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理论之窗: 创作|风土|读书|人物|艺苑|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理论之窗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民众的生态教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

2013年04月25日 00:22:26来源:苍南新闻网

 

■中共桥墩镇委书记 郑贤跑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极探求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水乳交融、和谐共生“四位一体”生态关系实践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内涵丰富、积淀深厚、催人奋进,它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哲学思想,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是党和政府兼顾当前与长远、统筹人与自然、权衡各方利弊得失而为人民百姓谋取福祉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对浙江而言,实际上早在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就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温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进行科学部署。苍南县近年来更是相继开展了“生态县”创建、“三沿”整治、“绿色苍南、美丽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边三化”等活动。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自觉践行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蓝图已经绘就,如何抓落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如何提升民众的生态教养值得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需借重民众生态教养的提升

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为根本,以遵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准则,通过积极构建环境友好系统,制度保障系统,产业优化系统,文化引领系统,评价考核系统等若干体系,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但我们必须清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少数社会精英所追求的理想,而是人民大众的共同事业,是项战略性、长期性、发展性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民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期盼者、发起者、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人民大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因此在全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十几亿国民的生态教养的水准,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也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只有民众的生态教养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境界,才能更真切的洞悉现行生态系统存在的危机,更深刻地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更紧迫地投入到具体实践中去,力求在生产生活中作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追求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制奢侈、厉行节约。也只有人民大众真正地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才能顺利实现。

二、生态教养的解读

生态教养是美国学者大卫·奥尔在1992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行为之所以产生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在于人们缺乏对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关系的认识,因此,他主张要进行新的生态教育,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需的生态教养,以便引导人类顺利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后现代社会。综合有关类同领域学术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生态教养是指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自觉的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一个有较高生态教养的民众应该至少具备以下三点素质。

1. 对生态文明有清醒的理解和认知

工业文明机械化、规模化、超自然、无止尽的生产方式打破了自然原生态系统能量自我调剂守衡和物种、物质的本能更迭规律,导致了生态圈的结构和功能紊乱。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后工业时代,已经清醒认识到人类自身只是自然界整个生态链条的一个环节,人类没有超越自然的特权属性,人和自然界的所有动物、植物一样都只是生态圈里的一个平衡要素,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已经背离生态的多样性、依赖性、共生性、平衡性等的内在固有属性。当前,虽然学界对生态文明定义的表述各一,但总体上对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理解都大致相同。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先进性。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他是继人类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全新的文明形态,核心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都是生态圈的平等成员,共享一个地球,这比工业文明强调的人改造自然、主宰万物的“人类霸权主义”有了质的区别。二是传承性。生态文明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提炼。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和美”画卷。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万物的守恒与平衡,强调的是当代与后代人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都要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三是时代性。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和谐社会内在属性之一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追求“志同道合”。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生态文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们贯穿经济、社会、自然的一种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文化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 对生态伦理有正确的价值指向

生态伦理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与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告戒人们,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万物平等,都是生态链条上的有效元素之一。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指向应该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重新定位“人类中心主义”霸权思想,提倡所有生物的平等共赢;二是以一种全新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万物生态和谐;三是以一种全新的理性方式重新调整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提倡低碳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形成,主要是要靠民众主观上的“自修”、“自重”、“自警”、“自省”,“自律”,但仅仅依靠人自身“自知之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法律或者是其他形式的他律约束,这种钢性约束目的是促使民众对自己习惯化了的非生态行为作出调整,让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逐步修复,让生态伦理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普世价值。当前,在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教育好、引导好广大民众生态伦理的价值指向,倡导用生态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用实际的行动参与生态中国的建设,实现环境正义、保护生态利益。

3. 对自己实践方式有理性选择的能力

一个有生态教养的人,除了对生态文明结构体系有清醒认知,对生态伦理观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外,同时还要对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行为具备理性选择的能力,懂得评估和明晰自己的行为会否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对自然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能量及信息交换带来有害影响或威胁,懂得自觉调节甚至节制自己的非生态行为以让“共生现象最大化”。当前工业文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产生了土壤沙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严重的生态后果现实,一个有生态教养的人面对此情此景会以讲求生态文明为荣,以违背生态文明为耻,明晰什么事该做又有什么事不该做,能理性选择为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道德关怀的举动,能努力参与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科学选择“物质消费菜单”,降低物质生活标准,倡导物耗少、能耗低、有利于环境的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以身作则过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容互利俭朴和谐的生活。

三、 民众生态教养培育的合理通道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认知是一个学习、消化、吸收和不断深化并螺旋上升的过程。要使人们生态教养不断提升,这就需要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认知体系,国家要把研究和完善这个体系作为历史的具体使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个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立体多维结构的模型,是一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综合体,是个增进人们生态知识技能、提高人们生态素养的具体举措。

1. 用生态的文化熏陶人

生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由环境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精神生态文化、行为生态文化等方面构成的有机体,具有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教化人的功能。用生态的文化熏陶人就是要加强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建设一批成熟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和示范窗口,特别是要通过打造和创建生态和谐的工作环境、人居环境、休闲环境来感染民众逐步树立生态优先生的产方式和消费观念,教育他们当以生态价值的实现作为奋斗的第一目标和生活的第一追求,树立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环保消费,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用法制的刚性规范人

我们都已经很清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项长期性、复杂性、发展性、系统性的工程。单纯依靠文化宣传、学界呼吁、生态倡导和道德规范的软约束的力度还不够。历史的经验说明,任何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果需要巩固、提升,必须用法律来承接和保护文明的成果、布置文明的秩序。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立法缺位是一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立法,作为连接文明与法律的桥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面对目前生态危机时不我待的现状,我们必须要采取刚性约束的方式予以规范和纠正人们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非生态行为,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同时通过立法,一方面也彰显党和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各种资源,积极规范和引导广大民众凝心聚力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最佳的效果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

3. 用先进的典型示范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举起一面旗,唤起千千万”,说的都是示范的作用。抓典型,做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践一再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民众生态教养提高方面,我们同样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生态标兵的榜样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多种途径,广泛开展绿色人物、绿色饭店、绿色商厦、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标兵的创建评比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宏扬典型人物和绿色标兵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各领域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的人物、单位给予表彰鼓励,营造一种你追我赶,“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积极争做“生态人”的良好氛围。

4. 用科学的指标评价人

对人的生态教养水准进行测评,是个定性的行为。按照通常的测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以“目标”作为导向的评价法和以“过程”作为考量指标的评价法。目标评价法比较困难,因为生态教养是个定性和不断发展的概念具有主观性、多维性和模糊性,很难有一定量化评价标准来精准定位。但过程评价法可以通过认知水平、行为模式、及实践效果三方面指标来评价。简单而言,一个有较高生态教养的人应该在主观意识上对生态文明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具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能积极倡导和主动传播并带头实践生态文明;在具体实践中,在生产方式上,能主动屏弃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生态科技、生产生态产品,让生态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在生活方式上,屏弃功利、享乐的生活追求,崇尚节俭,倡导科学、合理、适度消费,打造低碳减排、绿色生态的生活模式,给环境的承载没有带来不可控的压力;在实践效果上,能通过自己的倡导、引领和示范以点带面,影响带动他人生态教养的提升,整个社会生态风气的形成,使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认识上提升层次、目标上提升境界、组织上提升水平、推进上提升速度。

总之,一个人生态教养的培育、提升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既要靠个人的修身养性,也要靠整个社会的熏陶带动;既要靠课堂的注入灌输,也要靠实践环节的体验提高;既要靠当前的倡导教化,也要靠长远的巩固提升,但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生态教养也一定会与时俱进。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