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在陶山淘得一些感想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吴仁素

  “五一”佳节,未赴苍南168黄金海岸体验赶海之趣,而是受挚友老朱盛情相邀,来到了天下第二十八福地登山。这个福地就是瑞安陶山,是“山中宰相”陶弘景曾隐居过的地方。

  老朱乃我大学同窗,当年的迷茫青年,现如今活成了令人歆羡的模样。我们那时候学的是法律,读的却是大专。毕业那年,命运没和我们多商量,就把我们推到了十字路口,让我们“拔剑四顾心茫然”。幸好那个年代相比当下要宽容很多,父母、社会都愿意给予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我毕业后在家埋头备战公务员考试半年之久,终成一名人民警察。老朱是边打工边自考,修完本科再拿下律考,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律师。多年的磨砺和积累,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接案原则和办事风格,成长为某些领域的法律专家。平日里,他纵情山水,过着闲云野鹤般随性自在的生活,着实让我羡慕嫉妒恨。犹记大学实习期间,我的师傅对我颇为器重,让我留在他身边,叫我考完自考再攻律考,说是当律师不仅前途光明,而且极为自由。我居然未听从他的建议,选择回家备战公务员考试,辜负了他的一番苦心。现在倒好,相比起老朱来,我是日日加班、夜夜忙碌,仿佛是种“报应”。虽然说尚未有“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喟叹,起码是在老朱这领悟到了什么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话又说回来,工作再繁忙,生活仍需富有情趣。我生在海边,似乎和老朱一样偏爱登山。喜欢漫步山间,品味一路的鸟鸣、花香和溪水潺潺。这次在陶山走户外,我们脚步轻盈,一路的欢歌笑语。同行的人中也有掉队的,我们相互激励、搀扶,终于顺利抵达了目的地。立于半山腰的观景平台俯望山下,美丽的飞云江和富饶的万全垟平原尽收眼底,竟让我油然而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仿佛看到了生我养我的鳌江和江南垟平原。生活在江南垟的人们,特别能吃苦,特别的勤劳。我的父亲在早年经营旧衣生意,母亲则在家纺纱织布,为了养育一家子是日夜操劳。前些年参观宜山针织博物馆时,遇见一台老旧的纺车,脑海中浮现祖母早年纺纱劳作的画面,不禁热泪盈眶。正是这片土地,给了我“不信命、不服输”的坚韧品格。无论是身处警队,还是任职党委部门,亦或是在人生幽暗的岁月,我从未放弃理想,始终斗志昂扬。中国美院王澍先生的一句话一直被我视为座右铭:“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我始终以此为信念,践行不辍。

  山下的这片土地深深吸引着我。同行者大多生于斯长于斯,男的睿智有才,女的美丽大方。难怪老朱会在办案之余,提笔撰写乡土小说,用真挚朴素的情感去记录这片土地,记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每写完一个章节,就会发我品读。我对他的文字和文风极为喜爱,甚至会催促他快快更新内容,如同年少时等待唐朝乐队、许巍、老狼、朴树这些偶像出新专辑般急切。我还早早地给他的小说撰写了序言,写的是关于AI大背景下该怎么创作的问题。为了给他些压力和动力,我还推荐他听一听崔健的歌:“我强打起精神,从睡梦中醒来,可醒来才知这个世界变化真叫快!”目睹了美丽的飞云江和富饶的万全垟平原,看来我是多虑了,因为这片土地会给他无穷的滋养和素材。

  我们在山上品茶聊年华,聊了很多,包含过去的迷茫、当下的焦虑、未来的理想等。我们聊了很久,从日昼聊到了晚昏,直到夜深。我的小儿子在山上流连忘返,还一直嘟囔着要在山上住下来。我的妻子打来电话问询:“山中到底有什么,让你们这么晚了还不走归?”我引用陶弘景的诗句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