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我的中学老师蒋朝今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朱春香

  蒋朝今笔名江帆,是浙江天台人。1957年秋毕业于浙师院,刚满20岁就被分配到宜山中学任教。

  他告别送行的父母和弟弟,独身离开家门。花了整整四天时间,先后买了五张车票、摆了四个渡轮,好不容易才找到平阳县文教局,经管人事同志在地图上指点,手拿介绍信,乘一叶小舟渡过鳌江,终于在离家后第四天的中午时分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宜山中学。食堂师傅热情地端来江蟹、米饭招待他。一个山头小伙子从未见过这张牙舞爪的家伙,怎敢碰它?最后还是酱油醋下饭。走进宜山街,满街人有说有笑,多种的方言,但他一句也听不懂,如同到了异国他乡。买东西时都靠手比划,但不到一年时间,除了闽南话外,其余的话他基本上都能听懂了,还会说几句温州方言。

  蒋老师身材高大挺拔、大脑门方圆脸、高鼻梁、大耳朵,嘴角露笑容,眼皮很薄,目光沉静而有神,长得英俊帅气、他衣服的左上胸的小兜里插着一支笔,他的言行举止讨人喜欢,待人和蔼可亲。他会诗、画画、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生活简朴,只见他有两套半旧不新的中山装(黑与灰色),洗得十分干净,被子、衣服折叠得整整齐齐,房间不大,但整洁有序,布置得十分舒适。

  蒋老师是教地理的。上课时语言精辟、重点突出,枯燥乏味的地理课,从他嘴里讲出来是生动有趣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他上下课很准时,总是上课钟打第二响,他已经一脚迈进课堂了。下课钟一响他也同样义无反顾地昂首走出课堂。

  1961年他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待我们亲如兄长。他带我们到二里路外的田间做油菜杂交嫁接实验。在校园内铲杂草、烧泥灰、种蔬菜,在实验田里翻耕插秧、耕田、割稻,师生一起跳进河里推船运稻谷……

  学校开展讲故事,学英雄活动以来,他满腔热情学雷锋做好事、比奉献的动人事迹,奋不顾身抗台救灾的感人场景,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我上初二第一学期,学校召开体育运动会,我参加了四项全能比赛,前几项得了第一名,最后一项跨低栏时一不小心脚扭伤了,蒋老师亲自为我送药,送白粥,带我去医务室敷药,组织女同学们轮流背着我上下课持续了半个月。

  一次劳动后回宿舍,他见到同学们把衣服、裤和袜子一起浸泡多时。他说:衣服不能泡得太久,袜子太脏,应该单独分开洗比较卫生。这种细微甚至不足以笔墨记之的生活片段,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更加注意个人公共卫生,也明白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问题上应该考虑周全。

  1959年秋,宜山中学开学招初一四个班。一年后流生一大半,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下指标分任务,狠抓流生。蒋老师带领各片区同学一起分头顶风冒雨下田埂,一次又一次到同学们家里走访动员,面对同学们贫穷的家境和满脸无奈的家长,动员工作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蒋老师经常找同学们谈心,嘘寒问暖,进一步了解家庭情况。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遭难、民受苦,师生们都经受着贫穷、饥饿的严峻考验,老师们吃的也都是限量的番薯丝饭、番薯渣粉馍,很少吃到米饭,每次饭后不久就感到饿,后来想办法,吃饭前先买几碗包心菜垫底(包心菜是师生自己种的,敞开供应),这样吃感觉好多了。有时办公到深夜,肚子饿,实在睡不着,用酒精炉和饼干罐熬稀饭充饥。为了省粮,用藕渣做饭,结果吐了一地,从此再也不敢吃了。他鼓励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他坚定地说: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坚持就是胜利!

  他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他们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爱好,什么事情最让他们欣慰。懂得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社会。我一直记得他的一些话:“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法国人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宪法,他希望同学们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长大后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61年5月,母亲到宜山市场买棉纱(织土布)顺便来学校看我。来时正当午饭,我在食堂里多买了碗青菜,在蒸笼里拿回自己饭罐,忽见蒋老师来到我跟前,他发现我的半罐饭上面还放着白萝卜,便递给我一份饭菜,我愣住了,两颊通红,急忙说:行不得!行不得!他笑着说,你母亲一早出来,街上又没有饭庄,连点心店都没有,趁热吃吧!我明白老师坚持的话,决不会收回。便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沉甸甸的一份白米饭贵比珍珠。像金子般纯洁的爱,使我心头发热、眼泪含眶。久久望着他高大的背影……

  母亲自言自语地说:“只有一碗饭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饭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蒋老师他心中装着他人。只要有同学的长辈来学校看孩子,他都会这样做。

  1961年12月初,母亲用黑色粗布(自家种的棉花,纺成纱,织成布)亲手缝了一套中山装,一双白毛底布鞋,要我送给蒋老师。我曾三次到他的宿舍,站在他房间门口,实在无勇气推门进去。我怕老师拒绝,更怕同学误会,因为班级里有个女同学暗恋他。最后还是把衣服带回了家,母亲骂我没出息!

  每当端午、中秋、重阳节,我都会从家里带来炒豌豆、鸡蛋、粽子、馍糍......并悄悄地塞到老师的抽屉里,有一次无意间发现了蒋老师父母给他张罗的未婚妻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夹着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着:“浑里掏糟金瓜蒂,叫人看了真泄气。”当时我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连忙招来几个同学一起偷看了信。不敢吭声,躲着他。哪里知道蒋老师早就发现我们了,却笑着追问:“你们看了照片,我俩在一起合适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做了个鬼脸赶紧跑开了。

  1964年,蒋老师选派到省委社教工作历时三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他调回老家天台县,负责调研和教研室工作,后任县教委兼教股长,县教委副主任,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期间曾兼教育学会会长、县政协教育组组长、中共天台中学总支书记,并负责编写《天台县教育志》。

  当他七十岁寿辰时,我们班七位同学到天台市为他拜寿。蒋老师全家人都来接我们,还把家里的好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像家里办大喜事一样热闹。当天晚上他儿子从招待所里租来了十来床被子,统铺住在大厅里,讲故事、唱红歌、吟诗作曲……大家彻夜难眠,沉醉在幸福、欢乐之中。蒋老师回顾了自己的青春时代,仿佛一夜间年轻了许多,我们仿佛也回到了学生时代,四十多年前的事一桩桩、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眼前。

  正月初十天气很冷,外面刚下完雪,满山遍野白茫茫。师母早早起来为大家准备丰盛的早餐。蒋老师一早备了两辆车,带我们游石梁,上大坑山,由于山上积雪太厚,车子无法上巅。师生只好下来推着车,齐声喊一、二、三……用尽了力气也无济于事,只好返回到济公庙。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拍雪景……师生共吟蒋老师写的诗篇《一剪梅·雪》《陪七友游天台》《相见欢·重逢》等等。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山谷中久久回荡,响彻云天……

  蒋老师八十岁那年,经同学们再三邀请,蒋老师带着师母重游宜山中学新校舍,看望了健在的同事。参观龙港新城,造田项目、看了发电站,游炎亭,踏渔寮沙滩。师母还送给我们每个同学一件羊毛衫,既合身又暖心。

  忆往昔,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潮难平。蒋老师爱校为家、爱生如子、艰苦朴素、无私无悔、默默无闻、师生情深是宜山中学精神体现、是爱的化身、是我在教育生涯中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