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话扇子
陈又陈
大热天有了空调后,几乎完全忘记了扇子的存在。
一天,偶然翻到了那把久违了的纸折扇子,想起此扇还是多年前在某一风景区经“名人”题字后买来的,心觉有点怠慢了它。于是便拿了出来,心想有时还可暂时扇一下,也不至于白白浪费吧?
扇子代表的是一大古远的历史文明,它经历过漫长的发展岁月,见证过多少不平凡的年代,伴随过无数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未有电风扇与空调的大热天里,拿扇子驱热本是天经地义之举,也是大多人家的普遍习惯。
早时扇子几近成为夏天家中的必备之物,热天里可以到处见到手拿扇子的人。我小时候每当热天的晚上,总会手拿扇子来到屋外,很主动地先洒些水在屋前的灰坦上,扫净地后再铺上草席倒地乘凉。那时家家户户,大多如此。于是接二连三,渐渐连成了一大片。在屋外乘凉时,孩子们还会拿着扇子聚集在一起,玩游戏,赌输赢,你扇我,我扇你,呈现的是一种太平和乐之气。
特别是在月明星疏的天底下,大家小家的人围坐在一起,扇着扇子,吃着西瓜,倒在草席上仰望星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农村各种传闻。孩子们在母亲的扇子和风轻拂下,一边听故事,一边看星星,就很快且安然地入睡。现在想来,那时这种生活实在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一时满足与适应就是幸福。
那时,常见的景象就是大多男人光着上身,手拿扇子,边走边扇。桥头边,河埠头,大树下,街头巷尾等到处可见乘凉的人,且技艺高超。有的人睡在很窄的长凳子上,一手拿扇子一直到天明,睡得很安稳;有的人躺在桥头石板上,一边用扇子打蚊子,一边打着鼾,睡得很平和;有的街路边的人还把长椅长凳或竹床铺在街路当中,毫无顾忌地赤膊、伸臂,将扇子盖在身上,摆出一副“横行霸道”“夜郎自大”的模样。这些就是过去落后年月中的一大夜间风景线,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生活写照。
有一次我与一班孩子拿着蒲扇到了我的小祖父家中,叫他为我们题字。他在每个人的蒲扇上写了同一首打油诗:“扇扇有凉风,日日在手中。年年五六月,夜夜打蚊虫。”这首打油诗恰证实了那个年代扇子的主要功能与效用。
扇子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相传在尧舜时期就发明了扇子。史上有许多名人总是扇不离身,且各显神通:如诸葛亮的羽毛扇藏有治国安邦的计策,象征智慧与谋略;济公的破扇子能降妖除魔,成为他超凡脱俗的象征;苏轼通过扇面题字作画还债,展现了文人的风采;纪晓岚摇扇子吟诗,扇出妙语连珠;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显示神通广大与法力无边……
扇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古人借扇抒情的诗文不少,如“笑看人间沉浮事,闲坐摇扇一壶茶”的诗,显示看破红尘、自得其乐的一种心境。而“一把扇,三尺幽沉”的诗,象征文人雅士闲适与洒脱。那时的人手拿扇子并不一定都是为了纳凉,不少则是一种身份的标志,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显示沉淀与从容、彰显个性的掩饰物件。古戏上总能看到“帝王将相”与“文人雅士”手不离扇。《水浒传》中就有一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诗中竟把扇子归到“富人”一边了。
其实,人人都可拿扇。只有种类不同,没有贫富之分。扇子有千百种,而农村最普遍的除了蒲扇外,还有常见的就是竹为底骨,纸为扇面,再用桐油喷成的纸扇。在七十年代看到较多的上面图画有“革命样板戏”中的剧照,扇子上的桐油味闻起来特别香。
热天扇扇子虽只是很平常的事,但也是有“门道”的。我老父亲曾说过:“人扇扇子也要讲究‘法门’,不能太急,要一下一下慢慢轻轻地扇,人才会凉。如果你很急,重重快速地扇,虽然一时风力大一些,但用力过猛,人容易出汗,扇后一停下来,人就会更热”。看来生活中凡事都是有“定力”的,正如现在提倡“慢生活”一样,“回归自然、轻松和谐”才是正道。
我家确比别人“慢”,到八十年代才开始有电风扇,但那时内人很省,不太热时总舍不得开电风扇。我的老父亲健在时更省,他家有了空调后如果没有客人来一般不开空调,有时还用手扇。我家是在十年前才慢慢停用了手扇,电风扇也慢慢不用了。
时代变迁,恍如隔世。
过去常有人说:“冬天里富人与穷人不一样,富人可穿多穿好保暖,穷人却穿少穿差挨冻。而热天大家都一样,富人穷人都挨热。”但现在变了,有了空调后,同样的时令与天气下人就有不同的差别。
大凡人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观念与习惯吧?有了新的、好的、先进的后,往往就自然地会摒弃旧的、老的与落后的东西。手扇就是这样慢慢被电风扇与空调所替换的。当然,更新换代本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以新换旧也是人的本性所致。
然而,有长总有短。现在空调多了,热天里不少人就天天呆在空调房内,人与人对面交流与户外运动少了;有了空调后,人是舒服了,但一旦大热天停了电或坏了空调机,人就显得上下不安,甚至可怕了。于是,有时仍会想念起过去那种摇扇子乘凉的便捷、灵活与乐趣;怀念起那种落后却温馨、贫穷却亲近、艰苦却实在的日子。
现在空调基本普及,手扇大多也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品或宣传广告的赠品了。虽然拿扇子为身份、以扇子为乘凉主要工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扇子作为伴随百姓日常生活的经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的意义必将永载史册并流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