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有中,1931年8月出生于浙江苍南,擅长中国画,中国美协会员。1948年上海美专肄业,1949年7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学美术,历任华东军区战士画报社美编、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美术编辑、主任编辑。主要作品有《福音》、《盛世》、《中华大家园》、《56个民族风情图》等。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曹振峰称赞他的作品为“以形动人,以情感人”之作,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观赏他的作品后,均为其亲笔题词。




朱建德 文/摄
见到尤有中,是在苍南博物馆的小会议室内。他一边摊开手中的一叠画作,一边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幅作品的创作经过。尤有中说,能为家乡博物馆创作作品,是给了他一次想家乡、爱家乡的机会。
尤有中这次共向苍南博物馆捐献国画作品30幅,是他去年4月份开始应我县博物馆要求创作的,题材大部分涉及苍南的风光及风俗人情。
随军赴朝,被誉为“战地画家”
尤有中是我县龙港镇湖前双桂坊村人,生于1931年8月。他出生才两个月,父亲便不幸病故。幼时家贫,从小就上山捡粪、下河摸鱼,小小年纪跟人学编筐编箩,练就了心灵手巧的手艺。乡间至情至美的环境,使少年时期的尤有中萌生了对美的向往、追逐。
15岁时,尤有中先入平阳简易师范免费就读,后考入美术大师刘海粟开办的上海美专。在美专学习不到3个月,正值上海解放前夕,美专停办。尤有中于1949年7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他经常为连队画黑板报,由于美术功底扎实,表现突出,被推荐进入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学习美术。学业结束后,任华东军区《战士画报》美编。
1952年冬天,他主动要求随志愿军赴朝,在“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上,将生死置之度外,经常冒着擦肩而过的子弹,抢救伤员。始终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写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战地生活的作品,其中连环画《任务重于生命》等作品被《连环画报》等报刊采用,被人们誉为“最可爱的艺术”。当画报从国内流传到朝鲜战场时,战士们争相传阅,战友们亲切地称尤有中为“战地画家”。
加入美协,编号为275号
1955年夏天,尤有中从朝鲜回国,相继在铁道兵部队和《人民铁道》报任美术员和美术编辑。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祖国的大好河山、铁道建设的热火朝天和部队战士的紧张生活,激发了尤有中的创作热情,他上高山、下海岛,祖国大地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几大本厚厚速写,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间尤有中创作的几百幅反映铁道兵工地生活的绘画作品,由于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现场感强,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30多家报刊采用和参加各级美展。29岁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当时全国的国家级美协会员还不到300人,他的编号是第275号。
好的艺术,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情感。在大部分的时候, 我们注重笔墨、构图、形状、肌理材质,但这一切都不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最内核、最灵魂的那种品质。看一张画,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你是否为它所打动。如果你被感动了,那它就可能是一张好画。1965年文艺整风,尤有中的作品被当成“黑画”展览,许多群众观看了尤有中的画作后,被他笔下的人物感动,纷纷为他打抱不平,这算什么黑画,找不到一点“黑”的地方,它分明就是名符其实的红画嘛。
入疆五年,滋养他的艺术生命
1975年春,他被下放到新疆。5年的边疆部队生活,不仅培养出他的军人气质,更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对新疆民族题材的表现,非尤有中一时一事的兴趣,而是全身的、真诚的投入。
尤有中说,入疆五年,因祸得福,使他能不受外界干扰,全身心的投入绘画。他还说起写生途中两次救人的事:一次在沙漠上采风写生,尤有中发现一头骆驼寸步不离地守在一个地方很是奇怪,走近后才发现骆驼旁边被飞沙掩埋着一个人。他赶紧把这名已奄奄一息的人扒了出来,送到附近的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这人终于活了过来。另外一次,是在一条人迹罕至的戈壁公路上发生一起翻车事故,孤身的驾驶员身受重伤,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尤有中写生途中正好路过,立即下车把驾驶员背了出来,对他进行简单包扎处理后,第一时间把伤者送到部队医院,使这名身负重伤的驾驶员顺利脱险。
5年来,尤有中的足迹踏遍大半个新疆,默默无闻地以一个部队画家独特的眼光观察、审视着这片神秘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生灵。他把新疆的自然景观和生灵通过提炼、咀嚼、升华后,用他丰富绚丽的笔墨和富有弹性的线条表现在画面上,表现在他的作品上。
画邓小平,受到邓林好评
1980年1月,中国大地到处生机勃勃,他也从新疆回到了北京。为了讴歌祖国的春天和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赤诚爱戴之情,作为一名部队战士,又是一个从事人物画创作的画家,尤有中觉得义不容辞,他应该画一幅表现邓小平题材的画来表达自己的崇敬心情。
深刻地去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和内心的世界是人物画的要求,且是大家特别熟悉的伟人,难度相对较大。尤有中在翻阅了大量的关于邓小平的资料后,他被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经反复构思,决定以邓小平与孩子在一起和多民族文字为载体来创作,这样既丰满了画面又能丰富作品的内涵,他还把作品取名为《福音》。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品画好后,为了保险,他把画作送给邓小平长女、同是画家的邓林审看。邓林看后对尤有中说,你很勇敢,这个题材别人是不敢画的;画面处理得也很好,背景虽简但很吉祥,用多民族的语言表达了多民族的心声。并打趣地说,把她父亲画的年轻、帅气、漂亮了。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福音》的国画作品。接着,《福音》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其中有两家报社还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这幅画,此画还被《民族团结》杂志用做封面。随后,尤有中又创作了两幅邓小平题材的作品,这两幅作品也基本上达到了形象生动传神,意境和主题传达突出的效果,使尤有中成为国内较早画邓小平的画家。
回乡创作,感悟家乡的魂韵
作画有两种方法,一是刻意追求,一是自然而然。1991年8 月,尤有中离休后,自然而然地怀念家乡,平时除了继续创作部队生活、新疆民族风情题材的作品外,尤其关注于家乡建设。过了几年后,他思乡之情更切,决定回乡创作。
1997年与1998年的两个夏天,尤有中回来了。为了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不给亲戚朋友增负担,他发扬部队“老兵精神”,骑上自行车,带上沉重的画具和一些生活必须品,走到哪画到哪,睡简易小旅馆,吃粗茶淡饭,足迹遍踏苍南的每个乡镇和山区。在家乡不竭的创作源泉中,他寻找着、感悟着她的魂韵。在他的笔下,那在大树下纳凉的老人,可爱的婴孩,强悍的挑泥工,赶海的姑娘都表现得生动而准确,娟秀而灵动。他创作的200多幅家乡题材的作品在苍南集中展览后,勾起人们几多童年的回忆,以及梦里对家乡故园的回想与精神向往。
尤有中是个真诚的人,画主旋律、大创作是真诚的,有真切的感知和感受在里面。画家乡题材的作品,他对各种笔墨的尝试,探索不同手法和风格也是真诚的。为了表现家乡妇女织毛衣勾针的情景,他几次跑书店找图案;为了还原乡亲们打草鞋的画面,他购来草绳自己重新演绎。他说他的作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对家乡人民负责。他说自己面临生活困境时没有哭过,在险恶的朝鲜战场上没有哭过,这次为家乡博物馆创作时,却常常画着画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这些饱含着尤有中多年的积累和炽热情感的作品,是他对家乡人民作了一次汇总式的诠释和展示。
【编辑:李甫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