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教育之柔,缘于智慧 ——读吴志翔新作有感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吴笔建

  继《教育是柔软的》之后,吴志翔先生新作《教师最当有情怀——育人的柔性智慧》又与读者见面了。作品分为四部分:成全篇——软的教育;守望篇——曲线的美学;境遇篇——穿越湍流区;美文篇——生命在生长。文章没有华丽词藻,但尽显理性思辨之美。没有浓妆艳抹,却有轻施粉黛之淡雅。有微风垂柳之轻柔,直挠内心最柔弱的部位。我喜欢吴志翔先生的作品,原因很简单。他的教育观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文字很美,耐人品赏,回味无穷。能够把教育理论写成美文者,离不开他的美学博士之背景!

  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主编,吴志翔先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识教育,他认为:教育破除功利的桎梏,释放无限的创造力,让教育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把教育即生长当成一个真正的课题。力求在可行与可能的缝隙中寻觅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具包容性的育人模式……

  在他眼里,美好的教育有三个境界:“吹面不寒杨柳风”——施以适度的压力,“千万春风好抬举”——给予精准的赏识,“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让生命自身成为目的。

  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如此,教育学生亦是如此。毫无疑义,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面对教育事故频出的今天,时常有人感慨“为何我们种下了钻天杨,却长出了歪脖子树?”其实在我们字斟句酌批评内容之时,往往会忽视表达的形式。正如文中所说:一挥手、一瞪眼、一皱眉,其破坏性,要远远大于说的内容。不要让“寒冷”的态度背叛了你想要传递给孩子的正面信息!

  真正好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我们横刀立马,金刚怒目,声嘶力竭之时,再多“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也无济于事了,师道尊严也就轰然倒塌,留下遍地鸡毛。和风细雨是一种柔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育之柔美,即体现为多一些暖心嘉语,多一些迂回包抄,用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真情。

  赏识是艺术,随口而出的“你真棒”“不错”,很廉价,学生未必会买帐。精准点评,方法因人而异,才能击中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部位,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文中写道:每一缕抬举的春风,都要让被吹拂者感觉自己是独特的,是真正被重视的,是啜饮到“那一滴神奇的蜜”的幸运者,从而形成具有长久“续航”能力的自我激励。

  吴志翔先生用这样诗化的语言,巧妙点化问题症结,难道不觉得赏心悦目,更容易让人所接受吗?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生命成长,柔软教育不是迁就,而是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智慧,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用以柔克刚、水滴石穿的智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接纳、包容、浸润、融化、滋养”,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里,静等花开,茁壮成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柔软”的教育与“坚硬”的现实壁垒碰撞,无异于以卵击石。“若要在坚硬的高墙与击石的鸡蛋之间做个选择,我会永远选择站在鸡蛋的一边”(村上春树),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至上!牵着蜗牛散步的缓慢节奏,的确与要求立竿见影的现实格格不入。但慢下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周围的风景很美,只是平时匆匆而过,没有注意到而已!如有可能,我们不妨说:孩子你慢慢来!

  如何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简而言之就是:摒弃功利桎梏,摒弃育分不育人的陋见,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心无杂念,淡泊明志,才能做到“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吴志翔先生看来,教育更追求看不见的成功。教育是追求生命的成全,其实就是追求一种看不见的成功,而评价一个人的成功,绝非短时间能够得到实现。“我们不以一日得失来评判,百年大计,不以毫厘之进退来看待万里征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学会“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追求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人格完善、自我实现。

  纵观教育现状,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等怪象大行其道。都说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育的内卷愈发严重。对一个孩子而言,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各种学习班、兴趣班,乱象丛生到让人怀疑人生,始信存在就是“合理”的。“看得见的分数,看不见的是悄然生长的能力;看得见的是证书,看不见的是内心涌动着的探究和兴趣和激情……”如果不能走出功利的怪圈,这些所谓的教育情怀,充其量是肤浅的、短见的。

  情怀需要远大的理想作为支撑,需要一种责任担当,需要一种“草木本心、何求人折”的气度,需要一种不迁怒、不诿过的胸怀。在专业上需要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捕手”,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孩子,真真切切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声音。从“给我手”变成“给你手”,角色的转化,也就意味着主体的变换,让孩子主动去牵住你的手,而不是你生拉硬拽学生的手。只有经过不断反思,不断成长,才能成全学生,也成就自己,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由一位初出茅庐的会“说”,成长为一位“会”说的老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最初的“低头找幸福”,成长到“回头找幸福”,再到“抬头找幸福”的境界,即情怀的提升。

  童年的野蛮生长,青少年的自卑、迷茫、彷徨、拼搏,及至中年的圆融、通达,作者的成长轨迹,诉诸于笔端,恰好契合教育即生长之理念。因此,对部分家长不肯放手、圈养孩子、竭尽全力进行“催熟”的做法,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只有让他们自己体验、尝试之后,才能慢慢成长。“睡觉睡到自然醒”,对学生而言,真的是一种奢求!正如文中写道:他们有自己的旅行,我们所做的,只能轻轻地提醒。如果可能,就让他们自然醒吧!

  生活丰富多彩,风景千姿百态,教育充其量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能本末倒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郊游是件美好的事情,何必非要跟作文挂钩;品尝美味佳肴,是享受生活的过程,何必非要与知识要点联系呢?作者呼吁“不要让教育变成生活,要让生活变成教育”。

  春晚舞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夜走红,除了婀娜多姿的舞蹈外,妩媚柔韧的“青绿腰”圈粉无数!柔情似水,绰约多姿,魅力无穷!“育人如一场圆舞”,进退有序、张弛有度、欲说还休、欲拒还迎。而翩翩起舞者,衣袂飘飘,必当是有情怀之人,必定有柔性的智慧。

  如此,才能悦人、悦己,才能渡人、渡己!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