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跟萧老学民俗 ——纪念萧耘春先生逝世一周年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20世纪90年代,萧先生与美国学者(中)在研究歌谣 林子周/摄

  林子周

  萧耘春老先生逝世一周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宛在。先生的章草书法成就突出,名声远扬。在纪念他的文章中,写到他书法成就方面的比较多,而写他在民俗学研究方面比较少;跟他学书法的学生比较多,跟他学民俗的学生比较少。而我,就是跟他学民俗的学生。现在,我把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写出来,让大家更深一步了解这位苍南民俗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

  萧老生前很喜欢说故事,我也用故事的叙述方式回忆几个片段——

  故事一

  为什么美国博士永远找不着地方

  20世纪90年代,美国坦博尔大学汉学博士路易斯,为了一首《蒲门姐哭夫》(闽南语也称《蒲门查某哭老公》)的苍南歌谣,专程来到马站地方调查半个月,就是找不到歌谣故事发生的地点。马站旧称蒲门,地方就这么大,找来找去,还是找不到故事发生的地点。于是,这位美国博士通过苍南报社的陈革新先生找到了我。那天萧先生正好来到我家看兰花,我与妻子陈剑秋正在准备用白话文全文翻译他采风收集的这篇《蒲门姐哭夫》的歌谣。但问题来了,此歌谣第一句是“吃了茶来打了‘ao’(小茶杯),不见丈夫泪长流”。如果把“ao”字的读音,写成了“杯”,就不押韵了。这是歌谣的大忌。这也正是这位美国博士最为纠结的事。

  我家喜欢种花,我又曾经当过林业技术员。自家的小巷和阳台上种有许多盆花,正好有一盆大叶的栀子花。苍南闽南语不叫“栀子花”,而是叫“白玉瓯”。叫它“白玉瓯”,是因为它的花是白玉色的,形状就像是“瓯”(小茶杯)一样。所以,我就直接把它运用到《蒲门姐哭夫》这首童谣的白话文的第一句翻译上:

  “吃了茶来打了瓯,不见丈夫泪长流……”

  美国汉学博士一脸的不理解,坐在身边的萧先生笑着说,这个ao,就是“瓯江”的“瓯”。它是“瓦”字旁,是用陶土烧制的,是跟烧瓦一样烧出来。过去的苍南的闽南语不叫“茶杯”,而是叫“茶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想东游五十韵》的“客迎携酒榼,僧待置茶瓯”。唐人有“吃茶”“茶瓯”的叫法。闽南语,是唐音的遗存。萧先生的一席话让美国博士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美国博士说,我这十多天以来,一直在马站,想去找这个《蒲门姐哭夫》的故事发源地,想再挖掘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可就是找不到这个具体的地方。有人说是蒲城,有人说是霞关,有人说是沿浦,有人说是三茆……

  老先生笑着说:不是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个故事发生在蒲门吗?它的题目就是《蒲门姐哭夫》。蒲门就是今天的马站,不需要再找了。

  美国博士感到非常不理解:马站的范围就很大,我想寻找更具体的地点。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因为民俗最为典型的一句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老先生又笑着说,我很敬佩你的认真工作的精神。你工作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但这个具体地点,恐怕你是永远也无法找到了。因为它是民间歌谣,是通过民间艺人无数次地嫁接、创新才完成的民间文艺作品,不完全是真实的内容和有真实的地点。所有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都有这个性质。经典的民间传说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白蛇传说》等。故事具体发生在什么年代?主人翁到底是什么地方人?也同样没有更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他们只是一个区域的传说而已,无法像考古学一样去十分详细地考究。

  后来,老先生又对我和妻子说,民间传说有它的属性,这是我们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最精要的东西。离开了它的定义,做田野调查就会很辛苦的。美国博士是一个汉学家,好不容易,但就是没有完全弄清楚民间传说的属性,才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先生一席话,解决了当今普遍存在的难题,成为我们打开民俗调查的一把钥匙。

  故事二

  在我职称评审答辩满分的背后

  我认识萧先生,是在1990年的春节期间,当时我在灵溪区当文化站站长。灵溪区委出面开一个“灵溪区新春文化工作团拜会”。他是灵溪的文化名人,自然在邀请的范围之内。会上,见到这个身材不高的先生,不停地抽着烟。虽然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一开口就知道他是一个大才子。从此以后,我们成了忘年之交,我也很想向他学文化。

  2005年,我40多岁了,干了20年群众文化专业工作,我想评个中级职称,但感到很有压力。平时我与萧老先生往来较多,确实学习了不少知识。老先生表扬我:你的民俗学功底已经很不错了,论文发表的也不少,可以去评一评,勇敢地去冲击一下……中级职称评审材料,是要经过县文化、县职改办审查后,再上报到温州市文化局的。我在市中级职称评审答辩会上,我选报民俗学。但是,当时规定的评审答辩选题只有群众文化、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曲等科目,没有民俗学的选项。我心里明白,群众文化面广点多,万一主考官认为我是县城的文化站长,给我出难一点的题目,就不好对付了。

  ……当时市局不给我评审答辩。我说“民俗文化”这个选题既古老又新鲜,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群众文化密切相关。老师们可以根据我说的内容打分。如果我说得全错了,你们给我打零分,我一点也不埋怨。当时的考官是市文化局的梅阳和陈钢两位资深的科长,他们感到好奇,就暂时地同意了我的请求。

  两位科长问我:什么是民俗文化?我回答:民俗文化是流淌在百姓血液中的一种传统文化,是百姓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他们又问: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我回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都要展开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大都是民俗活动。但由于地区和习俗不同,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们群众文化的专业用词中,把这种活动叫做传统的“节庆文化”,如果我们从民俗学科,去分类就更清楚,更细致,更有学术性。民俗学具有它的特点:一、集体性;二、继传性;三、变异性;四、娱乐性;五、实用性。

  两位科长笑着说,你今天是给我们上了一课。你非常有创意,给你打个满分!是不是可以说,你开了温州民俗学的先河?我回答,温州的叶大兵先生,苍南的萧耘春先生才是领军人物,我只是他们的学生,我才学了点皮毛而已。

  回到灵溪,我向萧先生汇报了我的评审答辩经过。他满面春风,得意地说:你就是说少一两点,也是很优秀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研究到这个领域。但是,答辩时一定得抓住要点,条理要清楚。

  这个过程,其实是老先生和我精心策划过的。

  故事三

  他的学术成果暨与钱钟书先生的书信往来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大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一段话。而萧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却是从1966年开始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钱钟书先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仍然与萧先生有过许多书信往来。

  至今,在萧先生的旧书房里,还可以找到钱钟书先生的珍贵手稿。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泰斗级人物,在小说、诗歌、书法、民俗、史学研究等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萧耘春先生,我们称他是温州文化名人也不过分,他在书法、诗歌、佛学、民俗学研究方面同样是一个高手。钱钟书先生在他的书信中也与他探讨着不少内容。在钱钟书先生的来信中,还可以看到“近作嘱呈耘春诗人吟教”之句。可见钱先生对萧先生的敬重。

  20世纪90年代,萧耘春先生主编了《苍南县志》。他把许多精力放在县志的编撰上。至今我们从书架拿出这本厚重的县志,仿佛看到了他伏案编撰的身影。

  他的民俗随笔《男人簪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苏东坡的帽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2)是他对宋代文学的学习心得,更是民俗学研究的精髓。

  2013年底,他还出过一本书《俯拾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1)。在后记中,他这样写道:“……因为记录民间故事,慢慢地喜欢上民俗学,但我处境不可能到处走走访问,又因喜读苏东坡、黄山谷、欧阳修等人文集,于是我便比较熟悉北宋的民俗了。又因我喜欢看看唐宋以来的笔记、小说、戏剧,凡是民俗事象,就胡乱拉在一起,写了几篇文学与民俗随笔。”可见萧先生的为人是多么低调,而他的研究领域却如此广泛。

  饮水思源,在萧老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在民俗学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超过百万字。之后,我们在高级职称的评审过程中,也一路顺风顺水。特别是老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治学严谨、为人谦卑的处世之道,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