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点头有约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朱建德

  秋末冬初的一个早晨,一壶水被细芽嫩叶染至浅琥珀色,茶叶在壶中浮浮沉沉,茶香清幽悠远,仿佛是将春入魂的时刻。此时,喝上几大杯,让身体缓缓开机。

  风轻轻的,阳光淡淡的,距离苍南50余公里的点头小镇仿佛被柔和的滤镜所笼罩,散发着一种温暖而静谧的气息。我们一帮人,恰如一枚枚茶叶,在一杯热水的召唤下,如约而至。

  说起来,我和点头也算有过“点头之交”。前几年,和几个朋友从宁德回苍南,受同行的福鼎太姥山管委会白兄之邀,顺路去点头,看了和我老家同名的碗窑村。

  道路窄小,行人稀少,商业凋敝,房屋高低不平,新旧掺杂,空气中有一股鱼腥味。这是我对浙南闽东沿海一带乡镇的简单印象,点头也不例外,因是路过,大家也没啥特别印象。

  而更早之前,知道点头,是一幅幅摄影圈朋友拍摄的点头春茶上市交易的图片。镜头下的茶青交易市场,人头攒动,筐筐嫩绿,袋袋春色,摆放有序,热闹非凡。

  对从小在茶乡长大的我,春茶下山交易的场景并不陌生。

  采茶要趁早,清明至谷雨之间,为最好的收获时节。一片片茶叶,从枝头上下来,被装进竹篓,再从竹篓倒进竹筐,然后被一条扁担运送下山,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修炼之旅。

  茶叶的下山,必会一路留香。那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了,但是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每每茶农经过家门口,我总是会伸长脖子,凑上前去,嗅那随风走动的茶香。茶农的脚步,往往赶在太阳落山之前,他们挑着百多斤的茶叶健步如飞,两个大箩筐稳稳当当,丝毫没有左右晃荡的感觉。

  茶叶的下一处归宿,就是我家对面不远处的桥墩镇收购站。在我的记忆里,收购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什么物品都收,收茶叶,也收废旧物品。

  最让孩子感兴趣的,却是一排炒制茶叶的机器,摆放在收购站后面的小平房里,俨然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这些机器,转动起来轰隆轰隆地响。茶叶的气息,在机器的烘炒之下,慢慢地从清淡变得浓烈,再从浓烈变得隐忍。每一次气味的转换,都是一次不寻常的体验,让我倍感神奇……

  春天过了一个又一个,清新的茶香贯穿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在我眼里,茶叶不仅仅是树叶,而是春天里的一朵花,那幅“春茶上市交易图”,是春天最美的风景。

  二

  全镇共有茶园近6万亩,占福鼎市茶园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全镇共有茶企208家,中小型加工点38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

  全镇户籍人口4.11万人,90%以上的人口从事涉茶行业,涉茶总产值25.2亿元。

  2023年,点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

  从点头镇党委书记张龙贵的介绍中,我们捕捉到一个信息:这个小镇不简单。

  在人口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中,小镇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6%,这是把镇一级的人口也列入其中。过去几十年,全国乡村人口的城市化路径都是分梯次、分步骤的,人们从镇、县到市,以及更大的市,通常是依据个人或家庭经济能力的强弱而选择不同的落脚点。纵观全国,2万多个乡镇一级行政单位,有“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头衔的才199个,点头可谓是百里挑一。

  “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是如何炼成的?初来乍到的我们心里不由有此发问。点头的确有山有水,气温湿润,植被丰富,适合茶叶生长,但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在闽浙沿海地区并不多么特殊。有人向我提供过一种解释,说是点头镇的柏柳、大坪、举州等7个村落散落在峰峦叠嶂、山峰耸立的山谷里,这里培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两个优良白茶品种,有“白茶谷”“古茶道”之称。历史上,点头是福鼎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海陆交汇点,有着产业和地理上的优势。但很显然,这些解释也不充分。答案,还要到点头茶企中去、到点头人中去寻找。

  我们在点头镇工作人员黄苏华、王庭俊的陪同下,走进“瑞达、芳茗、董德”等茶企,寻访了镇茶业协会、茶青交易市场、白茶第一街……

  用点头人的话来说,“没有一个点头人没在茶山上摸爬滚打过”。点头从明清时期发展茶叶,清末民初最为盛行。清朝时期,福鼎白茶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民国时期,点头孕育了梅伯珍、陈炽昌、梅秀蓬等一批著名茶人,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茶叶商号。

  改革开放以来,点头茶业快速发展。1988年,点头镇自发形成一个茶青交易市场,2000年,建成福建省最大的闽浙边贸茶花批发交易市场。2006年,福建省第一个农业部的茶叶国家良种场落地点头大坪村,点头茶苗开始走向全国。

  这期间,点头镇轮番出现红茶、绿茶、花茶、手工艺茶、白茶等,由于缺乏主打产品,导致茶企在发展过程中起起落落。

  2004年起,福鼎将茶产业发展的眼光对准白茶。已有深厚产业基础的点头镇率先示范,做起“带头大哥”,早期的点头茶人开始在北京、广州等地开辟白茶市场。现今,全镇注册茶叶门市店1300多家,约有5000多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创办了3000多个经营网点,吸引大量的消费、商务群体前来当地品茗购茶、商务洽谈,白茶商圈初具规模。

  茶,在这个小镇,正如其象形着的那般,人在草木间,被自然包裹着,深深地沉醉。

  三

  这时节的点头镇街上,如同白茶的茎叶,经过季节的晾晒,呈现着萎凋的状态。但空气中弥漫着茶香,扑鼻而来,让心情变得明媚起来。

  不知不觉,我们从新街走到老街,将自己散漫到某条小巷。

  穿过矮房的一条幽深小径,一个叫“肖厝里”的四合院隐藏其中,两个青年在大厅一张古旧的茶桌上喝茶,我们应邀坐下和他们聊了起来。泡茶的青年叫萧传伟,是个茶商。从他口中得知,点头人最早聚居区座落在孙店之头,原先叫“店头”。清未民初,店头文士意取魁星执笔“点上头”之意,把店头改为“点头”。他萧家祖上曾在店头经商,卖过茶叶。

  种茶、采茶、制茶与卖茶,让点头营造了浓厚的饮茶氛围。他们应该感到庆幸:在一个茶香四溢的小镇里出生,见识了茶的生长、采摘与炒制,见识了一片茶叶的修炼之路,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了茶叶的清气与幽淡。

  这种清气与幽淡,孕育出点头人爱茶恋茶的一种茶情。那是通过一个小镇共同长时间的浸泡和积累,才能有这样一种茶情。因为这种茶情,便引发了点头人许多性灵之举,他们先是把小镇的地名改为和一个“?朱衣点头?”的成语有关,赋予美好愿望;也是他们,最早繁育了福鼎大白茶,使他们当中有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制茶大师;他们还举办开茶节和斗茶赛,设立白茶博物馆、白茶文化展示中心,创办白茶诊所,为茶看病,为茶保驾护航……

  茶是生活,也是文化。在点头人眼里,它还是生意、是项目,是一个产业。他们不光为福鼎白茶注入草木灵性,还纷纷开发茶庄园、茶民宿、茶基地等项目,推动白茶种植、生产加工、旅游观光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茶叶产业链。而且还持续推动世界白茶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白茶)产业园、白茶特色小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

  走访中,我们听到许多点头人的一种说法: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而福鼎白茶中心则在点头。今年,在福鼎市东扩南移的大发展战略下,福鼎世界白茶中心将把海湾新城片区、点头、白琳衔接起来。在这个规划中,点头镇处于中心位置,上承福鼎市海湾新城,接近核心交通枢纽福鼎高铁站,东临八尺门内湾,水陆交通便捷;下接福鼎南面多个乡镇,是白茶茶源的集散地。正是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点头人自诩他们是打造世界白茶中心的“天选之子。”

  漫步街头,我忽然明白:点头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时间的产业积累、对市场的开放包容、政策上的突破创新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得。

  小镇,作为连接中国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一环,也是人口流动的中转站。有特色产业做基础的小镇,通常会吸纳大量外来人口,而大多数的小镇则属于人口流出地。但是,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不管是人口流入的地方,还是人口流出的地方,如今都碰到了很多制约和障碍,这正是接下来改革的方向。

  2024年8月,国务院出台文件,为小镇发展指明方向:未来城镇发展的主基调不再是向外扩张,而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活得更宜居、更有幸福感,才是我们期待的未来。

  此刻,站在街上仰望不远处的扆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茶园,层层叠叠,畦径相连,茶香扑鼻,令人神思顿爽。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