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珠明岭观音洞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上杰

  观音洞在珠明岭,清代缪文澜有“山洞遥遥彻海幽,陈公苍雪在清游;我来觅景如寻旧,不让梅村深处搜。”一诗,写出了观音泂的清幽。方志载金舟乡“珠明岭:九洞、钟鼓岩、香炉峰、白玉潭”而民国志详之,云珠明山“中有九洞,观音洞为最,洞口刻‘苍雪陈公深处’六字(金乡志),元陈文儁隐处也。岭曰珠明岭。”可知珠明九洞中最大的“观音洞”,是元末善士陈文儁的隐居之处。陈文儁是坊下族人,珠明岭一带是坊下陈族历史久远的族葬地,所以珠明岭和坊下陈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遂也有“坊下山”之名,地方名贤有将珠明岭称为“坊下祖山”的,可谓一语见的。

  一

  在《元一统志》中,已有“珠明洞在温州路珠明岭,俗传有九洞”的记载,是为温州路“古迹”且收入于《永乐大典》。然而珠明岭石洞在《元一统志》中末及九洞之一的“观音洞”之名,就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府县志中,也依然仅是“在县南七十里,有九洞”的记载。

  “珠明九洞”作为天然洞穴应该早就自然形成,《元一统志》既然列其为“古迹”,是知“珠明洞”人文之至,起码早于元未陈文儁隐居之时。由于《元一统志》所引资料大半取材于《舆地纪胜》和宋元旧志,所以可知古迹“珠明九洞”在宋元时虽未必大为有名,但在当地或略有点小名声。可惜温州地区宋元旧志十亡八九,如今的《舆地纪胜》传本又缺“温州”卷而《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等(《元丰九域志》卷第5第126页,中华书局1984版;《太平寰宇记》卷第99第6页,中华书局2000版;《方舆胜览(新编)》卷之九第149—151页,中华书局2003版。)都末有涉及“珠明岭”或“珠明洞”的记载,“珠明洞”古迹之滥觞终究难以明确,作为“珠明九洞”之一的“观音洞”就更难以迹寻了。

  在坊下陈谱,有一篇出于洪武年的《苍雪公墓志铭》,云“观音洞,余友陈君苍雪之所建始也”,假如不是虚托年代,这或许是珠明岭“观音洞”名称较早的文字依据。不过,这篇墓志言“观音洞”由陈君苍雪所建始,应当是指其隐于此处时,对这一古迹周围环境开始了正式的开发与营建。

  朱熹讲“墓所必有祠堂以奉墓祭”,宋代许多名门望族的祖坟都建有守墓的寺庙,祠庵合一,守墓以僧,所以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就指出“为寺庵院之属以守墓,宋人最盛。”(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第9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而元初吴澄也指出“近世俗人之家,祠堂之外,墓所庵堂及寺观又立祠,以奉祀之多,似若加厚其亲矣。”(徐吉军《中国丧葬史》第475页,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元末为苍雪公父亲山长陈公写了墓志的林淳,就曾有“欲立祠于(始迁祖之)墓而末果”的实际行动(宋濂《平阳林氏祠学记》,民国《平阳县志》卷81文征外编五。),可见这种“左右辟庵以守之,起祠堂为栖神之所(《义官章公寿藏之记》,《苍南碑志》第23页。)”的墓祭习俗在宋元都相当流行。以宋元时代珠明九洞残存的历史线索来看,承宋元墓祭习俗,坊下望族在族葬之地建祠庵守墓以僧而珠明九洞渐成古迹,也就有了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据。之后,因陈文儁神隐于此,其于礼祭时“加厚其亲”,建始或光大先祠以供祭祀,同时出于隐居生活的需要扩大营建堂屋以便居住则显得势所必然。

  因此,天然的珠明石洞成古迹,或起兴于坊下宗族的墓祠,继而扩大成为附有墓祠的寺观庵堂,并因风景独具而此处人文渐兴。

  二

  然而陈苍雪之后的明代,“观音洞”时名可能并不彰显。因为明初永乐进士陈端墓就在如今的“观音洞”,但其子陈广只称自己为“妙锋先陇孝子”;明末天启间岁贡金乡卫人陈宪邦春日钟山(钟鼓岩)跻胜,留有《春日游妙峰寺》一诗(夏克庵《金乡镇志》山川。)记游“珠明岭石洞”一事,也依然如陈广一般,只云“妙锋”,未及“观音”之名。所以有明一代,“珠明九洞”一时应以“妙峰”之名为兴,那时此名或更为里人所熟知。

  “妙峰”二字与珠明岭石洞联系起来贯穿着有明一代,只是陈广之时的“妙峰”是否为寺观之名,目前还缺少考证。但明末清初珠明“观音洞”前已有了以“妙峰”为名的佛寺“妙峰寺”则毫无疑问,陈宪邦《春日游妙峰寺》一诗是目前最早的证据。

  民国志记载珠明山“下有妙峰寺,寺后巨石累累,中有九洞,观音洞为最。”显然“妙峰寺”是在观音洞前面,且寺洞应当是一个整体,因为民国志同时也云“妙峰寺在珠明岭,清乾隆戊申年(1789年)、同治戊辰年(1895年)重建,寺内有观音洞。”而存留至今的“观音洞”石刻门楣和两侧石壁柱落成于清道光28年(1838年),洞穴岩壁的石室神龛内所敬青石鎏金石刻观音塑像则系清代光绪廿九年二月由湖里□□堂敬塑刻制(林勇《观音洞发现清代观音石雕像》,2012年,“苍南新闻网”。)。可见有清一代甚至直至民国,观音洞外的“妙峰寺”香火一直未断。而时兴观音洞妙峰寺的信士,目前尚留名于观音洞建筑构件上的,是道光28年的“廷拱”等,也还是坊下陈族之人。

  妙峰寺在清代的存在已经肯定,“妙峰”之名于珠明岭石洞也几乎贯穿整个明代,但妙峰寺是否存在于陈宪邦之前的明代先朝,查明清通志府县志,未能有所斩获。景泰元年陈广虽己称“妙锋先陇孝子”,但查稍迟的弘治府志,平阳寺观中并无“妙锋寺”,隆庆县志也是如此。

  “寺观必设于洪武以前者录之;新增者在所禁不录。”这是弘治府志修志时的凡例。由凡例之意可见,方志中平阳没有“妙锋寺”的记载,一则可能是因它不是建于明代建国之前,二则可能是它建成于明代建国之后,但“在所禁”不被政府支持而不录。而民国县志讲“明洪武六年,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僧道并立、庵堂寺观非旧额者悉毁之。”又说明洪武年间平阳县新建的寺观一度摧毁严重,“妙锋寺”要想建始或毁而重建于明初洪武那段时间也比较困难。

  以弘治府志凡例故,明代“妙锋寺”不管是建始还是毁而重建,那都是新的“妙峰寺”,如果陈广所言的“妙峰”已真的是指“妙峰寺”的话,那么它的建成,最早也只在景泰元年(1450年)陈端墓铭刊刻之前二三十年之内。

  三

  陈文儁神隐于观音洞、光大了观音洞,而坊下家族神庙中,如今还供奉有唯一的一位族内神,就是“苍雪道人”陈文儁。其流传,应该是传统的延续而不是近世新兴之事。陈高《陈君惠泽记》记载了乡人当时对陈文儁曾“欲尸而祝之、社而稷之则君又不可”的情况,又民国志载平阳丧祭有“其族有祠者虞后迎主入祠,附香灰于宗炉,亦谓升祔;而仍迎主归于家庙,至五世亲尽乃迁主入宗祠”的旧俗,在文儁公归隐于观音洞而终老于观音洞后,后裔在观音洞为其立祠而乡人尸祝之,最后入家庙而发展成为家庙祭祀的族内神是极有可能的。

  盛德必百世祀。像陈文儁这类“功德在民为里巷所尸祝者”,是民间所祀的里社之神,为之建祠宇而历代兴之在当时是官民褒奖善行的方式。譬如宋代平阳县令汪季良、乡人林居雅,因修建阴均水利以惠及民,四乡百姓就建“阴均庙”祭祀之,汪季良为主,林居雅附祭。陈文儁同样以此惠民,目前所知其善行不仅明见于史册,还曾立碑于灵峰寺而由后世观瞻景仰,如果元末乡民将之一并附祭于“阴均庙”,那也是顺理成章的。

  里社之神是不论是否为宗教信仰者都可以祭祀的。综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里社之神在当时是受儒教礼制祭法而塑造的,是“不离于祭法所言者”,与佛、道等宗教神本来有很大差别(民国《平阳县志》卷45神教志一第1页。),不过在几百年的历史演革中,里社之神最终可能会同宗教之神渗揉在一起,变得难以区分,就如同“观音洞”究竟是是以佛寺为兴,还是以道观为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

  无论“观音洞”曾经是以佛寺为兴还是以道观为兴,坊下鳌头陈族这一千年古族,时至如今还依然守着世世为檀越的这一世统。2009年,金龙道观主持陈信龙师父和乡贤李孝威、林勇以及坊下陈氏第39世子裔等发起重建观音洞的倡议,再一次得到观音洞檀越主坊下村委、老人协会的大力支持,投资近500万。开工建设后的观音洞主体工程建筑面积近1890平方,三进三出,左右建有七间三层厢房,大殿雕梁画栋,右首后山筑700立方积水池,门前填土筑成150平方停车场。工程历时四年之久,于2012年十一月二日农历九月十九竣工,是“观音洞”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建筑规模,其寺宇建筑,题名称“观音禅院”。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