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家住蒲城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华心怡

  蒲城,蒲壮所城,是我儿时的摇篮,是我爷爷奶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流年如丝,波澜不惊,悄无所息而过。担任岁月怎样流逝,任时间怎样变迁,那一份乡情,那一份乡恋,都会是游子一生的珍藏,永不会淡去。

  清乾隆《平阳县志》有这一记载:“蒲门城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只,趾阔一丈三尺,城门三座,垛六百十一口,敌台六座,窝铺二十二座。”那城墙,似是亘古就屹立在这里一样,墙面、墙角布满了点点青苔,但仍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之感。城墙上仍留有完整的垛口与平整的路面,没有过多人工修葺的痕迹,保持着历史的原貌。城墙上的城楼中陈列着自宋代以来名人史迹简介。记得爷爷以前对我说过,蒲城最早的时候叫“蒲门”,因为在几千年前,有先辈来此搭案垦荒用蒲叶编织成门,因此得名为蒲门。后来为抵御倭寇侵扰而修建城墙,便改名为“蒲城”。后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为“蒲壮所城”。

  蒲城中的人民在明代抗倭斗争中,有其光荣的传统。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听故事,爷爷也很喜欢对我讲故事。他曾说:“明朝时有倭寇从海上登陆,蜂拥上岭。就是像一群蜜蜂一样赶上一座山,你懂吗?”说到这里,爷爷停了下来,低头看着我,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接着,爷爷又讲道:“正赶上一个姓陈的老爷爷上山砍柴,看到这种状况甚为义愤。于是先发制人,就是抢在那些倭寇之前,在山隘上垒石塞路,并里让身边的随从回城报警。自己啊,偷偷藏在草丛里等待那些敌寇。那些倭寇到了的时候,陈老突然间大叫‘杀贼’。”爷爷在这时也提高音量,吓了我一跳,又接着说:“举起斧头奋勇杀敌,最后众寡不敌而死。然后,倭寇就攻到了城下,军民据坦固守,几度击退来敌,守住了城。之后,乡民在山上找到了陈老的遗骸,葬在了山麓,并在后营巷立庙祭祀。”那时我还小,对这些史实不太懂,只知道陈老是个很厉害的人。

  爷爷还有一个十分敬重的人,一位烈士——王国桢。原名杨柳,字叔材,生于蒲门西门外一个中农家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经过瑞安飞云渡口时,不幸被内奸出卖遭逮捕,解送温州。在狱中,他忠贞不屈。他在给老母的信里说:“您生六子,好比养活五个,千万不要为我悲伤。这条路我走定了,一定要走到底!”在1931年12月31日上午,王国桢在温州松台山上壮烈牺牲了,享年仅31岁。

  古谣有:“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西南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是其中佼佼者,在浙江地区红极一时。因为爷爷特别喜欢听戏曲,从小我就被带着到处听戏曲,所以对戏曲多少也有一些了解。

  传闻蒲门生天资聪颖,模仿他人的表情动作酷肖,又生一副清亮的声喉,能随口编唱各种小曲,声调宛转悠扬。当时,演戏被认为是卑贱的行业,戏子常成为士大夫侮辱的对象。蒲门生性格好强,在班中勤学苦练。到得成名之分,仍不甘就此沦落风尘,供人耳目之欢。他原本就品貌端正,风度翩翩,像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但只粗通文墨,自以为是终生憾事。每到一地演出,他曾拜本县学者吴次垣为义父,在吴次垣的指点下渐渐能做小诗,画梅花。平阳的吴树森,擅长诗词,虽年龄大过蒲门生四十岁,却为蒲门生的演技倾倒不已,从此缔结了文艺上的忘年之交。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蒲门生在某地演《开金琐》时,一个久患背痛者也忍痛挤到台下。在《游庵》一折中,蒲门生饰演的申贵升想混入尼姑庵,遂扮成女尼姑,跟从老尼姑学习敲木鱼、念经,那尴尬的情状惹得观众捧腹大笑。而背痛患者也一样忍俊不禁,放声大笑,以致疮口破裂,脓血四溅,最后倒因而医好了。

  蒲门生一生流落江湖,虽然名气很大,但未能摆脱不幸的命运,终于在病贫中夭折异乡,享年仅32年。名伶已矣,他的演艺技术至今还传颂着。

  要说蒲城最特有的传统文化,便是拔五更了。拔五更活动至今已延续上千年,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春社活动,也是一项驱邪纳福的重要仪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元末明初,蒲城附近的李家井村的一位渔民在打鱼时,网上了一段樟木,丢落海中又数次被网上。渔民心知有异,于是就许愿道:“如果你希望被我带回去,必须一头樟木,一头鲜鱼,好让我挑着上路。”接着一网就打满了一筐的鱼。渔民高兴地挑着鱼和樟木段回家了。途中经过蒲城西门一座小奖品已经宫,担子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渔民忙问:“你的意思是留在这儿吗?”樟木段果然不再移动,渔民就把这留在小神宫里。后来一位木匠用这段樟木制成晏公坐像,放置在小神宫里供人们顶礼膜拜,并把小神宫改名为宴公庙,把原来的小神像移到宴公脚边。远近人们犯了错误,第一个反应就是:“宴公知道吗?”很怕被宴公知道,然后被选上当宫或病逝于舟上,归葬时却棺中无尸。清江父老立庙祭祀,晏公显于江河湖海。凡遇波涛汹涌,叩求晏公保佑,必风平浪静,这就是人们尊敬晏公,祭祀晏公的起源。

  拔五更就是祭祀晏公活动之一。从正月初四开始至十六结束,历时十三天。今年,我也十分幸运地观看到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喧闹的鼓乐和炮仗声不绝于耳,精美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今年还有西游记师徒的四人、活佛济公、小格格等的扮演,其中还穿插着腰鼓、舞狮、吹奏等精彩表演。最重要的是,队伍的后方跟着晏公像,人们恭敬地抬着,同时又为能抬着晏公像而感到自豪。城里城外的乡民游街串巷,古老的城乡日夜笼罩着欢乐的气氛。

  活动最精彩的一天是在元宵节晚上。城门口的东庵和西庵两座庙里的神像要被抬出来,穿行在大街小巷中,以驱除邪祟。在当晚十点后,女人和孩子需要留守家中,紧闭门窗,以免引来邪魔。家畜这个时候被关了起来,不许发出一点声音。如果被鬼神听到,那是很不吉利的。可那些鸡狗发声人们管不着啊。但民间自有妙方,那就是在几天前先饿着这些家畜,然后在今天再给它们喂饭喂骨头,那时它们忙着吃,根本来不及发声。而这些禁忌也留下了一些小故事。例如在很久之前,一位城外娶来的媳妇,实在好奇难熬,轻轻地搬了张凳子,贴着门缝偷窥。就在这时,“嘭”的一声暴响,家里的大缸突然列裂成二半,声音特别响,直传到大街上。立马就有警觉的爷们喊道:“什么声音?!一定有女人有偷看,晏公爷生气了!”还要挨家挨户去查,简直把那个小媳妇吓坏了。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蒲城,文化古城,我依恋的故乡,始终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