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新闻网
创作: 创作|风土|读书|人物|艺苑|理论
您所在的位置: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0577-68881652

家乡舥艚今胜昔

重点工程与民生征文选登
2012年11月07日 15:59:18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孝状

舥艚是我的家乡,说来惭愧,早早出来工作,很少回乡,对舥艚的了解甚少。以至于有人问起舥艚,我只能报之一笑。

舥艚是鳌江流域一个千年历史古老集镇。位于鳌江江南平原东南部沿海、鳌江口南岸,具有“浙江红鱿之乡”和“温州渔业(捕捞)第一镇”之说。由于今年的开渔节暨舥艚社区文化节活动,有幸回乡,回家的感觉真好!

一进社区,突闻一股味道,那就是海边特有的海腥味,这也是我许久未闻的腥味,甚为亲切!那弥漫在空气里的腥味,简直能渗入你的每一个毛孔,似乎一下子把你熏成一个海边人。社区的干部打趣说:“舥艚人吃饭可以不用下菜,只要闻一闻腥味足矣。”哈哈,可见舥艚海腥味的浓郁了。我想:这就是舥艚!

舥艚这个地名经常有人读错,写起来也繁琐。较多人不认识,属于生僻字。原先字典里也很难查到。《汉语大字典》对舥艚两字是这样注音和解析的。舥Pá,脚船也。艚Cáo,漕运所用的船。每当春夏之交,是泥螺(俗名泥蛳)旺发时节,海涂上尽是赶海的男女老少,好不热闹。渔民们下海涂捕捞时,用的是一种叫泥橇(俗称泥遢,读:tǎ)的工具,据称这种工具在夏禹治水时就有了。《史记·夏本记》说夏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 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蹬进,用拾泥上之物。”此物又叫“舥”。用时一脚跪在橇内,一脚在海涂上用力蹬送,滑行起来健步如飞。舥、艚两个字都有船的意思,只不过是大船小船而已。

又说离舥艚港五公里远的琵琶山,是一座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山体犹如一把平放的巨型琵琶而得名。琵琶山边上的水道叫琵琶门,是舥艚航船出入港口的必经门户。

据先辈说,早年,经此门户的船上渔民和近岛居民,都能听到岛上传来的琵琶声,如雄壮的战歌,又如温柔的小夜曲。失眠的寡妇(早年舥艚人下海捕鱼,设备简陋,经常海上遇难。)听了能酣然入梦。这份对家乡山水的厚爱,引起一位风水先生的嫉妒,称这琴声将给人们带来灾难。受骗上当的渔民按照风水先生的吩咐,在琵琶绞子(对岸的半爿山)上安个茅坑之后,从此琴声喑哑。

这个传闻是否真实并不重要,琵琶山附近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却是不争的事实。单就鱼、虾、蟹等品种就不下两百多种,其中带鱼、马面鱼、鲳鱼、鳓鱼、梅鱼、对虾、、梭子蟹等都有相当的资源量,名贵的石斑鱼、海鲫鱼、大小黄鱼等经常看到。更神奇的是,琵琶山有琵琶虾、琵琶鱼,均因它们形状与琵琶酷似而得名。琵琶山西北部有广阔连片的海涂,滩涂上养有蛏子、文蛤、泥蚶等贝类;琵琶山东北角山岙里有茅寮渔舍十多座,渔民们一边耕种山园,一边捕捞鱼虾,过着不亦乐乎的耕海牧渔的生活。

用“舥艚”两个字来解析和形容这个渔船出入、盛产水产的港口,真是恰当不过了。

舥艚人都讲蛮话。它是浙南闽北一方特有的语言,属于古越语的一种,与古瓯越语(现已发展为现代瓯语)是同源。后来受到其它汉语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现在的蛮话。据说从五代至今,江南垟(蛮话人对苍南平原地区的称呼)的人们就开始讲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蛮话。

据说蛮话的由来与杨文广收妖的传说有关,小时候,在老家时经常看到左邻右舍的渔民以抬猪头、摆猪肝、烧香烛、拜海神等带有民间迷信色彩的单独 “祭海”方式以保出海平安,渔业丰收。近年来,政府为唤起渔民对海洋资源日趋衰减现状的忧患意识,教育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规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称之为“开渔节”,以政府行为组织大型集体“祭海”活动。现已渐渐形成舥艚特有的“渔”文化,也增进人与大海“共损共荣”和“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

随着交通的便利,社会的进步,“舥艚”已不是早先的“养在深闺人不识”了。现在人们一到舥艚港口,看到的都是船、船!除了一排排现代化的渔轮和运输的货轮,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船,小小的脚船。今天的舥艚是国家中心渔港,是温州市渔业第一镇。今天的舥艚又是温州市和苍南县临港产业区。国家投资开发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华润集团投巨资兴建的苍南电厂等都在这里。

舥艚人正如“舥艚”二字一样,虽然陌生但是可爱;又如所讲的蛮话一般,虽带原始但很真诚。海风吹拂,腥味弥漫,波光粼粼,卵石累累,我拾起久违贝壳,心中浮起一段段小时候曾经的故事,那都叫做“舥艚”吧!

【编辑:李甫仓】

热点新闻

>>更多外媒看苍南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