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凳
陈又陈
看到公园中各种各样的坐椅与坐凳,便想起了早年老家农村屋后的那张青石长石凳来。那石凳曾经是我儿时的“常伴”,那时我经常坐在或躺在这石凳上看书、写作业,夜间望星星,白天晒太阳。这石凳曾记载着多少早年难忘的故事。
石凳东西朝向立于老屋后的地坦中,长约2米多,宽约50公分,厚约15公分,距地面约七八十公分高。大约建于民国初期,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了,已近于“文物”之类的“级别”了。长年累月,雨打日晒,曾渗透着多少先人的汗迹,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与人世沧桑。
我总感到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物”格外令人倚重,百年来它始终没变形,不走样。早时我每当躺在这石凳上,内心就会有种轻松自如的亲切感。可能是久经雨露的滋润吧?特别是夏夜,它总是冷冰冰、凉丝丝的,仿佛那石头中暗藏着一股凉气一样,人躺在上面,犹如一股清泉浇身,赶走了疲惫,换来了清爽。因此,在热天的夜间,这石凳就成了人人争坐之处,到了半夜了人们也舍不得离开。
因为它粗壮、坚实与稳重,人在这石凳上就很有安全感,甚至容易让人入睡。有一个夏夜,我正躺在石凳上休息,我的一位伯父劳动了一天后,光着油光光、乌黑黑的身子,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流着汗珠,来到石凳边对我说:“你让我躺一下吧?”我当时还有点不愿意,但看他身上这么光亮时我说:“你若躺在这会被蚊子叮的?”他却笑着说:“你自己看看,蚊子是叮我还是叮你?”我不相信,让他倒在石凳上,我拿走了他的扇子,真的看到蚊子飞到他的后背时,死也叮不进去。原来伯父的后背早被太阳晒得硬硬的,坚坚的,我用手一摸,比石头还硬。这是他久经烈日与风雨的劳动磨练铸就的“丰碑”,蚊子怎能叮得进呢?我想着正要说什么时,伯父已发出呼呼之声了。
这石凳的可敬之处还在于它还能为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我曾见过祖母常在这石凳上晒东西,有吃的也有用的。她说食物在此石凳上晒过后特别好吃,过去的祖先们也都是在这石凳上晒东西的,在此晒衣服与棉被都不会发霉,所以大家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我觉得好奇,便问这石凳之石究竟是来自何方?但谁也说不清楚,有的说可能早年采自遥远的山岗,也可能来自古老的海边,无人知晓。
石凳虽不会说话,但却实实在在,默默无闻。实打实,硬碰硬,风雨不改色,久立不变形。它既原始又朴实,表里如一,稳如泰山,始终不变日夜坚守在农家。正如伯父的后背一样,可能就是岁月的风雨铸成的坚硬与秉直吧?
过了很久以后,我有时仍很怀念早时夏夜人躺在这石凳上,听故事,吹夜风,闻农香的情景。那是一派田园村景的风情,是一处农家聚会的场所,是一大农耕历史的融合,是一种乡土文明的温馨。
如今老屋已不在了,大多人也已离开老家数久,坐石凳的人也很少了。我也不知那张石凳究竟还在不在?有时回老家只见到那个孤独的老门台,以及被雨水冲刷并布满青苔的残垣断壁。心中总难免有一种久别的惆怅与对昔日的怀念。
后来再也没看到那石凳了,或许留在记忆中更好,让它带着有趣的故事与无限的思念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