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林阁“读懂”林姑娘
青言
1
我一直以为,一首歌,一本书,甚至一场讲座,其中如果有一两句,打动你,引起共鸣,滋润到你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那就是一首好歌、一本好书和一场好讲座。
我一直不敢相信,在如今潮流刷抖音、时尚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波涛汹涌的时代,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花时间读一本书(纸质版),听一场讲座(文学类)?也还有这样的老板友情支持组织这样的文艺沙龙活动,而且自己自始至终地参与?
我当然知道,茂林阁不是大观园,但在茂林阁“读”林姑娘,还是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虽眼花缭乱,却也满载而归。
4月22日下午,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金乡籍教授饶道庆,走进金乡环城绿道星光村桥头边的“茂林阁”,站在金舟书房的会客厅,带领近40位红学爱好者,进行了一场在茂林阁“读”林姑娘——《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专题讲座活动。可谓共赏林黛玉的才情与风华,同感《红楼梦》的永恒魅力。道庆与我是高中同学,我有幸应邀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这个下午有了“一直以为”“一直不敢相信”和“当然知道”的感喟和收获。
2
我特别感动的是,专题讲座活动留给我三个“一流”的印象。
一是主讲“一流”。
饶道庆,苍南金乡石砰人,文学博士,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期致力于《红楼梦》研究,出版过《红楼梦的超前意识与现代阐释》等著作。学术造诣深厚,擅长从文学、美学、哲学等多角度解析人物,讲座风格生动深刻,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这天下午,饶道庆教授采用了脱稿演讲的方式,全程站立,两个多小时,没喝一口水,面带微笑,娓娓道来。书中经典片段的举例、涉及古体诗词的朗诵,信口就来,看是漫不经心,实则滚瓜烂熟;听似散谈,实却紧扣中心议题。这种讲课方式不仅让大家耳目一新,还增强了大家对《红楼梦》、对林黛玉、对道庆教授本人的好奇感。“心牵此处无由寄,只忆红楼夜半灯”,他的演讲声情并茂,使大家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今后对古典名著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是讲座组织安排“一流”。
当天下午讲座预定时间前一小时,金乡突然下起了一场不常见的倾盆大雨,活动组织者非常担心听众的到会率。我在讲座开始前半小时到达金乡西门,和道庆教授汇合后,雨却突然停止了,这雨来得快去的也快。骤雨初歇后,事先预约报名参加活动的人员,陆陆续续地走进了茂林阁。金舟书房的会客厅一时座无虚席,济济一堂。
金乡高级中学的杨勇和杨华老师一曲《平沙落雁》琴箫合奏为讲座暖场,两位老师指尖流淌的音符悠扬响起,仿佛将现场听众慢慢带进了大观园的潇湘竹影中,拉开了在茂林阁“读”林姑娘——《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专题讲座的序幕。主持人韩升都简单介绍了讲座主讲的情况后,道庆教授登台开讲。一讲就是两个小时,全程站立,十分敬业。
三是讲座互动“一流”。
时近黄昏,讲座在掌声中即将落下帷幕,主持人宣布进入了互动环节。一直站立在讲台的道庆教授在大家的关怀要求下,才坐了下来回答现场的提问。我以为,现场的交流互动,留给听众提问的空间,让更多听众参与到《红楼梦》这一经典著作的讨论与思考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中焕发新生,让这场讲座成为融合了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文化雅集,不仅是一次经典重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其实当天,我也有个问题想问的,但看到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就想应该把时间和机会让给其他人,也看到道庆教授近三个小时的连续讲话,体谅他的辛苦,于是就没有提问。但今天在这里,作个记录,也算是一个补充交流。我原来想问的是,“以前在大学念中文系,听一位文学老师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读中文系的《红楼梦》起码要看六遍。参加工作后,十多年前去听一位文学教授的讲座,他说为了搞文学批评,曾将《平凡的世界》读了七遍。回想自己大学念书时不够认真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红楼梦》,只知凤毛鳞爪,不求甚解。这些年也读过一些长篇小说,但繁忙中能将大部头读完一遍实属不易,更不必说两遍、几遍了。但今天听了教授的讲座,确实收获很大,也算是一种补课,甚是感激。我很好奇的是,教授你对《红楼梦》原著文本,这么熟悉,你先后读过几遍?有何读书体会,可与大家作个分享?”。
3
专题讲座活动留给我的印象,除了以上三个“一流”外,其实最为核心关键的是,讲座本身的“一流”。这个“一流”的缘由来自读书,是主讲和听众共读《红楼梦》而产生的共鸣和共情。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最为走心的宣传语是,“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而在金乡,在茂林阁“读”林姑娘,才知道《红楼梦》世界的精彩和复杂。读懂了林黛玉,就会读懂《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才会真正体会到林黛玉的“客寄”悲情。我知道,道庆教授从读大学到在大学教书,花了很长很多的时间研究《红楼梦》并最终成为红学专家,之前他最为擅长的是讲贾宝玉。但我们想,讲贾宝玉,是离不开林黛玉的,既然来茂林阁,不妨就讲林黛玉。他也愉快的答应了。从今天的讲座情况看,讲林黛玉,一点也不亚于讲贾宝玉,而且更为应景。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作者曹雪芹倾情构建了一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在这里发生了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香菱学诗等经典场景。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贾母、袭人、香菱等代表人物,而林黛玉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她才华横溢、敏感多思,既是大观园中最具诗意的才女,也是封建礼教下命运悲情的缩影。
我一直以为,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解读人物实际上是理解小说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最为直接和便捷的途径。与其他古典小说塑造的人物相比,《红楼梦》中的人物更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因而也更具有真实性和丰富性。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主角林黛玉,是读懂《红楼梦》这部内涵丰富的古典小说的前提和关键。下午这场讲座的成功就在于,饶道庆教授正是从“绛珠”命名、“还泪”故事、“客寄”意识等三个方面的赏析,为听众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林黛玉。
道庆教授讲道,《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是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我特别赞同道庆教授将林黛玉的悲情缘由,创新概括总结为人物本身的“客寄”意识。黛玉乃客寄之人,“梦里不知身是客”,寄人篱下。现代意义上的“客寄、客居、寄居、旅居、旅寓、寄寓”等词汇在林黛玉身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她的父亲林如海去世后,黛玉彻底失去原生家庭依托,从“做客”转为“寄人篱下”,客寄意识进一步强化为生存危机感。
道庆教授将林黛玉的客寄意识分为三个层面:(1)社会生活层面:客居贾府、寄人篱下、无家可归;(2)哲学宗教层面:人生如寄,远行客,过客,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天地也,万物之逆旅”,“反认他乡是故乡”。情寄无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化了精神层面的过客属性);(3)性别身份层面:女人从来没有家。女孩还有父母之家,出嫁之后,娘家已经不是现实的家,夫家只是男性的家。女性的从属性、依附性、客体、他者身份(贾府视角的“他者化”?:作品始终以贾府为叙事中心,黛玉的“外来者”身份通过众人评价被反复强化)。这种“客寄”意识的强化分析,让在场的听众们感同身受,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管男人女人,谁又不是“客寄”之人呢?
在道庆教授的精彩讲述中,现场听众也深深陷入了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性格悲剧与生活悲剧中,余音袅袅的红楼梦曲在听众心头萦绕。当饶道庆教授用“绛珠仙草还泪”“客寄他乡的孤独”这一独特视角来剖析揭开林黛玉的生命密码时,我忽然理解了这位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剧形象。这场讲座像一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大观园深处的那扇雕花木门,让我看见那个执帚葬花的少女,原是三生石畔早已注定的诗魂。而今天的我们,仍在隔着时空的雨幕,辨认那些被风干的泪痕。
4
讲座圆满结束后的聚餐晚宴上,杨勇老师端着酒杯跟我感叹说,“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把一本书读透,把一首歌吹熟,都是很不容易的”。感同身受,感谢这个下午在金乡的这场讲座,感谢杨勇先生的琴箫暖场,把一首吹熟了的歌吹给我们听;感谢道庆教授的精彩演讲,他用很长的时间把《红楼梦》读透并在下午短短的两个小时里讲给我们听,让我们在茂林阁“读懂”了林姑娘。我相信,这个下午风雨无阻地参加讲座旁听的所有读书人,如果说“一辈子要把一件事做好”,那我想,这件事就是读书。
有道是,为善最乐,读书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