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阅读手记 河水流过苟苟营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吴合众

  不能平静的七月。《千与千寻》里,小白龙一再告诫荻野千寻不要在魔法世界中遗忘自己的名字。而在这个七月,有多少名字,被遗忘在这个世界。有时候是因为汤婆婆,有时候则是因为我们自己。本月读书五种。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日)小岛毅著,何晓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2版第2次印刷。

  讲谈社中国史第七卷,讲宋朝史,却是从“安史之乱”开始,可见“唐宋变革”的理念通贯始终,也是在这样的理论下,作者对于日本传统文化从何而来的解答就定位在有宋一朝,倒也让人耳目一新。全书涉及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纷纷纭纭的各类议题,但最关键的词汇却是“朱子学”。全书将最为核心的三章留给“朱子学”,在对其历史脉络的条分缕析中,儒教、理学、八目三纲等思想盛极一时下,士大夫的精神也得以型塑,对后世,乃至儒家思想波及下的东亚,都产生深远之影响,广义的“中国文化”时期也就到来了。这可能不是物质发达、国力强盛所能实现的。在这样的意义上,“思想与宗教的奔流”的题旨也就跃然纸上了。所以,作者说“换言之,现在的中国并非中国古典文化的唯一正统和独占的继承者”这样的论断,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可以立论了。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日)杉山正明著,乌兰乌日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2版第2次印刷。

  讲谈社中国史第八卷。讲谈社中国史的它山之石中,这一册显得有些异类。固然因为辽、西夏、金、元史料的散漫,让作者有“研究的界限已经到了令人伤心的程度”的哀叹。固然也因为汉语文献对女真、蒙古统治者的立场偏颇,让作者迫切希望在“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中另辟蹊径,呈现变“他者”为“我者”的叙述立场。但表现在书中,不免显得随意和刻薄,对中国史和中国观念的拨乱反正,有时候显得冷嘲热讽,缺乏“历史的温情”感,读来有莫名其妙之感。书中诸如“汉文文献的可怕性,无可比拟。欲加以美化、升华,则极力粉饰;欲加以贬毁、污蔑,则竭力丑化”的论述,随口就来,不免失诸粗鄙。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日)上田信著,高莹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2版第2次印刷。

  讲谈社中国史第九卷。这个系列读的最后一本。明清时代跨越数个世纪,老大帝国遇到许多崭新问题,也在近现代史主流研究中,被定义为一个停滞发展等待西方“冲击”的国家,一个闭关锁国等待大炮叩关的国家,并进入学校的教科书。但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提出了新的看法,经济、社会、文化都在这个时期经历深刻变化,与外界的联系也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也更为重要。在这样的认识中,作者以“海洋与海洋贸易”为主线,串起五百年帝国历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都在作者的勾稽中,有机整合一起,给人一个比较信服的论点。和上一卷天马行空不同,这一卷的字斟句酌、步步为营,也让人耳顺许多。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日)城山智子著,孟凡礼尚国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第2版,2022年1月第2次印刷。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这十年,有史家称之为“黄金十年”。从民生凋敝军阀混战中,初步实现大一统,国民政府亦着眼在国家恢复中,乱世之中少有的小安稳,“黄金十年”云云亦无大问题。但这个时期,国内经济之萧条亦到达一个临界点,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原来的闭关锁国自不可能,世界经济大萧条不可避免冲击着原本脆弱的中国经济。资本流动、对外贸易都是重要的传导链条,而本书作者则以国际银价的波动对中国这屈指可数使用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国家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为切入点,既关注国家层面的币制改革,也注目到农村经济的崩溃和复苏,缫丝业、棉纺业、金融业波澜起伏,都见证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创建和复苏。书中引用大量数据、图表,其细密而扎实的勾稽爬梳功底,让人印象深刻。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从18世纪中叶鲁西南和鲁西北出现的大刀会、神拳、八卦拳、梅花拳、白莲教等开始溯源,义和团似乎在这些源头上得到启发。但在占有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周锡瑞先生认为应该要抛弃“起源偶像崇拜”,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中寻找蛛丝马迹,并给出了让人信服的解答。一个席卷北中国,并对中国近代进程造成不可逆影响的运动,一方面诚然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诸如西方列强的侵略,天主教教民在传教士的撑腰下横行乡里跟拳民渐渐不可化解的仇恨,朝廷在剿匪和抚匪政策间的摇摆不定,甚至于干旱、水灾等因素,都成了一场大运动的“最后一个稻草”。但内部因素也不容忽视,乡绅社会在鲁西南的崩溃,大众信仰逐步的转化,从戏文、习拳等大众文化中获得的奇怪组合,最后形成了“降神附体”和“刀枪不入”为主要特点的义和团组织和运动。全书框架庞大,周锡瑞先生在其中展示的对资料的辨析解读,在许多细节上延伸的触角隐藏的另一种气象,读来醍醐灌顶。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