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踏入简单真实的湿润田野 ——读马克·哈默《如何捉鼹鼠》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德清

  “我把剩下的时间更多地用于观看,仅止于观看。”告别捕鼹人生涯的马克·哈默收起所有的捕鼠夹的那一刻,想必心底是平静的。捕鼹鼠的园丁工作,让他深入自然,理解自然,最终获得了来自自然的安稳与静定。

  他在诗歌里写道:“一次又从记忆的虚构中远走/与过去的忧伤往事诀别/踏入简单真实的湿润田野……”对于马克·哈默来说,与过去的忧伤诀别并非易事。从小母亲早逝,被父亲逐出家门,从此过上以天地为庐,与落叶堆里的刺猬、蟾蜍为伴的流浪生活。他曾去铁路工作、从事过营销、设计工作,并在监狱教授过创意写作,最后成为一名园丁和捕鼹人。他最后的职业选择,跟他少年时的流浪生活密不可分,正如他所说的“这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在自然里浸润过的他,对自然怀有深切的共鸣,“终被山林塑造为真正的自然之子”。

  那些岁月里无处安放的孤独,那些被原生家庭刻下的伤痕,都在湿润的田野里找到了消解的出口。当他蹲在田埂上观察鼹鼠在地下穿行的痕迹时,指尖触到的泥土带着晨露的凉与腐叶的暖。这种真实的触感被他演绎成一种感官诗学。

  鼹鼠在土壤里挖出的隧道,像极了他过往人生里曲折的路,可不同的是,土壤从不会指责鼹鼠的“破坏”,反而用松软的质地包容它的生存需求——就像自然从不会追问他的过去,只是默默张开怀抱,让他在除草、松土、观察生灵的过程中,重新找回“被需要”的价值。鼹鼠的永久性地道,被视为“家之所在”。像鼹鼠一样经历过昏暗而深邃的“地道”,他体悟到了“所有事物同时发出的声音是寂静/所有色彩合在一起的颜色是纯白”。需要历经怎样曲折的旅程,卸下多少生命的沉重,才会有如此透彻的领悟,回归心灵的纯澈与安宁。

  他曾在监狱里教囚犯写诗,试图用文字为他人搭建救赎的桥梁,可直到走进田野,他才真正为自己搭建起一座通往平静的桥:清晨的露珠会落在他的草帽上,像温柔的安慰;傍晚的晚风会拂过他的衣角,带走一天的疲惫;在寒风吹拂的山坡上萌芽的雪花莲,让衰老的他重新昂扬对生活的向往。——“每个生命都是大自然努力延续自身的表现之一。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存在,其中亦蕴含着深邃的壮美。”

  自然的治愈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拯救,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马克?哈默曾在采访中说,他最享受的时刻,是雨后初晴的清晨踏入田野——脚下的泥土带着湿润的黏性,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噗嗤”声;被雨水打湿的麦穗垂着脑袋,水珠顺着麦芒滚落,滴在他的手背上,凉丝丝的;远处的麻雀落在田埂上,蹦蹦跳跳地啄食草籽,见他靠近也不慌张,只是扑棱着翅膀跳远几步,像是在与他共享这片田野的宁静。

  “我记得自己在一片树林的边缘醒来,躺在松针铺就的床上,凝望随田野尽头升起的朝阳而至的清晨。有一刻,地面和低垂的树枝、树干和草茎,还有树下的零星灌木丛全都变成了金色,明亮耀眼,一切都如此圆满。”田野尽头升起的朝阳所投射的金色光线都被他如此细致地描绘成记忆的圆满底色。

  自然里的细碎瞬间,一点点拼凑出他缺失的“家”的模样:没有争吵,没有驱逐,只有平等的陪伴与安稳的归属感。他不再是那个被父亲赶出家门的孤独少年,不再是那个在城市里辗转漂泊的异乡人,而是这片田野的一部分——像一株麦子,像一只鼹鼠,像一颗落在泥土里的种子,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有可以扎根的土壤。?

  自然不仅治愈了他的过往,更成为他最终的庇护所。当人类社会的复杂与冷漠让他疲惫时,田野永远是他可以退守的港湾。他不必在自然面前伪装坚强,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他可以蹲在田埂上看一下午鼹鼠,可以对着麦穗自言自语,可以在下雨时躲进田间的小木屋,听雨滴打在屋顶的声响。“泥土是所有生命和生产过程的最终归宿。它孕育了万事万物。我生命的本质已经与岩石、树木、泥水、落雨的本质融为一体。”这种“无需设防”的自在感、“融为一体”的安全感,是他在过往人生里从未拥有过的。就像他在诗里写的“踏入简单真实的湿润田野”,“简单真实”四个字,恰恰是自然最珍贵的馈赠:它不欺骗,不伤害,不抛弃,只用最本真的模样,接纳每一个渴望庇护的灵魂。

  在自然的庇护下,马克?哈默对衰老、死亡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衰老是一个关闭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成为捕鼹工作不得不面对的残酷问题,但作为园丁的马克?哈默见多了大自然日常的衰败,提炼出通透的领悟:“在衰败中,我看到了成长的开端,因为我选择以这样的观念看世界,世界因此变得优雅,富有诗意。”而面对死亡,见识过“自然并不仁慈”的马克?哈默在诗中写道:“死亡与自然中的生命同在/寂静却不冰冷”,反倒认为死亡“犹如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将带我回到故乡我母亲身旁”。

  其实,马克?哈默的故事,也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缩影。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许都有过“被逐出家门”的时刻——可能是事业的挫折,可能是情感的失落,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而自然,永远是那个不会关门的庇护所:它会用山林的寂静安抚我们的焦虑,用大海的辽阔包容我们的渺小,用田野的生机唤醒我们的希望,它以永恒之姿,迎接你每一次的到来。就像马克?哈默最终让自己融入湿润的田野,我们也总能在自然的某个角落,找到属于自己的治愈与安稳。?

  当他收起捕鼠夹,选择用“观看”的方式与自然相处时,他早已不是在“捕捉”什么,而是在“回归”什么——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回归那个被自然温柔包裹的自己。而这片湿润的田野,也永远会为他留着一方天地,留着晨露、晚风与鸟鸣,留着所有生命的答案。?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