能一日被蛇咬,一生怕草绳吧!”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