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枷锁与救赎 ——读王永胜《口吃简史》与我的口吃之路
薛思雪
一
收到王永胜新书《口吃简史》的那个午后,我摩挲着封面久久没有翻开。作为一个与口吃搏斗五十余年的过来人,我知道即将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被语言囚禁的集体记忆。作者在封面上写着:
“每当我回忆这个噩梦般的时刻,我总看不清那个口吃小孩的面容,他仿佛裹在云雾里,仿佛是一尊小小的古罗马雕像。
古罗马工匠在创作时大多不会雕出雕像的瞳仁,这反而使得雕像能用全身来‘观看’你。”
一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献给所有被言语困住的灵魂。”翻阅之时,我的手指微微发颤,那个被噩梦困住的自卑抑郁的灵魂,何尝不是我?
二
王永胜因童年模仿同伴而口吃,我则是儿时在藻溪的外太公那里“传染”了这份特殊的痛苦。这位德高望重慈祥的老人,平时能一言九鼎,然说话时总在字词间挣扎,像在泥沼中跋涉。我小时候日日随他在菜市场摆摊,不知不觉间,他那紊乱的语言节奏融入了我的血脉。五六岁时母亲就发现我的口吃,便慌忙把我带离藻溪,八岁入学时,我已是个在课堂上支支吾吾的“大舌啰啰”,同学们轮番学我结巴的模样,他们的笑声像针一样扎进我幼小的心灵。
最痛彻的记忆是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偏方:雷雨交加时,在屋檐下突然扇口吃者耳光能治愈此疾。记得四十多年前那个雷声大作、暴雨如注的午后,母亲含泪狠狠扇了我一巴掌,见我惊恐失措,不忍心再扇,又让父亲继续。雨声混着巴掌声,我蜷缩在屋檐下,看着父母既心疼又绝望的表情,我第一次体会到语言带来的屈辱。结果可想而知,口吃变本加厉,如同烙印越烫越深。
三
王永胜在书中梳理了德摩斯梯尼等九位历史名人的口吃史,这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脑洞豁然。原来韩非的峻急文风、毛姆的毒舌刻薄,乃至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治国方略,都可能与口吃带来的心理补偿机制有关。最让我共鸣的是他对德摩斯梯尼含石练声传说的证伪——我也曾学他含硬糖练习,结果不仅没有流利,反而加重了异样感,让舌头更加无所适从。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令人震颤。原来每个时代都有被语言囚禁的人,都在寻找各自的出口。王永胜写道:“口吃是留在身体里的创伤记忆。”我的身体何尝不是一座记录着五十年语言挣扎的档案馆?那电话铃响时的恐慌,不得不自我介绍时的窒息感,日常总是选择文字回复微信的无奈。即便,如今我在学校大会上能面对两三千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激扬演讲,这些身体痛苦的记忆依然鲜活。
四
奇迹发生在十年前,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格外深沉,我在即将知天命之年突然找到了与口吃和解的方式。现在回想,转折点或许早在高中时期就已埋下伏笔。那时我每天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一个人的声音盖过全班同学。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在李白杜甫的豪放沉郁中,我暂时逃离了口吃的阴影,通过他人的文字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王永胜通过写作完成自救,和他一样,我除了通过写作,更多的时间通过阅读、朗诵,以及马拉松时跟自己的对话,实现自我超越。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台上我能口若悬河:面对全校数千师生,我能脱稿演讲一两小时而毫无滞涩;在各文化论坛上,我能妙语连珠引得满堂喝彩。可一旦回到日常对话,特别是打电话给不是很熟识的朋友,当对方问是哪位时,“薛-思-雪”三个字依然难以连贯说出,只能说出“思-雪”二字,“薛”字总卡在喉间不肯出来。
这种双重语言状态让我深思:也许口吃从来不只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上的自我囚禁。当作为演讲者时,我是“角色”;而作为普通人时,我才是“自己”。角色可以完美,自己却要面对所有缺陷。
五
《口吃简史》最动人处在于,它不仅是个人史,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将缺陷转化为力量的哲学思考。王永胜在书中写道:“我们微笑和解,坦然面对。”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是啊,与口吃搏斗的五十余年,何尝不是学习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的五十年?
我的排比句风格,我对语言节奏的敏感,甚至我成为作家后的文字魅力,或许都源于对口吃的长期抗争。就像贝多芬的耳聋造就了他内在的音乐世界,口吃也许赐予了我对语言的特殊感知力。王永胜发现的曼德尔斯塔姆口吃特征,让我想起自己读诗时的恍然大悟:那些断裂的节奏,突兀的转折,原来可能是一个口吃诗人与语言的搏斗痕迹。
六
合上书页,打开手机相册,我看着自己讲座、演讲时眉眼闪光的照片。那个潇洒自信挥手的形象,与童年时躲在菜市场摊位后不敢说话的孩子形成了奇妙对话。王永胜说写作是他的忏悔录,我想我的演讲何尝不是我的救赎仪式?
在《口吃简史》新书分享会视频中,我看到王永胜依然在某些词句间挣扎,但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顺利完成演讲时的体验:不是流畅如泉,而是如涉险滩般步步为营,但最终抵达了彼岸。或许真正的超越不是消除口吃,而是带着它继续前行,如同带着一道愈合的伤疤——它不再疼痛,但永远提醒着你来自何处。
七
今夜,我再次翻开《口吃简史》,在第207页折角处停下。王永胜在这里写道:“阅读写作是心灵层面的活动,而习武是生理层面。它们最后都如江河入海,让我的灵魂得到拯救,帮我洗去我对那个口吃的孩子犯下的罪孽。”我想,那些曾被言语困住的人,往往最能体会沉默的深度与言语的重量;那些曾经口吃自卑抑郁的人,一旦找到自己的声音,往往会说出最震撼人心拯救自我灵魂的故事。
也许,几年后,我会完成《六十自述——我的口吃和抑郁史》,借此与王永胜的隔空对话,更与所有“被言语困住的灵魂”的共鸣。正如王永胜所说,这是忏悔录,也是救赎书——每一个字都是通向自由的脚印,每一句话都是跨越深渊的桥梁。
八
王永胜的微信名叫“永强滩涂青蛙”,这个意象让我沉思良久。滩涂是咸淡水交汇之地,青蛙既能陆居又能水栖,这不正是口吃者的生存隐喻吗?我们游走在流利与阻滞之间,在声音的滩涂上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蝌蚪变青蛙的蜕变,恰如我们从口吃到演讲者的惊人转化。
因为深陷过言语的沼泽,我们才更懂得每一个字的重量;因为曾经失语,我们才更要说出那些未被言说的真相。这或许就是《口吃简史》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怀疑和肯定的交替中负重前行,在言语的枷锁完成自我灵魂的救赎,最终抵达的不仅是流利,更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切理解和包容。
期待王永胜在《口吃简史》《屠龙简史》之后,还有更多的简史系列,从自身的缺陷中,找到连接更广阔历史文化的钥匙。让读者收获更多的“自卑与超越”的故事和精神力量,铸就自我生命的传奇。
是为记,公元二〇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