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游记  -> 正文游记

苍南风景 遇见矿硐遇见你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华夏雪

  阳光大朵大朵地落下来,却不刺眼。此时,空气热闹起来,我跟着采风团在前往矿硐路上,脑海里满是有关矾的问题:想着矾矿是如何开采?怎样运出深山?又是怎样凭借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石头造就这样一座“世界矾都”?

  记得八岁那年,和母亲曾在矾山住过一夜。那时才知道原来苍南的这个地方叫矾山,一座全是矾的山。后来才知道矾山是盛产明矾而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

  “矾山就是生产矾的地方。”母亲常常这样解释。母亲从朋友那里要了一大块矾回来,足足有四斤重,雪白雪白的。那时候对矾不了解,常误以为是甜甜的冰糖,尝一口,“涩涩的”,母亲绿着脸说:“傻瓜,不能吃。”

  “矾”字拆开就是“石”和“凡”,因此“矾”是一块不平凡的石头,它晶莹剔透,似冰糖又非冰糖,它是苦涩的,它的味道一直印在我脑海里,直到现在。

  南洋312平硐是矾山留下的矿业遗址,位于鸡笼山半山腰,在鸡笼山海拔312米的山腰位置而得名,是鸡笼山矿区第四层的主要开采段,也是鸡笼山矿硐典型中的典型。

  福德湾我去了很多次,但对南洋312平硐我只听说过却未曾去过。这次,有幸跟随着采风团到矿硐一起探究,目睹一下它的风采。

  在耀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312平硐硐口,硐口冷风习习,寒气阵阵,像是自然空调。恍惚间隐隐听到不远处矿硐内传来阵阵低响,是风声?像是在和我打招呼。硐口前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正在戴着他的安全帽,阳光照耀着他稚气的脸蛋,煞是好看,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抬头见一个用黑色砖头彻的门硐上方写着“南洋312平硐”,石头门上留下黑乎乎的岁月痕迹。“硐”字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三点水“洞”字,这是为什么?字典解释:矿硐意思是矿坑。硐,通“洞”。导游跟我解释说洞内没水,所以写石头的硐。对这解释我觉得不太理想,曾看到一个视频是这样解释的:矿硐是人工挖的,挖个洞最怕什么?怕水啊,因此把三点水旁的洞改成石头硐。这种解释感觉贴切些。

  黄色漆皮小火车被前一批的游客坐满,我们只好跟着导游步行进硐。我戴上安全帽披了件外套,全副武装后跟随队伍开始地下“迷宫”之旅。硐内好冷,一股凉意像水一样漫过我全身,忍不住打了个激灵。因为硐内的空气和硐外的空气进行对流,硐内常年恒温,16摄氏度到18摄氏度,冬暖夏凉。

  这真是座庞大的遗址,我小心翼翼,细细观看。顿时也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矿工,正在寻寻觅觅,充满无限好奇。

  312平硐口进入大约120米处,出现一个三岔口,导游带我们往主巷道走。

  沿着采矿通道往深处走去,在弯弯曲曲的矿硐里慢慢走,这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独特风景。有时一片漆黑,有时虽有灯光却依然幽暗,一不小心你随时都有可能会迷了方向。蓝色、红色、白色等各色灯光给矿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影影绰绰,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地面湿滑,轨道崎岖蜿蜒,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宛若迷宫,左拐右拐绕来绕去全是硐,矿硐形态各异,硐中有硐,硐硐相叠,有的硐深不知通向何方。

  抬头是石,低头也是石,处处是石,岩壁上披着湿淋淋水珠。我用手摸了摸石壁上的水珠,当时还以为是矾水,导游说不是,是石壁渗出来的水珠。正当我还在怀疑是水珠还是矾水时,一滴水不偏不倚打到我的脖子上,猝不及防,我整个人跳了起来,摸摸脖子,把水珠擦掉。幸好没打到眼珠子里,如果是矾水,那眼睛定会被蜇得睁不开眼。无意间发现石壁上有很多孔洞,那是工人练习技术时留下的痕迹,这是当时矾矿们刻苦钻研技术的历史见证,当年一派繁忙的景象仿佛在游客前重现。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平硐内那个能容纳好几百人的矿洞,今天称之为防空洞。当时矿工采出一个空间直接当会议室用,室内平坦,讲台,长条石凳都有。想想这里定是有过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成就了一片旅游天地,让人耳目一新。

  讲台上一张60年代的黑白照片嵌在木制相框里,放在左边靠着石壁。照片很旧,有点斑驳,一群人拿着书低着头认真学习的模样,从照片中可以捕捉到当时人们心中的渴望和期盼。照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戴着顶帽子,看起来有较年轻的也有较年长的。细看时,突然一阵窃喜,因为我从照片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母亲住在矾山的一个阿姨的老公,我叫他叔叔。母亲说叔叔他是在外开山队里,不可能会出现在矾矿硐内的照片上,后来,我又细看一番,真是我看错了人。

  叔叔是矾山人,也是一位矾矿工人。他后来随着开山队走四方,在一次炸石中不小心被石头炸到眼睛,他才退出开山队,在家休养,从此就没再去。其实危险事故是常发生的,无论是开采矾矿还是开山队,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无论有多苦多累,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但为了全家人温饱,风雨兼程,再苦再累无所谓。

  曾经的辛苦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的这里已然成了旅游胜地,网红打卡点。在会议室大厅内,我看到每个人的脸笑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正是这份不经意的美丽,霎时开在我的眼睛里,点染我内心的不平静。我想坐在这里泡上一杯茶,在袅袅茶香中品尝,不与往事纠结,不跟自己过不去,可以无忧无虑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想自己愿意想的,或是静静地发呆,都是件美妙的事。我想,写文章找灵感来此处是再好不过了。

  真想把这里所有的硐都参观一遍,但此刻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化身成一只灰不溜秋的小老鼠,探头探脑眨着一双小眼睛,出现在硐内,下秒出现在下一个矿硐内,只几秒工夫就钻完所有的矿硐群,即使是筋疲力尽伤痕累累也会感到开心。

  可是,我从主硐的分岔口出来,又回到来时的路上,前后参观也不到半个钟头,我分明感到一种时光的匆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