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云飞,著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自称“一个码字的乡下蛮子”,被媒体誉为“民间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不做父亲的人,很难理解冉云飞为什么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对教育的关注和批评;不读此书的人,不能知道这个外号土匪的人对自己的女儿有怎样深切的爱。”
前段时间,阅读派特邀《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作者冉云飞在灵溪二小做“爱的及时,爱的适时”主题品读活动。近50位校长、教 师代表参与。
“你在智商上,你在经济上,你在很多方面你都优越于你的孩子,由于他是未成年人,但是难道说你什么都优越于你的孩子吗?NO,那绝不是如此的,做父母是一种敬之惧之的过程,怀着敬惧之心做父母,这个特别需要。”冉云飞在做客苍南教育阅读派活动时,谈到做父母时如是说。
冉云飞说,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做得这么好的,女儿一年级的时候,稍微考得差一点,他心里都很不舒服,十分失落。他只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地,慢慢地,就想通了,“她是她,我是我”,正如他在《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序言中所说“最困难的一种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孩子的爱,因为整个目的就是爱他们,以便他们可以离开我们,接管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想法和行动”。
“你把他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不为他负责,不为他努力,不爱他,这就说明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冉云飞说,做父母,要诚实地面对孩子,就像教师一样,要诚实地面对学生,你要告知他说我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而是要跟他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好,这个问题我欢迎你思考。但是大部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一种情感勒索,最喜欢做的还有语言虐待,诸如“你要是不按时吃饭,我打死你,你要是考得再差,我关你小黑屋。”语言的虐待给人带来的伤害和心理问题非常巨大。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分析整个家庭成员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这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一个人诞生的,有很多原因。但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非学校和社会可比。可以说,做父母,天然欠孩子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没征得他的同意,把他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你不为他负责,不为他努力,不爱他,这就说明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中国的父母为什么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这是缺乏安全感和梦想转嫁的表现,安全感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那些本来是失败的人,他要在孩子身上找心理期待,让孩子帮他实现梦想。有些父母没读过好书,他就拼命地让孩子读书,没上过大学,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完全是一种转嫁和逼迫,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勒索,情感勒索和利益考量,这样的父母很多。还有很多有成就的父母,因自己成功,就不允许孩子失败,一旦孩子失败他就感觉自己也失败了;一旦孩子没有按照他的路数来思考,来工作,来学习,他就觉得很丢面子。他们很爱孩子,但是爱的方式不对。
“要做一个厨师、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可以做得到,这有什么难的?”
冉云飞认为好的教育就是不把学生的求知欲、探险精神、好奇心给压制住,不让他厌学,不让他只知道寻找唯一答案。他女儿在高二时从成都最好的中学休学,准备考SAT和托福去美国念书。去之前,她一个人去美国的缅因州、华盛顿、新泽西等地方的学校看、玩,比较之后最终决定读新泽西州立大学,学社会学。这当然是受她爸爸的影响,社会这么大,什么都可以研究。在学社会学的过程当中,她问冉云飞:“老爸,我也想当厨师,你说怎么办?怎么解决问题啊?”冉说:“好啊,当厨师,你就这样,你学饮食社会学,学饮食人类学……烹饪方式:烹,蒸,煮,炸,都是社会问题。”她女儿说:“爸,还有什么东西是你联系不上的?我说想做厨师,你说搞饮食社会学。”“有个女的叫庄祖宜,写了本书,叫做《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台湾出生,台湾的本科,华盛顿州立人类学博士,快要拿到博士学位了,不读了,去学做西餐,写了本书叫《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你看看,要做一个厨师,一个社会学家,一个人类学家,都可以做得到,这有什么难的?”这样的父女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
“很多人一生的努力就是变成自己反对自己的人,变成自己讨厌自己的人。”
冉云飞说,人千万不要经常想去改变别人,也不要想去改变社会,先把自己搞定,叫做先改变自己,这个太重要了!他也特别不客气地说,很多老师自己不爱学习,他叫学生爱学习,就像贪官给你做廉政报告,有人听吗?父母在那里打麻将,叫孩子在旁边做作业,他们教育孩子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当自己做父母了,就轻而易举地莫名其妙的,简直就是无条件地把那些坏的东西用在孩子身上。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把自己放进去。很多人一生的努力就是变成自己反对自己的人,变成自己讨厌自己的人。有很多人正成为自己反对的人。有些人不满他们的父母,但是所做的一切和他们的父母没什么两样。这个是巨大的怪圈,自己要是不成长,自己不解开,你想进步,你想教育有出息,那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
杨道想:冉老师非常朴实,很多观点是我们现在教育当中所残缺的,平时很多人思考教育现状所提出这样那样的缺陷都融在这本书里面,看了以后,我觉得冉老师很厉害。刚才听了以后,我有很多的感触,我曾经想过一句话,人生是在不断后悔当中度过的,总是在后来才发现前面很多事情没有做好,如果重来,那该多好,包括教育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我觉得我教育我的孩子也很失败,当时很早给他读书,六岁就送他上学,结果弄得语言类的学不好,对语言学习没有自信心。冉老师讲了之后,再看我们这一帮人,都很爱读书,我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现在反过来看自己当校长的时候,没好好引导我们的老师来读书,所以又后悔,如果早一点跟冉老师接触,可能在你的倡导下,大概可以做得更好。现在读书的人,尤其在我们苍南,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太少了,在现场能够看到这么一帮人真心喜欢读书,我很高兴。我现在想怎么样让我们这一群人再多一点起来,在读什么书上面,还要向冉老师学习。
李吉:钱文忠教授说,独生子女是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未有过的“亚种”,固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却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面对“亚种”,当今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多是一味地盲目的鼓励,导致现在很多的孩子骂不得、讲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受不了;一些老师因为“伤不起”,往往以“何苦”的心态,逐渐放弃或丧失了批评学生的权利。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惩戒的手段,教育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教师必须要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要拿着大棒。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和冉先生“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呢?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抑或是在教改的漫长进程中,作为校长,有时很难适从。
张延银:面对冉老师,我很强烈的感受到自己思想是未打开的,上次见到傅国涌老师,他说:启蒙很重要。我想启蒙或许是让人生好玩有趣的开始。钱理群教授在4月12日的一次对话中提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无非是打理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和学生都过得有趣。
陈世茂:都说教师言传身教很重要,而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父母,又该如何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材施教”“爱与自由”这些教育观念中寻找让孩子接受、认可的教育方式?非常欣赏冉云飞在《爱而不市恩是很难的》里对父母的劝告:先行改变自己养育子女的目的与策略,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项必须回收的投资。这样的市恩心态,最终会变成一种完全的利益关系,而影响双方的关系与心情,从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黄哲纯:“有一种创伤叫父亲”,读到冉先生的这句话,突然有种刺痛的感觉!我也是一个7岁孩子的父亲,我反省,我的爱是不是也在给孩子造成创伤?作为父母你很难说你没有在梦想转嫁,在语言伤害,在情感勒索,在绑架孩子,只不过我们用了一个堂而皇之且认为是高尚的理由——爱。就像冉先生说的,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用好的方式来爱。正如本书的开篇之作《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的确如此!
陈闻:冉先生《破除枷锁,自由表达》一文我深有同感。当今中考高考作文题,各类各级作文大赛,总是以“思想监护人”和“心灵导师”的姿态出现,我们的孩子就成了一群消逝了童真但又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目前这种流水线式的考试评价体系中,越是有天赋有思想的孩子,他的作文命运越是凶险。而那些善于“揣摩圣意”,书写端正的“美文”,那叫人一个“放心”。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在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上打转,比如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巧用比喻,如何一材多用……技法多多,却不关乎写作的根本:是否按照常识生活,是否真实自由表达。基于此,命题者要考虑的最基本两点因素也即:是否按照常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真实自由表达。好的作文命题应是一段能“引燃”学生思想火花的“引芯”,而非现成熬好并强行要人喝下的“鸡汤”,就算下锅的那鸡不是病鸡,也不见得人人要增肥进补。
杨守铬:如果从父母的层面来解析社会的话,这个社会无非是由曾经的父母、现在的父母和将来的父母组成。讲教育,“父母”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冉老师说,他教孩子古文,第一课教的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作为一个父亲,我很感动。我们都想把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去认识这种美好,享受这种美好。现在的父母(包括我们)都受到以往的教育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之于社会、之于孩子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影响甚至阻碍着孩子、教育、甚至社会的发展?《给你爱的人以自由》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父亲的觉醒的书,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觉醒的父亲和觉醒的母亲。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身边的空气越来越温润,越来越和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结合“孟母三迁”的典故来理解的话,孟子的母亲是通过选择来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子是希望通过创设和改变,来给自己的孩子和更多父母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给出你的爱。无论是对父母,对教师,还是对教育来说,这都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
王孝稽:冉云飞十几年来一直关注教育,写了一批有独立思想、深刻剖析的教育批评文章。面对冉云飞,我深感个人学疏才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现状深感茫然。2012年底,诗人蓝蓝在微博上给教育部发了一封的公开信,提出十点意见,敦促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最早的起因,是十年前蓝蓝朋友家的孩子因作业没有完成,在家上吊自杀。2013年,南方周末刊登了蓝蓝的调查文章《爱孩子无需勇气》。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不能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最近,我在看英国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他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怀海特《教育的目的》的中文版推荐序言作者是茅于轼先生,而冉云飞《给你爱的人以自由》这个书名也是茅于轼先生的成句。也许,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给人以自由、爱和责任。
(整理:杨守铬 )
【编辑:李甫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