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游记  -> 正文游记

我在霞关等你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李士明/摄

  陈健云

  旅居国外的董君携妻回温州探亲,重怀兄热情的邀董君夫妇去他老家霞关一游。那天三辆车子十二人,到达霞关已是中午时分。时值八月盛夏,太阳将水泥马路烤得冒烟,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袭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鱼腥味。

  民宿装修简洁,面朝大海,浪漫应景,顿时好感倍增。只是午后实在是热得不行,中餐后便“宅民宿”休息。正凡兄会针灸技术,且医术高超,内人有腰痛老毛病,出发前就吁请蹭他的医术。待我午休后去到一楼,不想客厅里“就针”者无数,场面相当壮观,乍一看,还以为是进了谁家的诊所呢。

  临近傍晚,针扎得差不多了,热浪也有所收敛了,民宿门口的马路上已是车来人往,人声鼎沸。这条路叫滨海路,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新街,谈不上繁华,却很热闹。霞关菜市场、渔轮码头、超市和上点档次的民宿、酒楼、排档,都散落在这条二公里不到的路上。

  马路的中心路段已被海鲜小商贩占领,连菜市场里的摊主也纷纷将摊儿从市场里撤出,汇入到马路市场大军之中。马路市场无人管理,无秩序可言,却充满生机与活力。有辆从码头进货过来的小四轮货车刚刚到达,直接停在了马路中央,放下车栏板就吆喝开了。

  禁渔期刚结束,鱼虾蟹螺种类很多,不过,价格还真不便宜。在一摊位前,我问了鲳鱼的价格,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神经,还还了价,摊主用闽南普通话接受了我的砍价。是我坏了规矩,我赶紧道歉,她却没有恼怒,还给了我一个微笑。在城里,肯定得挨骂,霞关人真淳朴。

  仿佛是事先约好了似的,差不多到饭点时间,小海鲜摊位悄然让位,海鲜排挡隆重登场,就几分钟时间,整条马路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角色转换。晚餐是正餐,做事老到的重怀兄中午就预定了晚餐的位置。美女们闻讯,生怕好位置会被人抢走了似的,照片也不拍了,迫不及待的直奔渔轮码头而去。

  排档有四张大圆桌,我们选了最靠海的那一张,近在眼前的海水似乎触手可及。轻浪拍岸,潮声阵阵,海鸥啾啁,潮声、渔船和海鸟给晚餐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与诗意。

  天黑了,灯亮了。忽然间,海的尽头,海天之间,隐约的冒出一个亮点,那亮点似乎在晃动,晃动的亮点慢慢在靠近。越来越亮,越来越近,越近越亮。哦,一艘迟归的渔船,满载渔获,缓缓靠上了码头。

  在月色的簇拥下,于海浪的包围中,我们安坐码头品海鲜,面对大海喝米酒,潮涨潮落聊人生。不会喝的,喝了;会喝的,多了。子夜时分,小镇沉睡了,六对老夫妻忘记了时间、忘却了年龄、忘掉了烦恼,手拉着手,肩靠着肩,摇摇晃晃的走在月色之中。十六的月光洒在海面上,也把新街照得清亮清亮,人醉了,心也醉了。

  海鲜吃了,米酒喝了,人生聊了,但是,认识老街,了解老街,感受老街的魅力,才是霞关之行的重头戏。老街在哪儿?老街就在新街后面的山坡上。自打80年代填海造了海边的这条新街,霞关的年轻人都下山了,老街被冷落了。

  翌日清晨,乘着太阳还不太猛烈,重怀兄带着我们向山坡上的老街进发。沿着弯弯曲曲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没走多远,就到了凤冠亭。亭子底座有一块很大的凸出的石头,据说因这块石头像凤头,故称“凤冠亭”。以凤冠亭为界,再往上,就是老街了。

  依山而建的老街,道路狭窄、曲折、平缓,一路走去,角落里、小路边、矮墙上,一朵朵野花、一棵棵小草,没人打扰,自在盛开,自由生长。老街的老房子保留完好,有住宅,有店铺,一幢连一幢,一间挨一间,错落有致。这些建筑多为青瓦白墙和木质构架,二层居多,最高的也只有三层。

  屋檐下、弄堂口,三三两两的坐着乘凉的老人,他们摇着蒲扇,喝着热茶,吹着凉风,脸上挂着微笑,守望着宁静的老街。可以感受得到,老人们的心底是安宁的,表情是满足的,目光是平静的,笑容是自信的。其实,能够过上这样与世无争的逍遥自在的安逸生活,何不是人间极乐?

  老街的最高处位于半山腰,站在高处远眺,海面上的大小岛屿尽收眼底。正是这些众多的岛屿作为屏障,挡住了大海的怒潮、巨浪和狂风,使霞关渔港成为了南来北往船只的避风港和补给之地。在当年,只要帆船一驶入霞关海湾,船员的第一眼,定会先投向山坡上的老街。风帆慢慢地降下,船儿缓缓地进港,小心翼翼地靠上码头,颤颤巍巍地走过晃晃悠悠的木质跳板,深一脚浅一脚地通过泥泞的海边小路,老街已在眼前。在山坡上走街窜巷,留下捎来的货物,采购所需的淡水、蔬菜、粮食和其它物品。在扬帆起航之前,会去老街小店喝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缓一缓心绪、算一算盘缠、整一整行装之后,这才踏上回程。福建渔船刚刚驶离码头,随即又迎来了台湾客商,客人走了又来,来了又走,老街留下了航海人奔波的足迹,航海人心里留驻着山坡上的老街,老街成了每一位航海人温暖的驿站。

  老街有五道十八巷,道道相通,上下迂回,左右蜿蜒。漫步游走在老街的小街小巷中,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很多老房子的房檐下、窗户外,都挂着众多的小红灯笼,这道靓丽的风景线,仿佛是在提醒人们,霞关老街的往昔是如何的繁华与热闹。

  在一个三叉路口,遇一位健谈、好客的老者,他从屋里端出两条长凳让我们坐下休息。老者面相和善,脸色红润,笑起来会露出两颗黄灿灿的金牙,看不出,老者已年近八旬。老者自称是老街的原住民,年轻时讨海为生,后来在老街做点小生意过日子。他指着悬挂在他家斜对面的一个旧店招说,那里原先是一家杂货铺。据老者介绍,在昌盛时期,老街曾开设有米行、小饭馆、理发店、小酒馆,甚至还有邮局、钱庄和典当行。那时候,老街行人熙熙攘攘,钱庄银票进进出出,码头船只来来往往,霞关人渔商并重的举措和义利并举的理念,造就了小渔港的繁荣,霞关的名声在不知不觉中传开了。为此,周边地区的各方势力也想涉足、侵淫老街生意,于是,本地帮派和外地势力为了商业利益,在霞关明争暗斗,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杀戮,但打架斗殴却是司空见惯。

  听完老人的叙说,我们仿佛能感受得到当年笼罩在老街上空的血雨腥风。我忽然冒昧地问了老人一个问题,当年那些渔轮、商船,或躲台风,或需补给,或是贸易,将船停靠霞关码头。那些船员、渔民,或者商人,当他们闲来无事时,会不会到老街的小酒馆小斟一杯?有没有因酒后失态,寻衅滋事,爆发冲突?老人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没有回答是对的,霞关老街六百年的历史他不定全都知道,有的故事,也只是传说而已。

  历经沧桑的老街,现如今只剩下老人、老路和老屋了,外人看上去不免显得有些荒芜、老旧和安静。但是,就好像一位美人,即使老去,她的美貌依旧,甚至比年轻时多了一份沉静、从容和雅致。因此,我们反而觉着,老街不该过于热闹,冷落了才好,沉默了才对,这份荒芜,这种老旧,这般安静,正是老街的魅力所在。

  下山路上,重怀兄接到电话,原本安排的出海捕鱼项目,因刮大风取消了。他歉意地对董君说:“或许是天意吧,看来还得再来一次,下次我打前站早点过来落实好,完了我就在霞关等你。”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