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漫记
吴笔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行车、手表与缝纫机并列为三大件,堪称奢侈品,普通家庭购买率非常低。当时乡下能看到的自行车品牌,以永久、飞鸽、凤凰、海狮等居多。
偶有骑行者从身边经过,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发出一串“叮铃铃”的声音,或是提醒路人避让,或是炫耀自己是有车一族。
读初三那年,班级有几位家庭条件优渥的同学骑车上学,课间秀一下车技,引来欢呼声一片。我们羡慕极了,便约好周末一起去学车。
记得那是1987年的一个周末,我与几位同村同学,乘坐三轮机动车到达位于马站朝阳停车场,再步行到原马站高中。学校有位食堂职工,不知从哪里弄来几辆旧自行车,租给初学骑车者,租金按小时计算。得天独厚的大操场,长250米的煤渣跑道,成为学车者的最佳场所。前来租车者的人很多,自行车往往供不应求,能否租到车,全凭耐心和运气。
我们三个合租一辆加重型自行车,俗称“二八大杠”。黄同学曾经学过骑车,有点基础,今天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的教练。他示范骑行的动作,传授经验,提醒我们注意事项。
第一次上车,既激动也很担心。需要两位同学分居左右扶稳车子。当左脚用力踩脚踏板时,重心不稳,车子偏向左侧,紧跟着右脚一使劲,车子随之转向右侧。在左右摇摆中,完全靠的是两旁同学的支撑,才勉强把车身稳住。
“身子歪了,身子歪了。”小伙伴喊道。可是我手忙脚乱的,根本无暇顾及。因为车高人矮,我们退而求其次,采用了“踩半圈”方式。也就是人在自行车的一侧,一只脚穿过三脚架踩蹬异侧的踏脚板,双脚交替用力,此时踏脚板只能转动半圈左右的幅度。
骑行数圈后,逐渐掌握了平衡,小伙伴悄悄松手,跟随两侧,保驾护航。顺着跑道,直线骑行尚可,一旦拐弯,车子还是不听使唤,人倒车翻,在所难免!
那天运气不错,偌大的操场,只有我们六个人二辆车,毫无顾忌,任凭我们横冲直撞。三个小时一晃而过,食堂师傅前来催促还车。我们纵有千般不舍,可惜囊中羞涩,约好下周再战。
终于等到周末,我们如约而至。比起上次,有了明显进步。连续几周的汗水,我们已可独自骑行,自由环绕于操场之上。上车、下车动作基本合格,不太娴熟而已。
那时的自行车,款式不多,大抵分为加重型和轻便型。加重型的,轮胎二十八英寸,锰钢车架结实耐用,车型大负载重,在各种路况下通过能力强,如果加装特制的框架,就成为家庭物资的运输工具,当时的“永久”加重车,最多可驮五百多斤重物,被称为双轮“皮卡车”。
轻便自行车是加重型的缩小版,车身更轻更灵活,适宜大多数家庭,使用者较多。还有一种面对女性设计的轻便型,车型更小,没有三角架横梁的结构,上下车更加便捷。融入流行元素,色彩艳丽,外观新颖,款式多样。打破了千篇一律的黑白主色调,给自行车家族注入新的活力,为公路增添一道绚丽的流动风景。
在没有路灯的乡下,夜晚骑行很不方便。于是车载迷你发电机开始流行,在后轮配上一个类似小酒瓶形状的迷你发电机,使用时把瓶盖部位靠近轮胎,利用骑行时的摩擦力带动旋转,嗡嗡作响,车灯随之发出昏暗的光线,特别的炫酷。
可好景不长,自行发光的设备,如同昙花一现,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据大人说,这种发电装置故障率高,对轮胎侧壁磨损很厉害,骑行很费劲。与如今的夜骑装备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只需把led灯往车把上一扣即可,亮度高,功能齐全,适合多种场景模式,充电续航时间长,真是科技改变生活。
价格不菲的自行车,远远超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大多数只能望车兴叹。乡下有条件购买的家庭不多,除非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哪位小伙子的自行车后座或三角架上坐着一位女友,一连串银铃般的欢笑声,与车铃声混响一起,绝对是村里最靓的仔,引来乡亲们最真挚的祝福!那时乡下的民风淳朴,爱情观念纯真,几乎没有“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那种拜金现象。
邻居叔叔有辆自行车,上下班骑行的。有个周末,我央求父亲跟叔叔商量,借用车子试骑一下。因为新手,路况不好,有点胆怯。只能把车推到晒谷场,这是全村最大最平坦的地方,都是水泥地。
叔叔的车子很新,骑起来特别轻,反而感觉车把不好控制。虽然晒谷场不小,但跟操场比起来,差远了。还没把车把扶正,马上又要拐弯了。没过几圈,就感觉不好把控,车子一歪,跌倒在地。担心把车子摔坏,骑行随之结束。
转眼几年过去,自行车从昔日的“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空闲时节,总有一些人聚集一起,比试车技,成为乡下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找一块长5米左右的地方,画两条宽约一米距离的线,比谁骑得更慢。规则是不能压线,否则就淘汰出局。这需要一定的定点停车能力,比的是平衡能力,才能保证最后到达终点。
还可以比试越过障碍物,爬台阶,走田埂,过沟渠等等。获胜者,可得赢得小伙伴的掌声和尊重。一辆自行车,就可打发半天的时光,玩得不亦乐乎。回首往事,心有余悸,毕竟有些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年轻气盛的时代,竟然浑然不觉,也没发生过事故,算是幸运的了。
大学毕业后,我顺其自然分配到渔寮中学工作,那时山区交通极其不便,一天一趟的三轮机车和大卡车,没有确定的时间,人满即走。倘若运气不佳,等车就会让你等到怀疑人生。人货混装的车辆,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前行,空气中弥漫着生禽和海鲜的腥臭味,三十多分钟的车程,也是够戗的,晕车呕吐,司空见惯。
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只有两百多元,省吃俭用数月,毅然购买一辆山地自行车,十二档变速的。从家里出发,要翻越一条坡度较大的山路,这是平生第一次大挑战。仗着身强力壮,一路不断改变档位,经过几次的休息,终于到达三墩洲,骑行一段相对平缓的公路后,开始下坡。真是苦尽甘来,凉爽的海风迎面扑来,顿时神清气爽。轮胎碾压公路上的碎石,发出清脆的声音,和着耳畔的海风,甚是舒缓减压。
路上花费的时间,也得四十来分钟,但省去等车的煎熬,更为自由。那时有好几位同事,也是骑行上班,权当锻炼,一举两得。后来,摩托车、电动车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曾经红极一时的代步工具,自行车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被打入冷宫之中。
近些年来,掀起了健身骑行热潮,全幅行头,科技感和安全感拉满。望着只升不降的体重,忽想加入锻炼行列,发现弃用多年的自行车,早已锈迹斑斑,只能交付收购废品的。于是网购一辆品牌山地车,根据组装步骤,轻松搞定。偶有遇到熟人,问我怎么骑自行车呀?“一是响应国家号召,追求低碳生活,二为锻炼身体,两全齐美。”硬是把骑车说出新高度、大觉悟,人家还得敷衍几句,点赞认同。
闲暇时间,如遇天气晴好,骑车出门溜达溜达。何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