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外媒看苍南  -> 正文外媒看苍南

马站片区“三镇一乡”,打开一体化融合发展新通道—— 一个千亿级项目带来的“裂变”红利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来源:温州日报

苍南168黄金海岸线串起沿海散落美景。苏巧将/摄

  温州日报记者 林乃鹏 林思思

  2020年这个片区常住人口只有6万人,户籍人口外流4万多人,如今常住人口为12万人,5年时间翻了一番。

  2020年这个片区经营主体共有5114家,2024年年底达到9234家,增加了约80.5%。

  得益于总投资1200亿元中广核浙江三澳核电项目的落地,地处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县马站、沿浦、霞关、岱岭“三镇一乡”,拉开别开生面的乡村振兴大幕,从偏远之地向打造苍南城市南部副中心的目标逆袭。

  日前,三澳核电项目1号机组进入热态功能试验,为不久后并网发电作最后的“彩排”,而这片土地也将随之敲出愈加密集的发展鼓点。

  从渔民故事看片区转型——

  “年轻的时候,我做梦都想逃离这里”

  霞关镇长沙村曾是一个极其偏远闭塞、长期人口外流的地方。望着高耸的后山和茫茫的大海,土生土长的陶学厚对记者说:“年轻的时候,我做梦都想逃离这里。”

  陶学厚出生渔民家庭,却有晕船的毛病,成年后在渔船上一边呕吐一边工作。那时候,交通不便,鱼获不好销售,一年所得不过四五万元,扣除生计后所剩无几。 可是,在这个当时连商店都没有的村子,还能有什么就业选择?2007年,26岁的他远赴他乡,经商谋生。

  2015年5月,浙江三澳核电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小路条”,允许开展前期工作。

  “我当时预判,隔壁村的核电项目一来,长沙村的发展肯定会大大加速。”陶学厚当机立断,放弃外面的生意,回到长沙村,提前布局文旅行当。

  刚回老家,陶学厚在沙滩边开小卖部、出租烧烤架,向来村里游玩的客人做点小买卖。如今,他经营着10间房的民宿、3条休闲渔船、1条海钓快艇,年收入四五十万元。

  伴随着陶学厚旅游生意“成长”的,是长沙村景区化的蜕变。在青山抱海之间,这个渔村白屋蓝彩、沙滩绵长、渔船聚泊。民宿、海鲜餐馆、海景咖啡屋、旅游驿站等渐次排开。

  “交通条件大改善,村居环境大提升,我们村发展旅游经济很受益。”现为长沙村村委会副主任的陶学厚说,长沙村如今日常游客每天约有600人,法定节假日一天最高飙升至6000余人。全村246户人家中,43户开起民宿,另有20多人到核电厂区建设工地务工。长沙村村民致富从曾经的舍“渔”其谁,到有了更多选择。

  长沙村是苍南马站片区产业转型大剧的一帧镜头。马站片区由原马站镇析分出马站、沿浦、霞关、岱岭“三镇一乡”,片区原先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只有两条蜿蜒的双向两车道县乡公路可以进出,以渔业、农业为主产业,工业几近空白,商业业态低端。

  而今,放眼马站片区,高速公路、国省道纵横大地,总投资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项目拔地而起,总规划用地3.31平方公里的绿能小镇初具雏形,总投资达61.81亿元的温州港苍南港区烟墩山通用码头综合开发工程已经启动,苍南文旅网红项目168黄金海岸串联起一个个渔村……

  马站片区从此摆脱偏科“一产”的发展惯性,朝着“接二连三”迈进,产业格局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从一村崛起看红利把握——

  “以前不敢想象,我们也能吸引村外投资”

  马站镇草屿村后槽自然村的沙滩旁,海螺度假村8幢别墅式的小木屋已经翻修一新。承包运营度假村的工作人员操着一口温州话,在这个以讲闽南话为主的村落里特别引人关注。难道他是来此投资的客商?果然,这个投资人来自温州市区。

  “以前不敢想象,我们也能吸引村外投资。”草屿村党总支书记吕德全说。2014年,因为渔民转产转业的需要,村里建起了海螺度假村。此后多年,它是村里除渔业之外的“支柱产业”。然而,受制于交通大瓶颈等因素,海螺度假村一度经营难以为继。

  因为核电项目建设的需要,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出资建设了一段长约7.9公里的228国道核电连接线。这条连接线从后槽穿行而过,将它与马站镇中心的行车时间,从原先至少要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之内,豁然打开了后槽的天然禁锢。

  借势而上,马站镇去年陆续投入700多万元,打造海螺湾冲浪基地和网红桥,并增加网红灯塔、沙滩咖啡、沙滩车、夜场活动区等。后槽犹如文旅界的一匹黑马,火爆出圈,今年“五一”假期,日流量最高达3.8万人次。

  把握重大项目落地带来的发展红利,后槽如是,马站片区更甚!苍南县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培标介绍,围绕三澳核电,苍南谋划了一篇生态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的“央地合作”大文章。

  早在2016年,苍南县委就提出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发展示范地的目标,进而谋划布局以三澳核电为核心的“核风光水蓄氢储”清洁能源产业矩阵,包括“无中生有”建设绿能小镇,作为生态核电与地方融合发展的主要承接平台。马站片区是这些战略落地的核心板块。

  呼应核电项目的客观需求,苍南将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之并轨,借力核电公司的资源要素促进地方建设。

  以交通建设为例,苍南核电公司近年来投入巨资先后参与建设横跨苍南东西的龙沙公路,纵贯苍南南北的甬莞高速苍南段等,带动马站片区从交通末梢转变为重要交通节点。

  同时,一个“暖邻帮扶”专项计划,支持马站片区医疗、教育、文化、生态等领域建设和困难群众帮扶:2017年至2024年,该计划已经投入5502万元,实施了104个项目,并累计接济马站片区400余名困难户。

  “一下马站高速路口,我就能感觉到这里的热气腾腾,日新月异、充满激情。”陈培标说。因为核电及关联产业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大量人口涌入片区,其中核电项目本身带来的业主公司人员、参建工人及家属大约就有3万人。

  从规划蓝图看融合发展——

  “资源整合,三镇一乡一体发展”

  “三镇一乡”作为独立的乡镇,本身存在着行政区划壁垒,如何才能接住千亿级核电项目带来的发展红利,实现片区共同富裕?

  “为破解区域协同发展的瓶颈,苍南县深化党建联建机制,于2023年成立马站片区联合党委,对片区重大事项、重点问题、重要项目共商共议,作出决策部署。”陈培标是马站片区联合党委第一书记。

  联合党委成立以来,在统筹片区发展规划、统筹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就包括研究制定马站片区协同发展规划蓝图。

  苍南县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郑群向记者展示了这份规划文本。“站在全局的角度,资源整合,三镇一乡一体发展,空间的承载得以重新分工。规划提出,港为引领、产为驱动、城为支撑,‘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总思路。”

  港,即以霞关深水大港建设为契机,打造浙闽综合物流基地。在温州港苍南港区烟墩山通用码头综合开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该工程分为烟墩山码头和烟墩山矿区开发两个部分。其中,烟墩山码头共布置3个2万吨级泊位、2个1万吨级泊位,总投资20.3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以风电装备、风电运维和装配式建筑产品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

  产,即利用沿浦镇的绿能小镇与霞关矿地项目产业空间,布局以核电、风电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走进绿能小镇,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用地200亩、总投资21亿元的苍南远景零碳产业园已经投产,该产业园主要从事海上风机整机生产;占地约47.9亩,总投资3亿元的“金色蓝湾”,挂上了酒店招牌,这个综合性项目集住宅、酒店、餐饮、会务和商业配套于一体;用地约73.8亩,总投资约3.2亿元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已经落地建设……

  城,即完善提升马站镇区人居环境,保障居民和产业工人各项生活要素,构建集生活服务、旅游集散、文化特色、生态优美为一体的浙南滨海美丽城镇。

  马站镇党委书记周贤累介绍,马站镇正在培育省级中心镇,将着力推进高端商务场景打造、专业服务配套和品质商业扩容,以及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大幅提升城镇品位和承载能级。

  霞关镇的“港”,沿浦镇的“产”,马站镇的“城”,在规划蓝图上组成一笔“7”字形的融合发展轴。这一“拐”,仿佛寓意着整个片区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转折!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