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游记  -> 正文游记

笔架山游记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7日 来源:

董希泽摄

  郑祖洪

  连续几日的春雨冲刷了城市的喧嚣,也唤醒了漫山遍野花朵娇艳的映山红。在暖风和煦的暮春时节,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学会组织摄影和诗词创作骨干赴笔架山采风,我应邀随团前往。

  笔架山位于苍南县境内西南部,坐落在马站与矾山的两镇交界处。因山顶呈“凹”字形,与古代搁置毛笔的文具相似,故名。海拔880米高的笔架山,巍然耸立,气势磅礴。尤其是东南一侧,拔地而起,陡峭险峻,从山脚至山巅几乎达到垂直90度;山顶,怪石林立,奇岩嶙峋,宛如一块块被切割成型的豆腐,整齐而又规则,瑰丽而又神秘,被誉为“华东的张家界”。

  凌晨四时许,我们一行提着电筒,迈开双脚,沿着崎岖小道拾级而上。路边溪水潺潺,头顶星星闪烁,山风吹拂,寒意阵阵……爬上一个山岗,东方开始露出些微鱼肚白光;大家加快前进脚步,到达第二个山头时,“发烧友”们迅即架起“长枪短炮”,调好光圈速度,等候捕捉那“一瞬间”……我倚靠岩石旁边,瞪大眼睛,凝神注视远方。只见“月牙形”的金边徐徐升腾上来,霞光慢慢染红一角,然后缓缓扩展开来;不一会儿,半圆火球钻出海面,大地渐渐亮堂起来;转眼间,整个球体跃出水面,底部好像拖着一串滚烫的流动的橘红色钢水……

  东北面,云雾缠绕鹤顶山腰,犹如片片棉田,又恰似层层瀑布,时而像漂流的白绸缎,时而如移动的牛羊群,更有盛开的乳白色“荷花”傲然挺立在云海之上。经辨认,原是风力发电场上的成排巨型风机叶片……

  东南边,合掌岩就像一把遮阳伞,鼎力撑起一片天,着力揽住一层云,朦朦胧胧,神秘莫测……当年曾有小股倭寇光天化日摸到附近抢劫,此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村民们立即敲锣打鼓集结起来,遂将“小鬼子”一一制伏。为纪念云层停留的功德,人们便把该地方叫做“云停”,后雅化为“云亭”。

  笔架山东麓为马站平原,古称“蒲门垟”。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构成得天独厚的冬暖夏凉的小区域气候,素有“小昆明”之说。其环境优美,风光旖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社会和谐,盛产“蘑菇、葡萄、四季柚、紫菜、虾皮、海蜈蚣”等名优特产和“煎包、炒圆、牡蛎羹、馍馍粿、棉菜糕、继光饼”等特色小吃,形成“三星渔火、蒲江潮歌、金山花井、铁场瀑布、渔寮沙滩、蒲城古韵、畲乡风情”等十大奇观,被誉为“世外桃源”。你瞧,幔帐般薄云笼罩下的马站平原,街市、村庄、河流、农田、果林等时隐时现,如梦似幻,恍若仙境……置身其中,不经意间你就会捡到一朵“蝶恋花”,见到一位“虞美人”,看到一幕“浣溪沙”,听到一首“永遇乐”,读到一阙“念奴娇”,遇到一个“临江仙”。

  回首仰望笔架山巅,青石突兀,奇岩层叠,石桌、石凳、石床、石柜、“一线天”“博士帽”,以及叫不上名字的石门洞穴,等等,让人目不暇接……长年累月坚守在悬崖处的“石将军”,身着铠甲,腰佩宝剑,两眼注视前方,时刻防范海上“风波”。永不分离的“恋人岩”,仿佛一对新人,依偎着、拥抱着,到天荒、到地老,忠贞不渝,厮守一起。而花开别样的野生杜鹃,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宛若粉色毛毯,铺绣在山峰上,点缀在石缝中,染红了半边天,乐坏了众“驴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南沿海鬼怪作乱,豺狼暴戾,台风频发,海啸横扫,生灵涂炭。托塔天王——李靖受命率领天兵下凡,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征战,全歼“残渣余孽”。李将军因此兴致勃发,亲自举笔起草了一份战报,揣进怀里,驾着祥云一跃回到天宫,却把随身携带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落在了人间……从此,马站一带习文之风盛行,文教事业蓬勃发展,以至于苍南县四套班子的办公室秘书科科长曾一度均为马站籍人士。

  站在笔架山上,极目远眺马站各地,果真“文房四宝”近在眼前:那尖尖的“下峰山”,就是饱蘸墨汁的狼毫毛笔;东面海边的那块“老鹰怪石”,便是珍贵的条状黑墨:一片片平整的田野,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名牌纸张;而波光粼粼的十八孔水库,正是盛满墨水的神奇砚台呢!

  这正是:蒲门故事传千年,笔架山巅探秘源。李靖领兵驾雾到,妖魔缴械归西天。如来合掌助欢庆,仙鹤高歌赞久安。留有文房四件宝,挥毫泼墨铸金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一路上,大家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杰作,享受着它的恩赐和圣山的仙气,载着满满的幸福,结束了笔架山采风之旅!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