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金乡卫城“四头”之由来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邦川

  明洪武年间(1384—1387)建的金乡卫城,整体四方形,按照各个方位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靖海门)、西门(来爽门)、北门(望京门),中心位置在第五巷口与卫前大街交汇处,有石刻八卦太极图为证。第七巷口有青石打成的元宝,是镇城之宝。

  历史以来,卫城内居民自家居住的地方就近哪个城门,就称为东门人、南门人或西门人、北门人。解放初期金乡卫城内行政区划分为八个街,南门以南门大街周边(包括南水门)为第一、第二街,以后改为金星村;东门以东门大街周边为第三、第四街,以后归城中村(东风村);西门以西门大街为主,为第五、第六街,以后叫五一村和星光二个村;北门则以北门大街为主,为第七、第八街,以后叫狮山村。

  卫城内居民生生不息,以地域影响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和活动方法,用童谣方式表达出来“东门龙头、南门拳头、西门行头、北门想头”的四头,也就是说:东门拔大龙、南门打拳头、西门看行头、北门有想头。“四头”各有各的特长和文化自信,连绵延续,由来己久。尤其是卫城每年清明节、农历九月半这两个重大的传统庙会,是大型的农贸集市节,这“四头”文化发挥淋漓尽致,表现突出。

  东门龙头

  金乡卫城始建于明,明代卫城一般模仿南京城,有相对固定模式和布局。东门处于八卦城东首,震卦属龙,可谓是藏龙之宝地。

  东门既属藏龙宝地,九月半的庙会相传是庆贺东门大庙英烈大帝生辰,东门九月半拔大龙就师出有名,并且闻名于世。大龙全凭手工制作,龙身分数节,每节3~5米不等,高3.5米,龙头龙嘴特别魁梧,龙嘴足足有3.5米高2米宽,口中龙珠转动喷雨吐雾,2支龙角各有3~5米长,龙颈周长7.2米以上,龙鳞黄蓝色,片片重叠莹莹发光,龙背和龙腹下各分布着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人物和景致这些内容可旋转翻滚,龙身分布大小彩灯几千盏,舞动起来像一座移动的灯城。

  东门大龙是千年古镇金乡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在明末清初就有,到民国时期相当活跃。2017年金乡庆祝建城630周年大型活动中(在农历九月15-17日),东门大龙重塑金身,全长63米,寓意金乡建城630周年,要100多名青壮年拔着30多米长的龙须,推(抬)着大龙出游。大龙出游时周边群众及福建、杭州赶来的游客近十万人光临观看,大龙宛如真龙腾空,巨龙神舞,气势非凡。当年南门扎的凤嘴衔花枝,脚踩白云龙凤相拥幸福呈祥,场面壮观群情昂仰,盛况空前,一派喜庆升平景象。东门龙头自始名扬四海,印证了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悠久、欣欣向上。

  南门拳头

  南门大街(城南街)从丰乐亭(亭子下)一直到南门头靖海门及南水门一带,周边房屋建筑较少农田园地多,称为南门。这里农户较多,素以南门人会打拳著称。务农人家农忙季节辛苦着力,其余时间稍有空闲,一班人就喜欢聚在一起弄拳舞棒,强身健体。习武讲究拳术的文化气息浓厚。

  南门拳头还与南门的地理位置有关。南门处于城南,出了靖海门就是金字山脚一片旷野,同时是东海岸边大渔、小渔、石砰、小艧等寨、所兵民、渔人进入卫城的主通道,历史上有倭寇入侵卫城,南门是抗敌御寇的前沿阵地。南门出去的洗马桥,布施坟、义冢、寨山、营盘基等历史抗倭遗迹和抗倭故事,南门人目染耳闻,因此南门人普遍会练武习拳术就显得相当必要,练就一身本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家卫国。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门拳法拳派主要有攻柔法,有黄焕祥、郑雨宁等老师,五技法有许道郎、泮丕英等老师,刚柔法有阿敖、杜贤教等老师,棒术有余金敖、余景发等老师。这些拳法派别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每到夜晚农家庭院师徒围聚一堂,进行各拳法的基本功、技法、对抗运用的训练。各名师都有十分了得的拳术,又能耐心指教入门学武的徒弟,从基本功学起,顺序渐进不断提高。各派之间既能各自勤学苦练,又能互相交流,相互切搓。每到农贸集市交流会市时,常常在玄壇庙、中所庙设立拳台,卫城内名师还邀请各地名家上台表演、互相学习弘扬武德。

  西门行头

  西门大街从大仓桥直到西门头的来爽门,东是贯穿全城的鲤河,西有魁星阁,沿途古宅大院较多。出了魁星阁就是划船桨大河,因此西门人划龙船、抬抬阁特别热心。每年五月初二龙舟开鼓到初五。西门抬阁也相当有水平,每次活动都能抬出2、3架抬阁。

  西门除了抬阁、划龙船等拿手好戏外,最热衷的是组建剧团。当年5、6两个街就组建起了绍兴班(越剧团)。苏良斌先生既是团长又是当家,编剧有大文人殷为海先生,演员有阿安、尚钱、阿娇、凤仙等几个年轻有为的骨干。西门越剧不仅在金乡演出名,还到福建寿宁、北港水头、灵溪渎浦等地演出,当年演的现代剧“送公粮”还荣获温州地区文艺会演一等奖。女演员凤仙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不仅扮相俊美,演技更出众,演出赢得台下一片掌声,结束时被观众团团围住,“顶兮顶”叫喊声不断。

  西门的各项文化活动除了以上因素,最主要的是他们行头(道具)出色,人物衣饰华丽、盔头崭新,文有官服,武有将袍,打扮让人眼目一新!西门人舍得化本钱添置行头,有次他们听讲鳌江的一个小戏班散伙了,苏良斌便不惜血本把好的东西统统买来,武装自己的剧团。苏良斌自己平时做些生意,又在粮库、收购站等单位做过事。心灵手巧很注意收集民间的各种装饰品,刀、枪、剑、棍项项应有尽有。他们还想办法就近利用人家里有用的东西,如一次抬阁,他们项目是“目连救母”,在顶盘二个花篮里面要坐二个小孩,他借用了家庭妇女当年“织麻”用的麻篮,四周用铁丝加固,彩纸装贴,既省钱又漂亮,打扮起来十分耀眼又十分惊险,凌空飘逸,轰动了整个金乡城。

  西门的行头,还有赖于住在西门鲤河边(五一村)的夏益锦盔头,夏益锦盔头祖传工艺,制作精良,名声远布。是剧团行头中的精品。中国戏剧博物馆专门收藏了他们制作的盔头。西门得益于夏家盔头的光彩,戏剧、抬阁活动时有时需要特别的行头还向夏家借用一下,使得西门行头锦上添花越来越叫响。

  北门想头

  北门地处卫城北首,每年清明、九月半农贸集市时,或者全城有其它的各项文娱活动,大都在东门或南门出发起身,而且抬阁还有不过亭(丰乐亭)的习俗,所以热热闹闹的各种活动等到达小仓桥北门时已接近尾声,舞龙调狮子的人疲劳了,看热闹的人也少了,北门就显得有点“冷清”,地方人会有点怨言。

  要想地方热闹,要在各项活动中有成效获得赞许,办法要自家想,点子要自家出。北门人做点小头生意的人较多,思想活络,但比起其它地方北门大户人家较小,他们常常在北门齐天大圣庙或小仓桥聚在一起商谈、挖空心思出点子想办法。

  北门有个打铁老司何经其,打铁功夫炉火纯青,手艺精湛,他苦思冥想把抬阁的中轴用纯铁打成弯头,轴心插入洞中,所扮的人物可以旋转、翻筋斗,也可以爬楼梯,既好看又惊险,别致的造型和巧妙构思真是有想头,誉满卫城。因此在抬阁化装出抬前,或游行结束,北门街常常人潮涌动余意未尽。

  黄街头(横街头)和周家道坛是北门地方的活动小中心,当年打银子的叶旺增老司家境较好,五金、小电器又有好手艺,文化活动期间他边想边干,在道坛里摆弄小灯泡把它成串连环,使得各个环节亮光闪闪变幻无穷,北门连续几天大人小孩围拢不断。他还别出心裁把电珠装到狮子头里,狮子舞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别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