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读《益国公全集》读什么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勇

  南宋名臣周必大晚年归隐庐陵,将毕生心血凝结成《益国公全集》二百卷。这部跨越八百年的皇皇巨著,既非坊间畅销读物,亦非猎奇话本小说,却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朱熹曾赞其"经纶满腹,文章华国",文天祥更以"千古一相"相称。今人翻开泛黄书页,读的究竟是什么?

  一读经世济民之道。益国公任宰辅十五年,"以正治国"的方略跃然纸上。其《论州县官吏疏》中"水旱灾伤之处,必先蠲赋税而后议赈济"的民生观,与当下脱贫攻坚精神一脉相承;《请严赃吏法》奏章痛陈"贪墨之害甚于水旱",至今仍是廉政建设的警世钟。当我们面对基层治理难题时,不妨听听这位南宋宰相的建言:"治郡如烹小鲜,火候既到,自得其味。"

  二读文化传承之志。作为宋代文献整理集大成者,周必大主持刊刻《欧阳文忠公集》《文苑英华》时写下"古籍不存,文脉将断"的忧思,恰似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行宣言。他首创的"活字印书法"载入典籍,为后世印刷技术革新埋下伏笔。今日数字时代,益国公"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智慧,依然指引着文化传承的方向。

  三读士人风骨之魂。"庐陵四忠"的精神图谱里,周必大以"清而不激,直而不矫"独树一帜。面对权臣韩侂胄专权,他写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铮铮誓言;退隐后修建平园书堂,践行"教化乡里,泽被后世"的儒者担当。这种既坚守原则又务实进取的品格,恰是当代知识分子最需补足的"精神钙质"。

  当下捧读《益国公全集》,常闻质疑:百万言故纸堆里能挖出什么新意?笔者在研究会整理遗稿时,发现某页泛黄笺注上竟有周公用蝇头小楷批注:"治学如掘井,深者得甘泉。"这或许道出了经典永恒的魅力——它不是供在神坛的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当我们用数字技术复原其亲手校勘的《淳化阁帖》,当基层干部借鉴其"保甲法"创新社区管理,这部沉睡的典籍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人工智能浪潮中重读经典,恰似给疾驰的列车装上导航系统。周必大在《与杨万里书》中写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面对信息碎片化冲击,我们不妨学益国公"日读三卷,月成一札"的治学功夫,在故纸堆里寻找破解现实难题的密码,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活水源头。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