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游记  -> 正文游记

走“龙源山古道”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雁峰

  2022年底前回老家过年,碰到初中老同学陈显幸(苍南县大渔镇小渔村书记)。短暂的聊天之后,他盛情邀约我有空去登登故乡龙源山(位于小渔村内),顺便带上几个老同学。

  过完2023癸卯年春节,开始忙碌工作,时间一眨眼就来到了3月份,我突然才想起来老同学的邀请。我翻看手机,查找通讯录,于是联系好七个老同学,约定3月5日(星期天)早上去赴约。那天早上7点我们八个人从金乡新车站集中出发,到小渔村党建文化广场与早在这里等候的老同学陈显幸汇合,准备来一次穿越“小渔龙源山古道”半日游活动。

  在村党建文化广场,陈书记向我们简单介绍该村的党建文化、溪水治理、堤坝修缮、绿化整治、灯光亮化等工程的提升过程以及近几年村集体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小渔村隶属于温州市苍南县大渔镇,东临石砰,南濒东海,西连大渔,北连金乡,距离大渔约两公里,背靠龙源山,面朝大海,是个依山傍水的优良渔港。

  简单的介绍后,我们在陈书记的带领下,开始登游“龙源山古道”之行。我们先从北边的小溪边山脚下,拾阶而上,山路两旁草木苍茂,越往上走路越来越小,越来越窄,有时候看不见路面,我们只好小心翼翼地踩着地上枯化树枝慢慢前行,还要不断拨开前面的树叶草枝,大家手背上都刮擦了不少的伤,鲜血渗出。我们有时候甚至要坐下来摸着地面而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陈书记边走边介绍龙源山古道的一些景观及历史来源,我们每个人听得津津有味,把疼痛抛至九霄云外。

  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陈书记的古屋,陈书记说,我的前辈搬离这里已经七八十年了,三四间老宅只剩下残垣断壁,四周到处是杂草丛生,满目萧条,但是周围树木参天,绿意盎然,环境宽阔优美。陈书记接着深情地说,当时为了抗击倭寇,我们的前辈们都会选择深山老林居住,便于保护家人,便于战争灵活出击,和倭寇打起山地游击战。作为东海边出生的我们特别明白日本鬼子肆意侵略行为的可恨可恶,心中永久埋藏着那段深海血仇。多少前辈出生入死,前仆后继,为捍卫国土视死如归,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著名的“大渔湾战役”事迹至今响彻耳边,流芳浙南大地百余年,时刻激励着我们后辈。

  登过山顶,不一会儿我们一行人顺坡而下,看到一处极凉的泉水地方,泉水顺着岩石缝哗哗流下,感觉清凉舒爽,我用手捧接山泉吮吸,入口顿有一种清甜味道,滋润喉间,甜到心田久久的,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山水之美。走着聊着问着搭着,陈书记一一解答,如数家珍,不厌其烦,笑意盈盈,像一位充满热情的向导,带领我们翻山越岭而来,只为感悟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不知不觉我们到了另外一个山头龙门洞道观,道观西边立着5米高的妈祖塑像,大家纷纷在塑像前合影留念。

  站在山顶眺望远处,一幅优美的画卷跃入眼帘,群峰叠嶂的高山、宽阔无边的大海、风帆飘扬的渔轮、美丽亮人的建筑物尽收眼底,怡然自得,一种舍我其谁的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蓝天白云下,故乡真美,未来更美好。

  接着,陈书记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去了刚开发不久的红色农场,在不超几百平方的土地上种满了枇杷树、龙眼树、红柚树、火龙果树,陈书记满怀信心地说在不久的将来,会是一个丰收采摘期,到时候真心希望游人如织,一番山水渔村休闲旅游的景象栩栩如生。他还说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发展滨海休闲渔业、海上紫菜观光、采摘体验基地,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紫菜第一村”品牌,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精心建设滨海特色小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最后陈书记又带我们登上了明朝抗倭烽火台,登高望远,海风迎面呼啸而来,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我们几乎忘记了一路走来的疲劳,也无视骄阳的酷热,我们饶有兴趣不停地拍照,快乐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致,累并快乐着。半日游活动快要结束了,在下山的路上,我们去瞻仰了明朝抗倭英雄吴怀远父子的陵园墓地,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认真观看,仔细阅读他们父子的珍贵历史资料。

  从早上七点半出发,到了阳光烈照的中午12点,我们花了四个半小时,走了9公里山路,人人脸上满头大汗,个个晒得黑黝黝,最后到达终点站“小渔村农家乐基地”。陈书记早就安排了厨师买好菜,做了不少的当地特色菜肴招待,在宴席中大家欢声笑语,举杯畅饮,亲如一家的画面;陈书记热情好客、乐于奉献的行为让我们啧啧称赞,我们感恩于怀,相约相邀十月一日(国庆节)我的老家大渔南山村见,去登“炮台岗”。

  我们衷心希望美丽的小渔村发展得更迷人,更灿烂辉煌,未来的美丽乡村蓝图描绘得湛蓝长远。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