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创作: 创作|风土|读书|人物|艺苑|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我与江南海涂围垦

重点工程与民生征文选登
2012年12月11日 22:57:38来源:苍南新闻网

 

■ 毛传奉

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沙人,我与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江南海涂围垦的工地,在龙港镇江南海塘以东的滩涂上。江南海塘历史悠久,最早兴建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为御咸入侵江南地区,朝廷下令沿东海岸从鳌江江口南岸邱家埠(现龙港下埠)至舥艚镇斜溪(现方城底),始建江南海塘,就是内塘。清朝乾隆时期,因内塘已毁,故在其东面平行修筑自江口起至舥艚阴均大埭至老城的中塘;1958年大跃进时,国家实行了“民办公助”的水利建设方针,在白沙、海城修建外塘。1983年到1986年,原海城乡、白沙乡、龙江乡和舥艚镇、芦浦镇群众在沿海一线新建海涂围垦工程——土塘,也名新塘,后遭台风摧毁。在此基础上,1990年冬至1991年冬建成江南标准海塘,这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东塘。江南海塘素有“东海长城”之誉,直接保护着全县主要产粮区——江南平原18万亩农田及6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

从江南海塘四次向东迁徙的历史来看,这是江南人民拦海造田的壮丽篇章。海塘每向东移建一点,人类向大海的造田工程就东推进一些,围垦以后的滩涂就变成可供群众耕种的园地。在修建海塘的过程中,那一锹一锹的沙石泥土,寄托了沿海群众向大海要土地的梦想。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浸透着父辈辛勤耕耘的汗泪。

江南海塘以东是广袤的滩涂,这片滩涂曾经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小时候,每逢夏秋傍晚时分,我会跟爷爷来到滩涂上。爷爷在滩涂洞中抓野生蝤蛑、钓跳鱼,我喜欢踩着泥泞的滩涂,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向滩涂东边的近海。在劳作间隙,爷爷会指着东海深处的一坨山影,跟我说,那就是杨屿山,岛上住着一个神仙,名字叫杨屿公,须发洁白,已经活了一千多年了。如果将来有一日,谁能从这里赤脚走到杨屿山,就有机会喝上杨屿公的琼浆,成为小神仙了。爷爷每次讲着这个故事,都会摸着我的头说,“奉儿,能够走路到杨屿山,爷爷这辈子肯定是看不见了。希望你和你的孙儿能有机会走到那里去!”那时我望着汪洋渺渺深处的杨屿山,以为爷爷跟我讲的只是个移山填海的神话,就像传说中的神仙,可望而不可及。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县委的一名干部。尽管工作单位时有调换,但踏过平地走向杨屿山的梦想始终在心头萦绕。时间的车轮到了2003年10月,一个重大的喜讯在乡人们口中互相传递。县委、县政府要在江南海塘以东的滩涂上,动工建设海涂围垦工程,拦海造田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江南海涂围垦工程位于鳌江口和舥艚港之间,东濒东海,西依江南平原,围区面积4.342万亩,是温州在建最大的围垦项目,也是苍南历史上最大自主建设项目。在众人的期待中,围垦工程于2007年10月全面开工建设,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10年全线合龙。与围垦工程相配套,世纪大道延伸到东海,与时代大道、在建中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对接。阡陌变公路,滩涂成通途,故乡东塘已经成为开发热土。

江南人民拦海造田的千年梦想在今天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精卫填海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2012年的夏季,也是一个温馨的午后,我一个人走向了东塘。爬上标准堤东塘(原来的海堤),整个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就一览无余了:靠近堤坝的已经变成了“湿地”,水草丰美,偶有白鹭飞过,再远些还是一片水汪,更远处便是隔堤,隔堤是围垦的第一步,围堤之内将来就是平地。走在围垦工地上,只见屋舍栉比,机器林立,彩旗猎猎,工人的劳动号子响彻天际,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名字叫“新海狼”的绞吸船,在滩涂上忙碌着,将鳌江底部的淤泥搅拌吸上来排到吹填区,既挖深了河道,又解决了填充物。经过强劲泵机的吹填,围垦区内200多万平方米的陆地雏形已经形成,施工人员正忙着地基处理工艺性施工。我遥望东海,杨屿山就在眼前。想起爷爷讲过的那个故事,我感慨万端。爷爷,你放心吧!踏过平地走到杨屿山,这个梦想今天已经实现!

江南海涂围垦工程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把我县丰富的滩涂资源转化为稀缺的土地资源,为我县乃至温州的土地资源战略储备和耕地“占补平衡”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将为我县沿海深水码头、港口岸线、贫困山区移民安置和水产养殖等各方面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已经纳入苍南临港产业新城总体规划,全面进入招商、开发,已有一大批企业、房产开发等项目相继进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是厂房林立、车辆遍地、人流熙攘、商贸发达的繁华地方,一个宜商宜居的新龙港将展现我们的面前。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