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听广播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又陈

  如今的人手机在手,娱乐内容丰富多彩,早年说的“万事不求人”得到了印证。现在每当我看手机影视时有时就会想起半世纪前“听广播”的往事来。

  七十年代初,我们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有一年得知村中要通广播时,心中是异常的兴奋。那时是以铅丝作为广播线,直通到我家楼阁墙壁外,我在楼阁的木壁上挖一个小孔就看到那条线。可惜当时自己还没有“会说话的喇叭”,开始只有公共场所的柱子上才挂一个高高在上的“木匣子”,供大家听。因为是第一次看到广播,大家都很稀奇,曾有一位裹脚老奶奶围着广播转了好几圈也解不开这个“没嘴巴”的广播说话之谜。那时的晚上总有很多人聚集在广播下听新闻、听歌曲、听天气预报。“无影无形传讯息,隔山隔水奏乐章”,使落后的农村生活顿觉热闹了不少。

  没多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的父亲从县城带回一个新式的“扬声器”,是一个很轻的、黑色盆型的简式喇叭,就像一个黑色小纸盆。我当时真不敢相信,就这么个玩艺也会“说话”?我迫不急待地把喇叭电线与墙壁边的广播线接了起来,但还未到广播播放时间,我心中只是耐心地等待。到了晚上,广播时间到了,这“扬声器”微微颤动了起来,广播响了,虽然声音还有点唦,但话语还是听清楚的。我兴奋得有点控制不住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广播,在床头边就可听广播了,深感幸福满满。

  从此以后,我是天天听广播,早上随着“东方红”的乐曲而起,中午一放学回家就跑到广播边,晚饭后马上又去听广播。有一段时间都在播放教唱“样板戏”,我也跟着学了不少。什么“朔风吹,林涛吼”“临行喝妈一碗酒”等等唱段。一直到了九点多,一曲“国际歌”后,广播就结束了,顿觉这夜空显得异常的宁静。

  天天如此,从早上的“东方红”到晚上的“国际歌”,渐渐成了习惯。农村人听新闻不多,但听天气预报的人却不少。有一老农经常听到广播中说“局部地区有小雨”时,他庆幸地说“幸亏我们没住在局部地区,天天下雨真难受”。不过有时听到广播中的气象预报与实际不符时,有的人就会有不少议论,总是把埋怨怪在“广播站”上。那时平阳广播站播放气象预报都会用三种话,即普通话、平阳话与闽南话。不少人还学到不少本不会说的话。

  农民们在田中干活时一听到广播响了,就知道到午餐时间该收工吃饭了,这广播就起到一个时钟的提醒作用。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从老家到平阳县城时,往往是坐轮船到平阳坡南的轮船埠头时正是中午时分,我向上坡路上行走的时候正是广播响起,本身肚子已饿,一听到这广播熟悉的乐曲声,就有点催人吃饭的感觉。再看到那路上拉车的人与推车的人声声呻吟,滴滴汗水,闻到路边饭店热气腾腾的饭香,我的肚中一下子吱吱叫了起来,口中早已垂涎。

  在没有电视之前,这广播是很有用的。收音机当然好,但却要钱买,又要用电池,那时拥有的人并不多。而广播都不用花钱,免费可听。后来我参加工作时到农村工作组期间,就听到许多乡镇干部说,这广播很适应农村工作,什么通知、什么消息、什么政策宣传等等都可在广播中播放,甚至叫一个人也可到广播中喊话,方便多了。据说有个山区青年找老婆回家找了半天没找到,就跑到乡广播站在广播中大喊老婆回家吃饭,结果全乡人都知道。广播人人都可免费听,即使你不愿听也会听到,甚至还会互相传送。在相当一段时期,这广播在农村中确实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那时如听不到广播反而会令人不安。

  记得在我十四五岁时,我听到广播讲新闻,我就学着也写了一篇短新闻寄到县城广播站,没多久真的广播中报道了我的新闻,我很激动,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写的报道被采用,当时寄给我六毛钱稿费,我相当高兴。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就接着写了不少包括报纸与广播上的新闻等稿。由此说来这广播还是引导我写作的“启蒙”老师呢?

  在如今有着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时代,也不能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先进与落后各有所长,报纸与微信的特点是可以收藏起来以后慢慢看,可以自主;而广播的优势则是你不想听时它照样响,你也得听,不由自主。这就是区别,这就是不同时代的不同需要。现在再也听不到广播了,就连收音机也没用了。但广播作为一种特定时代下的特定工具,却是伴随几代人一起渡过的真实历史,也是值得怀念的精神文化生活。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