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山水藻溪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谢再三/摄

  谢祖杯

  藻溪亘古有之,她发源于高垟山。藻溪镇因藻溪水得名,她虽然偏踞欧南一隅,但是,藻溪是一个有深邃文化底蕴的瓯南山水小镇。

  我曾翻阅、抄摘过《苍南县志》《苍南县土地志》《苍南县文物概览》《苍南金石志》《挺南志》、相关《族谱》、周功青《藻溪的记忆》、陈亦武《爷爷陈孝先先生》、百度相关宝贵资料,用以证实“藻溪是一个有深邃文化底蕴的瓯南山水小镇”。

  我也曾走访过藻溪老先生有:肖可金、肖可坤、郑玉珠、章志锐、赖经月、李加梁、陈相法等,请她们给我提供证实“藻溪是一个有深邃文化底蕴的瓯南山水小镇”口实材料线索。

  明弘治十六年(1503)版《温州府志》载“亲仁乡燥溪”,记录的是燥溪此前已经有先民在生活。现有“盛陶岭隔古窑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器物锛、矛、刮削器等,把燥溪有先民生活的时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以及后来发现、发掘的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金石文物史料,记录的都是燥溪早期先民的活动踪迹。

  近年,盛陶村出土唐(618—907)青釉双鱼纹碗、青釉荷叶纹碗,五代(907—961)陶砻磨。后来,发现盛陶片有源美内、下山虎、北山脚、贡子头、龙山头、大岭脚6处古窑址,从产品及窑具分析判断,为晚唐(开成元年至天佑元年四年,836—907)时期古窑址群,证明晚唐时盛陶已经“盛产陶制品”,“盛陶”作为村名已被社会接受,但先民姓啥名谁无考。目前,能看到真正聚族成村的记载有“林坳,一名元店”。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1242—1310)曾说“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据此推测,至迟在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882年)前后,“林坳”已经存在,后来“林坳无考”。今有元店村陈氏修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谱序载“林坳,一名元店”。又有坡南村陈氏清咸丰己未(1859)《陈氏宗祠记》载“得一胜地曰护龙坡,乃首建宗祠于其地。左林坳,右楼石,则宗祠之形势也。”有力地印证了“无考”的“林坳”今犹在。

  明末清初,倭寇猖獗、三藩之乱,我境经过迁界、展界、招垦整治,吸引闽南民众迁徙而来,聚族成村,成为燥溪发展的人脉基础。

  先民在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已经引种成功“耐旱占城稻”,稻谷年亩产已经达到“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后来,旱稻改为水田“间作”耕种,年亩产达“秋三(石)晚六(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番薯在闽南引种成功,随后传入我境。这些都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粮。

  燥溪乃冲积小平原,小雨小满,大雨成灾,雨后快速“返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始建楼石(流石)陡门,控制藻溪河道水源蓄泄。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开始在繁枝垟和尚桥边兴修“和尚埭”,“注江”“梅江”流域两岸先后修筑堤坝,修造滩下水坝、矴步。先人的劳作,改变了“燥溪”的生态环境,使“燥溪”变“藻溪”,成为一方适宜人居的好地盘。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故事。

  藻溪,有自然地标“公婆石”的故事;汉光武皇帝刘秀与应世花“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藻溪版玄坛爷“幡然悔悟、遁入空门、证果成佛”的故事;杨文广用仙术运“黑猪”的玄机被识破的故事;九堡村后山“龙凤”泄密,地方风水被破坏的故事;“钨金当废铁卖”的故事;“沈百万”的故事;李士林的故事;荣厅拆贼厝的故事;“十三内”的故事;三岙村“节孝牌坊”的故事;“林氏柳孝妇”的故事;九堡“瑞灵宫”的故事;毛徐“烽火台”;旗杆墓;挑矾古道上“险口洞桥”……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礼戏,这两级“非遗”都有传承人;有“省级文保单位”杨府宫古戏台。

  农耕社会,乡亲们的生活必需品、生产工具、剩余农产品,都需要交易场所,藻溪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于是有经营头脑的人在藻溪购建房产,其店门面经零售商品。于是,促使“燥溪”有“市”屹立在浙南一方。

  传说四川难民秦福发现明矾能浊水澄清,明洪武八年(1375),矾山已开采明矾石炼矾。至清末,明矾最高年产量达1.7万吨。外面世界需要明矾,因而造就了“世界矾都”。

  当年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矾山明矾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力肩挑外运。时有4条路线,其中从矾山经藻溪中转至鳌江出海是最佳路线,矾商便纷纷选择在藻溪设立矾馆,促使“燥溪市”不断发展壮大。所以,有理由认为,是“世界矾都”造就了“藻溪挑矾古道”!是“世界矾都”造就了“燥溪市”!于是,清乾隆版(1760)《平阳县志》载“县南八十里,燥溪有市。”

  “市”是什么?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即农副产品、农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场所。最早的“燥溪市”,其实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犹如现今的一个小小“农贸市场”而已。

  修族谱是我国民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无论从文化生活层面,还是生命科学层面,都很给力。藻溪镇新荣村高姓编纂于庆历二年(1042)族谱,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族谱条训》,所列虽然都是身边小事,但是都能以小见大,是社会个人日常道德行为的范本。

  藻溪郑氏宗祠内,有“革履遗徽”匾额,是清光绪乙亥年(1875),瑞安“进士、翰林院学士、永嘉郡太守布政、孙锵鸣敬题”,“赠给郑氏大宗”宗祠落成纪念。孙翰林是瑞安人,是政府官员,他与平阳县亲仁乡郑氏有什么关联?

  平水村的平水宫不详何年修建,戏台后过间小横梁上楷书“信士弟子郑奕春助余地凑成壹处祈保子孙永远昌盛”。村内郑氏谱载“郑奕春,名甸,生于嘉庆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戌时,卒同治戊辰年闰四月十七日午时(1814—1868)”。据此,不难推测出平水宫建造大约时间。

  1981年,苍南从平阳县析出,藻溪改由苍南县辖。历史记载,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平阳为回浦县地,时县名“平阳”还没有出现。一直到“后梁末帝乾化四年”“吴越武肃王天宝七年”,即公元914年,华夏大地建置才出现“平阳县”。藻溪人民在平阳县治下生活千余年,“燥溪”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后,变成为“藻溪”。

  藻溪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忘初心,战天斗地,脱贫致富奔小康。藻溪镇现辖藻溪、盛挺和繁枝三个社区32个村(居)。

  藻溪的发展史实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有深邃文化底蕴的瓯南山水小镇。

  藻溪是我家园,我爱山水藻溪。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