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先满
著名机械专家吴一亨曾写了《金缕曲》词一首,追忆其校长,词曰:“陌岸衰蒲柳,雪霜摧,风萧雨骤,折技熬受。曾记否蹉跎岁月,父故家贫业朽。坭牛过海谁扶救?念校长深恩负尽,苦栽培玉岭寒梅秀。珍惜别、相思久。秋梧墙砌石阶陡。看凤山童头孤雁、横扫残帚。叩见恩师言忍问,唯见鬓霜颜瘦。汗嘀目渗牛衣透。相对无言赠手稿、把操行理想传身后。常戒省、观须首。”词中所追忆的校长即黄菽民,号菽园,晚年号悔翁,毕业于南京金陵神学院,是我县民国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一生从教、从政,参加地方革命斗争。
基督教徒,革命情怀
1899年,黄菽民出生于今钱库镇塔头村的一户自耕农家庭,婚后迁居今龙港镇二河村。因其父经温州教会医院治愈一次重病后而举家信仰基督教,并送黄菽民到教会受洗,直至在教会学校读书,从培养中学直到金陵神学院。
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黄菽民在神学院结识进步同学召一谷(共产党员,后于北伐时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组织部长),从而接触马列主义,于是脱离教会,不再领津贴,到华中中学兼课,以工资为学费,学完神学院课程,于民国11(1922)年毕业。民国10年(1921),中华革命党人黄实在广州大元帅府逝世,黄菽民作挽联云:“参笔政、军政、财政,亲创共和,后克强(黄兴字)又弱一个;羡工诗、工书、工画,自成名家,与公望(黄公望)同足千秋”,足见其对黄实的由衷敬佩。
名士引荐,人生无悔
民国13年(1924),由召一谷介绍参加了CY(共青团),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南京,黄菽民避往武汉,在国民革命军军部担任上士文书,因不惯军人生活,仍回南京,流亡至上海,参加了革命同志互济会,每月以自己工资接济他们,并因此结识了共产党员林珍等同志。
民国17年(1928)1月回到家乡,被委任为平阳县教育局局长。上任后,即下令撤换宜山、水头、鳌江等小学校长,于是舆论大哗,旧派与新贵联合进攻,未4个月便被撤职。
民国19年(1930)秋,共产党员叶廷鹏被捕,关押于温州监狱,辩称兰陵乡(今海城乡一带)人,非叶廷鹏,当局要兰陵乡长亲自保释。黄菽民毅然出任兰陵乡长,保释后便辞去乡长职务。民国21年(1932),到福建建瓯乡村师范任教,有人举报黄菽民前曾与共产党员林珍有联系(19年林珍已被捕牺牲),又只好中途出走。
民国25年(1936)再回家乡,任钱库小学校长。当得知由张学良与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时,黄菽民激动万分,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8年(1939)秋,参加中国共产党,引起当局怀疑,又被免职。31年(1942)回到二河办联保小学,课外组织“宜社”(诗社),用以掩护革命活动。民国33年(1944),钱库“3.6惨案”发生后,黄菽民与时任《浙瓯日报》总编兼主笔的陈则之一起,携款500万元挨家挨户对受害难民进行慰问抚恤,任务完成后,陈与黄把账目以启事方式登报公布于众。36年(1947)7月12日,平阳县政府筹备委聘黄菽民、陈则之、杨士霖、方汝宁、陈宗佐、吴叔纯、卢声亮、黄庆生等九名流组成“平阳县师范学校复课筹备委员会”,前往宜山接管平阳简易师范学校,但因故不久即告停办。年底,黄菽民所办的“宜社”引起当局怀疑,由老友护送到镇下关乘海船去台湾。
37年(1948)底,听到林志松、方理存相继牺牲的消息,黄菽民义愤填膺,立即束装回温。有《五十述怀》诗道:“海国遨游年复年,悠然物外耸吟肩。金樽坐对三台月,银浪翻来万里天。朋辈频闻遭杀戮,吾生深愧避尘烟。精禽有恨真如海,木不能填志可填。”因在温州找不到组织关系,遂到革命根据地岙环,见到游击队长徐风,参加解放玉环战斗。
民国38年(1949)4月,平阳县江南区委书记屠德川 、会同林克己、黄菽民去驻守在白沙缪家桥和象岗的国民党盐缉队谈判。缪家桥盐缉队按协议起义,留下步枪30多支,象岗盐缉队撕毁协议,开赴鳌江。1949年5月,黄菽民任平师校长,平师停办后,重任钱库小学校长。1951年任平阳中学校长,并先后任县各届人民代表,是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县政协副主席,1956年当选为副县长,且为农工民主党平阳支部负责人。1957年8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家居致力于墨子研究,著有《墨子注释》行世。同年,黄菽民逝于家中,年76岁,在弥留时留下了“生难济时生何乐,死莫裕后死徒嗔”的哀叹。
政策落实,虽死犹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菽民的错划问题得到改正,恢复名誉与党籍。黄菽民一生阅历丰富,教、学、政界都享有声誉,他还与钱库人梁九成、藻溪人陈梦麟先生有诗词酬答。现其事迹已入当代《平阳县黄氏志》、《平阳县农工党志》、《苍南盐民革命纪念馆》、《苍南县志》,其门生章超海先生作《忆菽民先生》以及人选由温州读书报编辑室编《讴歌.文选》一书。
【编辑:李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