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求学之旅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吴笔建

  黑色的七月,这是人们对当年全国高考的一种称呼,其中也蕴含着不少的辛酸和无奈。炎炎的烈日,残酷的竞争,巨大的压力,一张试卷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与前程,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1991年高考前夕,我因为会考成绩优异,成功地避开高考的洗礼,很荣幸地被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提前录取,成为一名师范生。由于第一次出远门,家人不放心,让舅舅送我去学校报到。

  早上七点多钟从家里出发,登上一辆破旧的客车,盘绕在崎岖的山路上。这辆满载旅客的老爷车,如同一头不堪重负的老牛,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时快时慢,在轮胎与小石子“沙沙”的摩擦声中费力前行。我们坐到前面的座位,情况还算好。后面的旅客,随着车子的颠簸,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许多乘客承受不了这样的折腾,不一会儿,就有人开始呕吐。我也开始感到胸口发闷,脑袋变得特别沉重,竭力捂住自己的胸口,可不争气的肠胃,如同翻江倒海般的折腾着,可怜的早餐顷刻间从口中奔泻而出,那酸味儿呛得鼻子发酸,泪花随之夺眶而出。

  经过近两小时的煎熬,终于到达县城,转乘赴温州的汽车。沿着104国道线,路况好了许多。当路过飞云江大桥时,舅舅告诉我:“以前这里没有公路桥,我们到温州出差,摆渡过江,至少要等两三个小时。所以人们常说‘出门苦,最怕飞云渡’。现在到温州也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了。”

  到达温州客运站,打了一辆菲亚特(出租车),到达温州西站,乘坐开往丽水的大客车。正午时分,客车行驶在烈日炎炎的330国道线上,车厢闷热难奈,车子稍微减速,热浪便从窗外汹涌而入,非从我们身体内榨出一些汗水不可。

  又是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终点站。整个人几乎累垮了,就近入住一家旅社,休息好一会儿,才慢慢地恢复了元气。等暑气稍退,我们乘坐一辆三轮车,提前到丽水师范学校参观一番。

  两扇巨大的铁门,上面悬挂一串彩色灯泡,右侧挂着“丽水师范专科学校”的牌匾,这就构成了学校简陋的大门。学校规模不大,校园环境很幽雅,沿着林荫小道,不一会儿便转了回来。学校建筑有点陈旧,略带历史的沧桑感,说是丽水最高的学府,毕竟没有我心目中高大上的样子。

  在这里,我度过了两年青春韶华,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一天近九个小时的奔波,真的不可思议,这路途真有点遥远!

  1997年夏,我参加浙师大本科函授学习,教学点设在丽水。那时金温铁路刚通车,圆了温州人的百年铁路梦。我特意乘坐开往丽水的火车,体验一番。仅仅这段路,就省下了两个多小时。乘车的舒适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六年前的秋季,孩子来到我的大学母校求学,我开车送她报到。行驶在宽畅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孩子与同学一路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一路谈笑风生。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了丽水学院。

  这是一座建造在丽水师范专科的原址上,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而成的学院。高大气派的大门,给人以巨大的视觉震撼。规模宏大的现代建筑,掩映在参天葱葱郁郁的树木之中。沿着东校区,我们一路前行,我努力寻找着以前的印象。

  一块丽水师范专科学校的纪念碑,标注着1978—1998,矗立在当时唯一的食堂前面,见证着学校的变迁。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女儿竟然与我成了校友,特地留影纪念!

  一些老旧的房子,唤醒我尘封的记忆,话闸一经打开,便滔滔不绝。突然,女儿很兴奋地告诉我:“爸爸,我一路数过来,现在学校的食堂就有十五家,到时候我们一定要挨家吃个遍。”现在的孩子真有口福呀!

  在高铁时代,出行快速、便捷、舒适。国庆放假时节,女儿与同学提前手机购票,乘坐高铁回家,车程总共二个多小时。

  两代人的求学之旅,相隔二十余年,不变的距离,不断缩短的时间。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