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金乡有两万人讲宁波话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金乡卫城今貌(金子文/摄)

  杨道敏

  苍南县金乡卫城内2024年初的人口有2万多,却说着一种独特的方言——金乡话,当地人称城里话。金乡话属于吴语体系,与宁波话最为接近,特色用词基本上可以从宁波话中找到,两种方言之间能够无障碍交流。金乡话与上海话也能够无障碍交流,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金乡话与同样源于宁波的上海话的接近性:某年,一位金乡女生在上海某大学毕业后,嫁给了当地人。其夫第一次到达金乡,竟然可以与足不出户的半文盲的丈母娘无障碍对话。迈出金乡卫城护城河,则是无法交流的蛮话或闽南话区域。这种语言孤岛在全国极为罕见。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金乡卫设立后,尽驱城内原居民,城里相当于军营,只有取得卫籍才能在城内居住。自卫指挥以下,其他官衔都实行世袭制,连军士也是父死子继,成为一代定制。驻戎金乡卫官兵带家眷入迁安家,凭官发文件取得卫籍,以后称为卫族。明初卫族计十六姓,十九系,四百十二户,二千人。至明末,子孙繁衍,卫城居民保持在一千户左右。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户籍调查,当年这19支16姓卫族中共计412户2000多人,加上疑是卫族而失去卫牒的4支(姓)24户114人,其后裔占卫城内总人口为25%。

  明初居住在金乡卫城内的官兵及其家属主要来自浙北和苏皖江淮一带,也有一些北方人。他们在战事或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先是各自用自己的语言,慢慢互相影响,潜移默化,改变了一些语音、词汇,最后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官话”。清初,经过陈仓起义和顺治迁界,卫族一拨拨迁走,还有的死于灾祸。清康熙九年(1670年)复界后,另外一批人入迁,杂居在这块地盘上。于是“官话”与周边的蛮话、闽南话、瓯话交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一些字的原有读音,又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淀,最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金乡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金乡话的形成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大量来自宁波一带的抗倭官兵有关。据陈则之《金乡史话》统计,20多支金乡卫族居民中,有13支来自宁波一带。3支来自与宁波话接近的江苏吴语区:徐衙口(即今鱼行街)徐氏先祖——金乡卫任指挥使徐海和百步街陈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来自南京,第四巷陈氏先祖——金乡卫总旗陈忠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初来自丹徒(今镇江)。3支来自安徽:第五巷徐氏先祖来自安徽凤阳,永乐年间入迁;王氏始迁祖王贵来自庐州府合肥县东门内花井头;鲁姓明初来自合肥,卫城内仅存在3代,人丁不旺,今卫城内已无其后裔。另有袁氏、卫氏(今仅存几户)、刘氏始迁祖籍贯不明。

  随金乡卫首任指挥使、宁波鄞县人张麒来金乡卫的部将中,就有来自宁波鄞县的张帷贤。据金乡卫城《张氏宗谱》记载:“张帷贤,号井亭,洪武二十年,奉命徙于平邑之金乡卫,以实兹土城,遂世袭焉。”张帷贤是金乡卫张氏始迁祖,所居之地后人取名为张家坛,地名至今尚存。

  同时入迁的应氏始迁祖应曾保父子来自奉化县曰岭。据金乡卫城光绪《潘氏宗谱》记载,原居鄞县市前街的潘海涵(家谱作海安),明初筹建金乡卫时,从观海卫(康熙二十年前属定海县,后改为镇海县,非今日之舟山定海)率部移防平阳金乡,遂为金乡潘氏始迁祖。来自宁波府鄞县望春乡的余启斌第一批携眷迁入金乡卫南门,为金乡余氏始迁祖。来自宁波的金乡宋家始迁祖也于此间随军入卫籍卜居金乡,衍为望族。据金乡卫城《夏氏宗谱》记载,今天金乡城内两支夏氏,一支是来自金华的希雄公之后,一支是来自宁波的盖山公之后,其中以盖山公之后人才最盛。据金乡卫城《李氏宗谱》记载:“明洪武间,信国公汤和筑城金镇为海疆防,实为平邑之神皋奥区焉。信武将军李觉坚,四明鄞县望春桥人,来官镇抚,卜居金乡城南。”金乡卫城杨氏始迁祖杨远荫也于明洪武年间由宁波慈溪县大溪边入迁金乡卫城。明代,原籍宁波鄞县下应乡史家码村的指挥同知史龙山(锜)随军入迁金乡卫城,成为金乡史姓始迁祖。据金乡卫城内另一支王氏宗谱记载,其始迁祖王泰宇,原系宁波鄞县(今称鄞州区)白塔寺前人,来金镇(今金乡镇)授指挥职。

  此后,朝廷陆续调拨各地军民“以实兹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宁波鄞州东门尖峰塔人顾少第到金舟乡,居金乡卫前大街第五巷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世居四明定海之海晏三都(今宁波北仑区柴桥镇后所村)的沈道(字天凝,号光厚),由昌国卫抽调至金乡卫,任千户所督军,居住西门大街。沈氏经数代繁衍,人丁滋生,蔚成望族,曾被人称为“沈半街”。

  清代,又有一些宁波人入迁金乡,形成旺族。如嘉庆年间(1796—1820年),祖籍鄞县殷隘(现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前殷村)殷俊杰(1768—1831年)由余姚南下金乡,形成今天的金乡殷氏九房。200多年来,金乡殷氏高官、巨商、学者辈出,兴盛不衰。今有500多名后裔,其中200多人还住在金乡卫城内。

  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方言岛,金乡话自有其特点,如孩子通称“小厮”,其中男的叫“小厮家”,女的叫“媛姝家”或“小媛姝”。男孩长大成人时,叫“后生家”或“小后生”;女孩长大成人时,叫“媛姝家”或“媛姝”。婚后男人叫“男人客”,婚后女人叫“女人客”。对他人的通称是“别人家”,对自己通称为“自家”。遍体鳞伤叫“脱皮烂腐”,连接牢固叫“弥丝断缝”,不三不四的人叫“七癫八怪”,东西烧焦得厉害叫“乌焦烂炭”,非常生气、急躁叫“气鼓恼躁”。

  金乡话还有一些词汇,如“炒瓜丝”(油条),闽南语、瓯语以及普通话都未见,也难以理解,但几百年来金乡人一直用它。因为油炸后的油条状如丝瓜,叫“炒瓜丝”,比“条”字更得体。金乡话还有“落眼”(看中意)、“落耳”(听明白)、“落胃口”(合口味)、“落肚”(吃下肚)、“落阵”(参加)、“落令”(季节将过)的说法。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