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立诚守信写传奇 ——矴埠头谢广昌的承古开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谢广昌大厝内景 (虞威/摄)

  南邨

  浙南莽莽群山间,玉苍山麓,横阳支流与清水溪于此相拥。此地便是三县交界的苍南桥墩镇矴步头村。古道上覆满青苔的矴步石墩,静卧清波之上,百年来迎送过无数商旅行人。清雍正年间,闽汀州谢氏三兄弟溯溪北上,落足垟坪,与八姓乡邻共创“汀州会馆”。自此,诚信的种子便随溪水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当谢氏第六代传人谢传玉创立“广昌”商号,一个以“诚”为帆、以“信”为舵的商业传奇,自此破浪启航。

  倾茶立信,一诺千金动姑苏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春日,满载闽浙山间新茶的广昌商船驶向苏州。行至江心,忽遇黑云压顶,狂风卷起滔天白浪,暴雨如注。船在波峰浪谷间挣扎,江水无情灌入船舱,浸湿了承载生计的茶篓。

  数日后抵港,谢传玉急启验视,霉斑赫然爬上茶叶——春雨连绵,终究误了茶时。伙计低声献策:“霉茶洗晒,低价脱手,尚可止损。”谢传玉伫立霉茶前,指尖拂过受潮的叶片,那微腐的气息直刺心底。他想起父亲临终叮嘱:“商海浮沉,唯‘信’字是定海神针。”翌日晨曦初染金阊门码头,广昌号众人将一篓篓霉茶尽倾于滚滚江水之中。茶篓落水之声沉重,浪花吞没了万千斤山野春华,亦在苏州商界激起惊雷:“倾茶护信,谢氏广昌!”

  倾茶之浪,洗出的是比明前茶更珍贵的清名。自此,“广昌茶”三字在苏州城不胫而走,成为品质的徽章。外商闻讯纷至沓来,一时间广昌号门庭若市。那倾覆于长江的岂止是茶叶?分明是广昌以千金之损,铸就的一座无形丰碑——“宁倾万金茶,不售半分瑕”。谢传玉立于船头,目送茶篓沉江,身影如青松立于风暴中心,以一身磊落照彻江南商海。

  拾金守义,桃花岭上君子风

  又是一年阳春,谢传玉押运新茶再赴苏州。行至杭州桃花岭,人困马乏,见清泉淙淙于桃树下,便驻足掬饮。清冽入喉之际,忽见泉边遗一鼓胀皮囊——内中竟是白花花的银子!

  荒山寂寂,四下无人。他摩挲着沉甸甸的钱袋,一念私心如野草暗生:天赐横财,取之何妨?然家训如晨钟暮鼓在耳边铮然作响:“义利之辨,君子所慎。”他毅然系紧钱囊,静坐桃树下苦候失主。日影西斜,终于等来满面焦灼的失主——苏州某大商行掌柜!面对千恩万谢,谢传玉只拱手道:“物归原主,商贾本分而已。”

  桃花岭的春风见证了这古道热肠。义举如石入静水,涟漪荡开,广昌号信誉之帜在苏、杭、甬乃至福厦泉高高飘扬。谢传玉以此立身,生意版图日益辽阔:茶叶、烟草、竹木、畜牧……广昌之舟扬帆远航。他更将财富化作甘霖,修桥铺路,兴学助教,仁厚之名远播,“义利并举”的祖训从此融入浙南山水血脉之中。

  商海浮沉,德为舟楫渡狂澜

  商道多歧,广昌亦非总遇坦途。某年四月,姑苏茶市突遭冷雨侵袭,茶价一泻千里。众茶商仓皇抛售,血本无归。广昌库中亦有大批受潮之茶。危局之下,谢传玉力排众议:“市价虽贱,我茶质未损,岂可贱卖自毁长城?”他笃定如山,命人细心翻晒,严储以待。

  天道酬诚。不久,西洋商船云集苏州,茶价应声飙升,市场回暖如旱逢甘霖。广昌号凭其未售之茶,不仅未损毫厘,反获厚利。众人叹服:“非谢公之定力与远见,焉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此役印证了广昌代代相传的圭臬:“市易有起伏,商德无涨跌”——真正的财富,终将流向诚信的港湾。

  古韵新风,薪火相传三百年

  以诚致富、以信发家的广昌先祖,始终不忘造福乡梓:斥资砌建莒水大溪矴步,镌刻于石碑"鱼鳞砌就无呼渡,雁齿排来不问津”的对联,就是遗福后世的见证;至今尚存于柯杉岭、路亭内、中岗隔、罗木格等乡村要道的路亭,三百年来让无数往来旅人避过风雨,免于暴暑;而出资购地用以怜幼抚孤的"棺山义冢”等善举,无不让后裔铭记于心。

  历史长河奔涌至今,广昌的诚信基因早已融入矴步头村的肌理。村中古厝墙上,木刻的“家训十条”、“家风十二条”静默生辉,连同“倾茶取信”、“拾金不昧”的壁画故事,构筑成一座可触可感的“诚信博物馆”。村规民约高悬“红黑榜”,门前三包“积分存折”如春风化雨,婚俗馆与移风易俗亭承古开新——诚信之魂,已从商道准则升华为整座村庄的文明图腾。

  新时代的矴步头人,更将诚信精神化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在裔孙孔熙、孔旭、茂开、茂箴等热衷于公益行动感召下,赖时翰、黄成品、林城翰等乡贤纷纷慷慨解囊,共襄善举。而昔日的荒滩溪岸,如今点缀着小森、幕野等露营基地;矴步老街35间老屋涅槃重生,飘散着手工豆腐坊的醇香与农家乐的烟火气;垂钓营地静待闲情,亲子研学播撒希望……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84万元。古老的诚信智慧,正驱动着矴步头在共同富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诚信基因,振兴乡村铸文明

  青砖黛瓦的谢广昌大厝静立在矴步头村的晨雾里,檐角的风铃偶尔叮当,仿佛在细数百年家风的余韵。这座融合宋代木作遗风的老宅,如今成了“活”的家风博物馆——木刻上“孝父母、和兄弟”的训言仍泛着桐油的光泽,乡贤们常在廊下讲述旧事:谢氏先祖因一盏茶汤的承诺奔波十里,商旅因拾金不昧的善举结下世交。孩子们伏在八仙桌上,用彩笔写下“言必信”的书签,墨迹未干便挂上院角的桂花树,风一吹,诚信的种子便簌簌落进泥土。

  古厝的诚信基因,正以更鲜活的方式渗入村庄的肌理。村口的“积分超市”里,七旬阿婆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分换了一瓶酱油,玻璃柜台下的小册子密密麻麻记录着:“李婶调解纠纷+5分”“王家主动让路+3分”。有人质疑评分不公,村委会当即调出监控录像——诚信不仅是美德,更是可追溯、可量化的生活准则。傍晚的文化礼堂灯火通明,“星级文明户”的奖牌在红绸映照下格外醒目。卖豆腐的王大进连续两年当选“诚信商户”,他摊位前的免费茶桶八年未空,黝黑的搪瓷杯沿叠着往来行人的指纹。

  当月光爬上碇步桥的石齿,古厝与新村达成了某种默契。谢涵的咖啡馆飘出哥伦比亚豆的焦香,墙上挂着“道德银行”授予的诚信木牌,银联POS机旁压着一张泛黄的祖训;而谢茂字老人仍执着竹竿清理溪流,秸秆缠住他的胶鞋,却缠不住他从不停歇的脚步。此刻,宋代木作榫卯间的诚信精神,正以积分、奖牌、咖啡与茶水的形态,在乡村振兴的血管里奔涌。

  知恩图报,善良星火照人心

  黄成品的皮卡车碾过三源大桥时,总要摇下车窗望一望桥墩上斑驳的捐建碑文。十六年前那笔60万元的捐款,让深山里的村民终于能推着板车去镇里卖山货。如今他鬓角已白,却仍坚持每年腊月挨家逐户送米油,红包塞进老人皲裂的掌心时,总要说一句:“阿公,这是您当年教我编竹筐的工钱哩!”

  向北两千多公里的山西矿井下,赖时翰的矿帽灯曾照亮过无数个凌晨。当他带着积蓄回乡,第一件事竟是重修那座害他小时候跌进水里的矴步桥。新桥落成那日,他蹲在石板边沿,把童年磕破膝盖时留下的血渍,用金漆描成了莲花纹样。而赖雪娇给公公盖的新房如今爬满蔷薇,老人临终前执意要在堂屋挂上“孝悌传家”的匾额——那是她用三年绣品换来的,飞针走线间,连牡丹花蕊都藏着药香。

  豆腐坊的石磨声每天准时在寅时响起。王大进坚持用祖传的盐卤点浆,哪怕成本高出三成。有次儿子偷偷改用石膏粉,他当场掀翻整板豆腐:“王记的招牌,一百年不能烂在我手里!”。而谢涵的咖啡机旁永远摊开着账本,连试喝的半杯拿铁都记作损耗。最动人的是谢茂字——洪水退去后,他总独自在溪滩捡垃圾,佝偻的背影让年轻人羞愧。后来每逢雨后,碇步桥上便莫名多出几串年轻脚印,像一组无声的和弦。

  这些星火般的名字,终将在矴步头村的族谱里连成银河。当古厝讲堂的铜锣再次敲响,黄成品的捐款收据、赖雪娇的绣花针、王大进的盐卤罐,都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而溪水冲刷碇步的声响,恰似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清水溪不舍昼夜,流淌着矴步头三百年的韶光。如今,分布于天南地北的谢广昌裔孙们,无不在默默地赓续祖上的荣光,“矴埠头村169号”的谢氏嫡系裔孙,捐出祖居作为一处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诚信馆”和"矴埠头村史馆"。谢氏后人珍藏、搜集祖辈的账册、契约、往来信函,让泛黄的纸张诉说曾经的庄严承诺;倾茶事件、拾金故事化为立体光影,重现古道热肠;而村中新一代“诚信商户”的锦旗奖牌,则闪耀着诚信精神在当下的璀璨光芒,让先贤的思想智慧、道德境界在这里完成更高效的传播和弘扬!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