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上
张耀辉
2024年春节前除旧迎新,我到连襟家整理搭在他家的旧书,无意中发现《活着之上》散落其间。掸掉若有若无的灰尘,带回新家,如同请回久违的老友。那天晚上到凌晨,我一口气看完,久久无法安眠。
《活着之上》是阎真继《沧浪之水》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于2014年12月首次出版。该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关注的知识分子精神操守的问题,讲述了历史学博士聂致远如何在纠结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而与之相对照的是他的大学同学蒙天舒,在学问平平的情况下通过钻营与投机不断获得世俗利益。该书曾获首届路遥文学奖唯一获奖长篇小说、第9届茅盾文学奖终评第六名作品,书中阎真将自己对于理想与人生的信念,全部融入聂致远这个人物形象之中,因此塑造出来的聂致远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阎真是我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具有审判意识和追求经典书写,他的作品常常聚焦普通知识分子,善于描写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尴尬处境和生存痛感,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命运的时刻警醒与深切关怀。这一点在我读他《沧浪之水》《曾在天涯》《因为女人》后就已经深有体会。在他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中,主人公历史学博士聂致远,从读大学到去高校任教,直到评上教授20年间的经历。聂志远有着独立的人格,立志以曹雪芹、王阳明这样伟大的灵魂作为人生楷模,希望在历史学研究中有所突破,可现实让他困惑、悲苦,究竟是“活下去/活着至上”还是“有尊严地活下去/活着之上”成了一种艰难选择。
这部作品致力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叙事,真切表现了中国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不论是聂致远、楚天舒、金书记、赵平平、范晓敏、陶教授等凡人琐事和生活品格的客观描述,还是对生活生存中许多真切感人的翔实细节的淋漓铺陈都尽致逼真地呈现当代生活,直面真相世情,勾勒出各色人物一幅幅不同的生活景象、人生景象和精神景象,引起人们对自身庸碌生活的质疑。
每个人活得不易、坦然、粗俗,但不卑鄙。在“钱与权,这是时代的巨型话语,他们不动声色,但都坚定地展示着自身那巨轮般的力量”的面前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追问,并以历史上的文化英雄(《红楼梦》著者曹雪芹,王阳明)为精神引导,试图在平庸生活中注入理想的光芒。
阎真在文学创作之外,也活跃于学术界和教育领域。他曾担任湖南文理学院教授、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务,为培养文学新人、推动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曾多次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的魅力。
阎真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还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他的作品对当代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被我微信中的资深书友说成是“剥皮之书”,略见其力。2003年出版的《沧浪之水》是我唯一看过三遍,还购买推荐并赠送给朋友的小说。
多少算个读书人,所以我特别喜欢他对知识分子的严肃书写和自我审判。白烨说他《活着在上》以很小的切入点挖了一口深井,通过文风和学风反映了世风的问题。阎真尔雅,他在作品中没有对社会问题进行直接抨击,在他对社会的理解、体恤和宽容中,我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因悲怆而流淌的热泪,因赤诚而褒贬的激情。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这是每个读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与莎士比亚那句“生存还是死亡”有着一样的锐度和力度。
他切得可真准,一针见血,一窥见全,当今中国的人间万象尽现眼中。活着,尤其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崇尚钱权、成功的国度,厚黑学暗流涌动,现实的浪潮惊涛拍岸,像昆德拉笔下的生命中的无法承受。迷茫、困惑、徘徊、纠结、煎熬、挣扎、麻痹、堕落……都是活着的常态。但活着之上,尚有闪烁良知的微光和灵魂发出的深情呼唤。
曾读余华1992年出版的《活着》,我感悟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活着”在汉语里有某种无可奈何的意思,有得过且过的况味。“活着”的精神折磨有时甚至会导致对生命的怀疑和处世不恭。然而正因为其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在原子弹废墟上诞生的日本诗人谷川俊太朗在诗歌《不被任何人催促》写道“我想以一个完整的生命死去”。
所以,我始终认为,活着之上,生命的冥冥之中应该还有灵魂,27克的灵魂,这渺以克计的份额却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