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叫我一声“张老师” ——四十年教师节手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张骋

  开学伊始,事务繁多。刚在“暑期教师研修”里埋头啃完最后一条视频,又被“师德培训”一把薅回座位;始学教育的铃声尚未落定,表格、承诺书、APP已排成队,新生的家访电话此起彼伏。忙碌缝隙里,我翻读丘丘的口语诗《打工人》——“请称我为工人/不要称我为打工人/加一个打字/我会痛”,恰在此时,教研组的聚餐短信“叮”地跳出,才恍然记起教师节快到了。那一瞬,仿佛也被某个“打”字击中。

  生活需要仪式感,节日尤需。教师节就该有这样一声“集合号”。无论DIY还是AA制,大家围桌而坐,新老同仁,把一年的苦辣酸甜兑进同一杯酒和茶里,才不算辜负“师者”二字。

  我在教师节里已整整走了四十圈。1984年9月,我背着行囊跨进温州师专;次年秋,中国迎来第一个教师节。外语系女生心灵手巧,连夜赶制贺卡,班主任朱老师把26份写满英文祝福的卡片送到每位科任老师手里,那天下午还破天荒放了半天假——纯粹、简单,却让整个校园都像被阳光泡过。四十一年倏忽而过,我从“小张同学”熬成“老张老师”,辗转八所学校,故事攒了一箩筐,却大多寡淡得像白开水:横幅年年拉,会照开,假难放,补贴缺席,活动欠奉;更有甚者,某年教师节清早,全校教师被拉去十字路口当文明交通志愿者,烈日下站了三个小时,换来一身痱子和一纸“自愿公益”签名。记得今年初邻县曝出“教师被家长群围攻”事件:一位班主任因批评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家长深夜冲进学校,拍桌辱骂,甚至扬言“让你饭碗不保”。报警后,派出所只做“调解”,校方息事宁人,要求老师“顾全大局”写检讨。更遑论绩效考核被层层截留、校内补课被家长举报却无人澄清、职称评聘被“投票”暗箱操作……这些或大或小的切口,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着教师本就单薄的尊严。

  国家设立教师节,原是要在全社会播撒尊师重教的种子。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投入的首位,保障待遇、抬升地位。然而,到了某些地方,文件上的“优先”却成了账本里的“暂缓”。工资条上的数字虽不再像当年“臭老九”那般寒碜,却常被“统筹”“缓发”甚至“提前预支”玩成数字游戏——上半年欠的,下半年一次性发,乍一看“还行”,实则把教师的柴米油盐拖成跨季期货。到了教师节这几天,媒体照例把镜头对准“名优特”,鲜花、掌声、红证书堆成小山,可镜头扫不到的地方,更多普通老师连一张节日慰问券都收不到。坊间笑谈:在本县房价挤进全国前十的镇子里,高档小区里住着领导、老板,也住着老师和医生——可谁若真去翻翻他们的按揭短信,就知道那套房多半是用周末补课、夜晚托管一节一节“攒”出来的。教育法、教师法写得明明白白——“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现实却总差那么一截。差距靠什么补?牺牲假期、透支健康,换来家长心知肚明的“自愿辅导费”,而相关部门远远望见,只作雾里看花,各美其美。

  至于教师节究竟该定在哪天,6月6日、9月28日,还是民间调侃的9月4日(谐音“教师”),我倒觉得哪一天都行,关键在“情真”。前几年我揣着一张“浙江省30年教龄荣誉证”逛景区,大多被门卫一句“没接到通知”挡回,只在杭嘉湖几个博物馆用过几回。世事冷暖,我心自知。有人爱用“蜡烛”“春蚕”来歌颂教师,我却不以为然。教书育人,只是分内之职,既不卑微,也无需神坛。工作者本就该美丽而体面地活着。

  这几天七年级军训,学校难得给我们一天假。于是,从清晨到深夜,祝贺短信和电话像江南的雨,一阵毛毛细雨,一阵瓢泼“西北雨”,淅淅沥沥又哗啦哗啦,把记忆浇得透湿。

  前两年教七年级,班里冒出个十二周岁便一米九五、二百一十八斤的“大汉金仔”。教书三十九年,“生旦净丑”见得多了,这样的海拔却是头回。我拉着他拍了张合影,发到朋友圈:“教育生涯的新高度,原来可以这么具象。”

  四十载粉笔春秋,两袖清风,也曾被雨打风吹,也曾被灯火簇拥。若无延迟退休,明年此时我便要真正谢幕,回家含饴弄孙。愿下一个教师节,所有老师都能挺直脊梁,手捧鲜花,也手握尊严;愿人间有情,日日皆节;愿我归来仍是少年,仍被世界温柔地唤一声:张老师。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