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蟹味长
林洪海
最顽固的记忆,往往附着在最具体的滋味上。任凭岁月冲刷,山珍海味轮转,舌尖总有一个角落,固执地为一种味道保留着位置——那是故乡海水里爬出来的蟹。
蟹有很多种,有大闸蟹、青蟹、梭子蟹。大闸蟹最佳赏味期为冬至,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而梭子蟹休渔期过后就有了。这种蟹肉多,脂膏肥满,味鲜美,营养丰富。最近菜场上蟹很多,有舥艚蟹、炎亭蟹、石坪蟹……10个人当中,就有9个人买蟹。价格10元、20元、30元、40元不等。
蟹的营养丰富,主要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B12、硒、锌等,是舌尖上的美食。喜欢吃蟹,古已有之。李白《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苏轼曰“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赏菊题诗”的螃蟹宴:正值秋高气爽、蟹肥菊黄之时。众人在食蟹后“赋诗讽咏”,将饮食与文学创作结合,使螃蟹宴超越单纯的口腹之欲,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蟹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凡人,也不例外。我常去小贩那里买蟹,可以说是熟人了,但买过几次都很瘦。有一次,60块钱一斤,我买了两个,妻子烧蟹说:“你都没看的,鲜不鲜是另外一回事,活不活怎么不知道?你看,蟹的脚一动不动,软软地垂下,肉像豆腐渣一样。他碰到你赚大了,你这么信任他,他是你什么人?”
妻子说得有道理,我心里在嘀咕:俗语说“农历九月雌蟹黄饱满,十月雄蟹膏丰腴”。我买雌蟹没错吧,买时我也是一掂二看三按。
这几天,有位朋友在菜场里卖蟹,我去朋友那里买,不用问价,点个头就行,他马上把蟹选过来。他的蟹很肥,肉满满的,烧起来香,吃起来甜。我本来想去城里过暑假的,如果去城里,就吃不到好蟹了,因为我挑蟹不内行。
有人或许会说,挑蟹不是很简单吗?抖音上天天介绍:看蟹眼转动和吐泡频率,判断鲜活度;看腹壳硬度和蟹脚关节颜色,判断肥瘦。哎!这些都是理论,能不能跟实践结合起来还是一个问题。我只会挑顶盖的蟹,那种蟹怕有沙,一般人都不大喜欢买。小贩那里买的,可能因为运输缺氧或存放过久,买来都不大如意。
16点左右,小船开进来了,直接去码头买。
潮水像赶集一样,一浪紧跟一浪。海风吹过发梢,驱赶暑气,给人惬意的感觉。上岸的渔民,挽着水桶,戴着斗笠,穿着脏兮兮又带腥味的衣服。顾客不约而同地围拢来。水桶里的蟹张牙舞爪,向大家发出挑战。买这种蟹,不会挑也没关系,毕竟它是原生态的。这时,基本上不用还价,要是还几句,蟹就被别人买走了。
几天前,我和几位朋友聊天,有人说去灵溪市场买,20块钱一斤,一筐50斤。肥的挑来送人,剩下的放在自己的饭店里卖,用各种烧法,如滚豆腐、剁生等。稍微好一些的,可以冷水清蒸、蟹炒年糕、醉蟹、油炸。有位朋友很喜欢油炸,用淀粉裹一下,炸上几分钟,油“滋滋”冒泡,蟹又黄又香,熏得你直流口水,比牛肉和猪头肉还好吃。其他地方,也有他们不同的吃法:如南京“金陵蟹汤包”,川菜“香辣蟹”。每种吃法,都有其独特味道。值得注意的是,蟹不能跟柿子、浓茶、梨、冰饮一起吃,它们是相克的,吃了会肚子疼。
当下蟹比较便宜,再过一段时间就贵起来了。尤其是中秋或过年时,因为请客送礼,蟹又少,有些人不禁会感叹:哎呀,蟹很贵吃不起啊!适时而食,方得真味。
故乡的蟹味,沉在岁月河床的最深处,像一枚磨圆了棱角的卵石,在不经意的瞬间,被记忆的潮水轻轻翻动,长成一道抹不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