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新论:释褐状元陈力修金乡人
陈如亮
一直以来认为,苍南的首个文状元是观美桃湖(现属灵溪镇)的徐俨夫,徐俨夫(1200—1260)在南宋淳祐元年(1241)考中状元,后官至礼部侍郎。但去年本土文史学者蔡新祥对老平阳县的“首个状元”提出了新看法,2024年4月17日,《温州日报》的文化周刊·风土版登出了他的《温州南宋释褐状元陈力修》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陈力修出身南宋太学,才高博学,三舍考试,千锤百炼,优中选优,成为释褐状元,绝对是人中之龙,是为温州历史上唯一一个释褐状元,这个释褐状元名副其实,决不亚于科举状元,名望甚至重于科举状元,其对地方历史文化影响之意义绝不可低估。”
陈力修(1188—1261)是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太学上舍试第一名而成为释褐状元,比徐俨夫中正奏状元早了12年,比另外一位平阳和瑞安都争要的状元周坦(嘉熙二年名列正科榜首)早9年,是老平阳县包括现苍南县的首个文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复杂的,由清华大学教授傅璇宗主编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中的《中国古代科举》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宋朝在完善科举制度过程中,时有变动,最大一次变动是王安石推行的“三舍法”,这是古代太学管理制度上的十分伟大的一项创新。太学为中央官学,是古代最高教育机构,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核心场所。王安石的“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初入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再升上舍。上舍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法与科举相同,成绩分为三等:上等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免礼部省试,直接参加殿试。“三舍法”将上舍考试与科举结合起来,融育才与选才于一体,陈力修就是以上舍优等第一成为释褐状元。从“三舍法”取才的程序看,他这个释褐状元比正奏状元还过硬,因此陈力修是当之无愧的苍南第一文状元。关于释褐状元的介绍及陈力修的为人学识官德政绩等内容,蔡新祥的《温州南宋释褐状元陈力修》已叙述很详细,本文不再累述,就考证陈力修是哪里人?
温州地方志书中最权威的《明弘治温州府志》只说陈力修是平阳人,具体平阳哪里,没有载明。在《清康熙平阳县志》里就明确记载陈力修居金舟(金乡古代称金舟乡),《清乾隆平阳县志》也沿袭记载,在《人物·名臣卷》写明陈力修居金舟,但《民国平阳县志》却把陈力修居住地改为慕贤西乡陈营,修改的根据是:“据《东昆仰止录》改”。《东昆仰止录》是明末平阳县城坡南人郑思恭(1566—1646)辑录的作品,主要记录温州历史名人的事迹和相关内容。《东昆仰止录》并未明确说陈力修是慕贤西乡陈营人,只是把陈力修和陈楙钦两人合记为陈涝人,在该书记载陈力修父亲陈柔的条目下,有写陈柔是陈营人,但也没有指出他是慕贤西乡陈营。《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慕贤西乡的十五都中有杨楼、陈营等两个地名,而在金舟乡中无陈营地名,但明代方志中金舟乡没有陈营,并不代表宋代金舟乡没有陈营,或者说在大地名中没有陈营,也不能否定没有记入方志的小地名中会有陈营。不过,在宋代温州大学者叶适(1150—1223)的著作里,宋代的金舟乡确实还是有陈营的地方,综合其中的内容分析,金舟乡的陈营就在现金乡镇东田村到蔡家村一带。叶适这篇文章是《夫人陈氏墓志铭》,是为朱熹弟子、被称为“朱门十哲”之一的金乡人林善补的母亲所作。林善补,字退思,金舟乡下岭人(现为金乡镇湖里村一带),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与叶适是好友,叶适曾写《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一诗相赠:“弃繻诋关吏,广殿射高名。方从媚子引,岂料谗夫倾。京师恩暮降,蜀道险朝升。执手郭西门,恻怆难为情。有山擎空雪,有谷匝底冰。乌乐谩后噪,猿孤定先鸣。汉中王霸地,从古锋镝争。崩摧韩信坛,阙落张鲁营。感子奋衣去,客猛意自轻。笑我老何怯,万里今横行。”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感情还是不错的,因此叶适为林善补母亲写的墓志铭里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先看下墓志铭内容部分摘抄:
“夫人陈氏,平阳陈营里人。嫁同县林璞。二子:善补、善祗。二女婿:彭表、韩原。……嘉定五年(1212)九月某日卒,年七十四。……夫人并家有盐亭山,阿阜深衍,卜者指斗门之北曰:‘是宜冢藏。’善补税于官十亩。初,光孝寺亦佃盐亭山,在斗门之东,由戴家山而北。僧以官人所择必山胜之也,因内热,冒争之,曰:‘此吾赐山也。’既又曰:‘吾山所至也。’……定以善补为直,然后十一月初六日,葬夫人于山之原。……嘉定八年(1215)十一月。”
文中的盐亭即今炎亭,文中斗门为现炎亭镇东沙村的斗门,还在使用。斗门东边之山现称斗门岗。斗门的水源有两支,一支是北边岙底村周围诸山汇成的溪流,另一支是从西边横溪村方向流来,现今炎亭镇的银河路、友谊路在古代都为该溪,这支溪流的水源就是文中所写的盐亭山、戴家山。光孝寺现已无影无踪,元代时著名诗人陈高有文章写到明教寺院潜光院,大概的位置也在此周边,不知光孝寺和潜光院是否同一座?因为在唐宋元时期,同一地点的寺庙大多只一座。林善补母亲陈夫人的墓应该在斗门岗和盐亭山之间,该地块产权可能模糊不清,或属盐亭山,也有可能属斗门岗山,所以光孝寺的僧人才会说“此吾赐山也”“吾山所至也”,双方争执激烈,到了动刀争讼的地步,光孝寺最终输了,不知是否跟陈夫人娘家是盐亭山主有关。
《夫人陈氏墓志铭》中有一句“夫人并家有盐亭山”,而以杨家尖为主峰的盐亭山,现在仍有不少山权归属金乡东田陈氏,在盐亭山的杨家尖、洪岭头、流湾、杨梅坑等村庄里,都有东田陈氏后裔居住,历史上盐亭山的产权就归属于东田陈氏,“夫人并家有盐亭山”说明林善补的母亲就是东田陈氏,娘家是盐亭山山主之一。这里“并家”不会是陈夫人的夫家,首先历史上盐亭山与林氏无关,其次如林善补家有山权,也不用再“税于官十亩”并和光孝寺发生大纠纷了。陈夫人是东田陈氏,也证明了陈营里就在东田一带,就是说金舟乡在宋代时有陈营。东田陈氏在宋代时也是名声显赫的一方望族,据东田陈氏宗谱记载,始迁祖亮弼公于宋初从福建迁来,有宋一朝,东田陈氏就出了陈伋、陈直甫、陈天佑等9位文武进士。宋代时,另有一支望族陈氏也居住在这里,它就是出了浙江唯一兄弟武状元陈鳌(1115—1187)、陈鹗(1119—1183)的坊下陈氏,陈力修就是坊下陈氏后裔。坊下陈氏于唐末从福建宁德迁来,先居金乡石砰南皋山,三世后迁住此陈营里,之后枝分多处,主房派后迁居坊下村,世人便以坊下陈氏称呼他们。据两支陈氏宗谱记载,他们交集在这里一个叫新宅的小村庄。东田陈氏谱载,第七世陈佑(1220—1282)在此建了新房子,所以叫新宅。而坊下陈氏的记载,叫这里为新桥。新宅自然村北首有一座古桥,历来村民都称其为“状元桥”,传说是陈鳌、陈鹗兄弟状元所建,也俗称此桥为高桥,因为此桥特高,近代时因为太高,还在各桥柱上撤掉了两块帽梁石。坊下陈氏从石砰迁居此处,建了一座桥,也就命名为新桥了。新宅新桥是同一个村,是宋代陈营里的中心地带,现在的名称是新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宅还居住着部分东田陈氏和坊下陈氏的后人,只是这几十年,基本都外迁城镇,新宅已成空村,归属蔡家村,现又并入东胜村。
陈鳌、陈鹗是坊下陈氏第十三世,陈力修是第十六世,坊下《陈氏宗谱》里,第十六世以“力”字排行的,就有54人。宗谱里还有一篇写于明代万历戊戌年(1598)的谱序,作者是同里的乡进士候选安溪训导王铭,文中有写到万历二十三年建灵峰顺益宫等事,可信度较高,序中也写到陈力修“本淳厚之性作诒善之堂”,这些都说明陈力修毫无疑问是金乡坊下陈氏,也证明了宋代金舟乡也有陈营。刘绍宽的《民国平阳县志》把《清康熙平阳县志》中陈力修为金舟乡陈营人改为慕贤西乡陈营人显然是错误的。之所以后来金舟乡不见陈营地名,可能是被其它名字取代了,观坊下陈氏宗谱,他们自称为鳌头陈氏,因家族出了三位状元,“鳌头”两字也是实至名归,有可能陈营改名为鳌头,又因谐音,“鳌头”雅化为“河头”了,因为河头这地方并不是江南运河的尽头,它还有上游河源,命名“河头”有点讲不通。明代之后的方志里一直有河头地名,但古代“河头”的范围应该比现在“河头”村要大。
力修“本淳厚之性作诒善之堂”是说他辞官归里后在灵峰兴办崇文书院的事,是金乡历史上第一所书院,根据陈力修年谱推断,崇文书院应建于1254年。金舟乡(包括现金乡镇、钱库镇、炎亭镇、龙港舥艚)历史上人文荟萃,崇文书院的建立起了一定作用,作为苍南历史上首个文状元,在蔡新祥撰文之前,历代都没有认识到陈力修这个温州唯一释褐状元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