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捉风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郑兹芽

  每年的夏秋季是台风频繁多发季节,通常有十几二十个台风在太平洋热带海洋区域生成,有多个会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浙江东南部沿海一带登陆。我们家乡苍南县或多或少会遭受影响和破坏,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

  台风将要来临时,当时的平阳矾矿广播站就会滚动式地播送台风实时状况,今年第几号台风,今天上午几时,中心位置到达什么位置,就是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我们温州市处在北纬27-28度,东经119-121度),台风中心最大风力达多少级,目前正以每小时多少公里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等等台风信息等等。当台风临近受到外围影响时,矾矿的各基层单位就会组织动员基干民兵、青壮年职工投入抗台救灾工作中。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和同辈的矾矿职工们一样,做完家里可能会遭受台风破坏的安全隐患加固工作后,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厂的抗台救灾工作中。家中只留下了老人、妇女和小孩,担惊受怕地承受着台风的猖獗肆虐,无助地躲避在较为安全的地方,倾听着呼啸的狂风骤雨,盼望着台风能尽快过去,迎来明朗的晴天。

  那时的国家企业职工真的称得上是国家主人翁,把企业工厂当成家,舍小家为大家,真正地做到了以厂为家。当时还不大懂事的我曾问过母亲,埋怨父亲这么大的风雨天气也不在家陪着,母亲耐心地向我解释说工厂里组织“捉风”是常有的事。那时国家提倡大干快上,“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的口号,矾矿职工也干劲十足。闻鸡起舞是矾山人早期矾窑工的生产习惯,凌晨三四点钟即起床吃饭,然后赶紧上班,这也是炼矾流水线生产工序的必要程序。早上班早下班以便于下道工序的衔接,后道工序有时得干到午夜才能下班。

  那时加班加点,都得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那时的矾矿发电厂电力除维持生产需要外,由于负荷不够,还供应不上周边居民用电,大部分人还是以凭票供应的煤油制作油灯照明,因此早睡早起。大人晚上回家时,孩子们都已睡下,天没亮孩子们还在熟睡中时即去上班,真的是早上迎着星星上班,晚上踏着月亮回家,所以孩子们十天半月见不到父亲也成了平常的事。

  有付出也有回报。矾矿是全国17家化工矿山之一,也是浙江省三大矿山之一,其工业地位在当时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里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在国家经济中举足轻重,其作用可想而知。政策倾斜,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工资及各种福利优厚。听母亲说除按时发放工资外,还有各种不知名的福利,厂里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做好表格后再通知职工们去领取,工人们甚至都不知道发的是什么钱,只要文件有规定的,从无克扣,使得大家都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也难怪那个时代的中国工农大众及各行各业有那么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自觉性,把自己当主人,把企业、单位当成家,毫无保留地奉献和付出。

  话说“捉风”。“捉风”一词为矾山一带的闽南语本土话,也不知源自何时,实为现代词语抗台防风之意。那时的人们没有多少文化,现在矾山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有人把抗台风叫做“捉风”,把发工资叫做“散旷”。老辈人以前见面时都会问今天“散旷”了吗,意即今天工资发了没有。解放初期矾矿及矾窑厂有十天发一“旷”,稍后有半个月发一“旷”,再后才规范为一个月“散旷”一次,即每个月发一次工资,就如闽南话把客人叫做人客,母鸡叫做鸡母,热闹叫做闹热,台风叫做风台的反叫词一样,继而把抗台演变叫成“捉风”。那时抗台风的几个重要内容及措施是防满水,防厂房被台风刮破刮倒,清溪疏浚等。那个年代的矾窑厂房大都为茅草屋面,重量轻,极易被台风刮破刮飞。一些砂堆房、明矾结晶间如被刮破刮跑漏雨,对明矾的产量、质量都会有重大的损失。如结晶间满水,致使结晶桶母液水流失损失更大,所以抗台的主要措施是加固厂房。利用毛竹、绳索将屋面压实,用大绳将毛竹绑上大石块坠重以增加厂房屋面重量防止厂房被风刮飞漏水,派专人轮班看守各厂房水沟,防止水沟堵塞满水。最困难的是户外清溪疏浚。

  上世纪60年代,矾矿一车间的四个生产工场就近排废,产生出的废石、废砂都倾倒在福德湾溪和土地公宫(老工会所)右侧的山沟里。平时下中小雨时不造成水患,废渣废料堆积日益增多。遇每年暴雨台风期时可就苦了下游的亭子脚,双落厝、老街口(现长春街口)上游的废砂夹带着块度一二十斤重的废矿石倾泻而下,瞬间便堵塞了下游河道。大水捎带着废砂漫过了堤岸卷进了各家各户的庭院过道,房屋进水司空见惯。台风暴雨时一年数次遭殃常见,也因此乘着台风暴雨期雨水量充沛时人为的清溪疏浚是最有效的办法。矾山镇领导也会组织居民区配合清疏,一车间则会组织民兵为主的青壮年重点清理两条溪流河道,让汹涌的溪水捎带废砂流进鹤泉溪主流,利用大溪流的冲击力将废石废砂冲向下游的照兰溪进入其他河流。

  台风暴风时清溪疏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作业。为防止被风刮倒被水冲走的危险情况发生,有时得用大绳将人与人之间拴成一串,以便发生危险时利于救援。那时雨具短缺,有的人自带斗笠、蓑衣,赤脚参与清疏。当年的人们三观正,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是现在人们望尘莫及的。后勤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领导关心,亲临现场参与抗台防灾防洪工作,食堂备足夜宵,为驱寒祛湿,还为每人准备一斤定量的当地老黄酒,以限制不被喝醉为宜,总之都是比较暖心体贴地关心着每一个参与抗台救灾的所有人。有些往事是父亲当年闲聊和进矿工作后一些老工人对当年往事的传颂回忆及自身经历,几十年过去回想起来还倍觉温馨。

  20世纪80年代后,矾矿遵照党委和矿办公联席会议制定的《采矿上山、炼矾下山》战略调整,于82年底将所属炼矾一车间各生产工场移交给矿属集体企业。废砂废石也向外排运,不再向福德湾溪等两溪排废,还下游居民一溪清流。90年代后随着各小型矾厂的治污关闭,苍南县国土环境保护及水利部门对两溪进行了彻底的治理,筑了堤岸、彻了网格护坡、植了树木草地,再也不会发生当年清溪疏浚的危险场景。下游居民再也不用担心水满为患的过往经历。往事也悄无声息地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