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金乡卫城石板路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蔡进拉/摄

  林邦川

  “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座桥、十字街口大仓桥”,朗朗上口的金乡方言童谣,生动、真切、深刻地描述了这个建城635年,有着厚重历史文化渊源和底蕴的古镇风貌,美轮美奂的建筑风采。而今,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时代的变迁,有些风貌已不复存在,有的面目全非。而卫城内一条条宽敞、平坦且又整洁的石板路,给行人、车辆提供了便捷、安全的通行条件,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许多外地来金乡的朋友、参观旅游的客人,更有一种惊奇和称赞:金乡城大街小巷这么多的石板路,是其它城市和乡镇很少看见的,真可谓独具一格,而且造价肯定比水泥路还高,政府负担得起吗?

  六百多年前建成的抗倭金乡卫,护城河内不足4平方公里,现在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街路、弄巷有八、九十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最近廿多年来,金乡人就打造,铺设了西门大街、金城路、油车巷等32条石板路,最长的超过400米,宽的有十五六米;还有环绕旧城墙址(沿护城河)4公里多的东、南、西、北环城路,护栏下的石板人行平台;南门大街、卫前街、东门大街、仓桥街水泥路两旁的石板人行道;延伸到老宅院、新别墅前的各式各样石板路,这些石板路纵横城里、贯穿东西南北,构筑了古镇亮丽的风景线。

  袁廷愧义举留芳

  一说起石板路,人们自然惦记起早在100年前,袁廷愧先生铺就的卫前大街石板路。浙南宿儒、著名教育家刘绍宽先生,早在100年前,就为金乡著名乡贤袁廷槐先生,事母至孝听从母命,把为其八十大寿举办寿宴的钱省下来,修筑铺设卫前大街石板路之义举,拜撰了“金乡卫前筑路记”碑文。

  碑文称袁廷槐先生老母亲八十岁生日时,袁想为老母杖朝之庆举办寿宴。但袁母对他说,你让我吃珍贵的美味佳肴,就以为是行孝了吗?人应该以护生为乐,若为了满足我的口腹之欲,而伤害了动物生命,这难道不是违背上天爱惜万物的慈心,不讲亲人之道吗?你不应用物力来显示孝心,不要为我举办奢侈的寿宴了,你把为我做寿的钱省下来,去做善事,这是孝也、大孝矣。

  卫城的主街道卫前大街,乃四乡民众往来卫所之通衢,因年久失修,行者苦不堪言。袁廷槐先生孝心满满,听其母命,即与其弟廷惠一起商议,聘请地方有功夫的泥水师傅,上山购买石料,用坚硬花岗石打成五尺长、一尺阔的长条石板,从民国五年(1916年)十月动工,前后整整用了五年时间(1921年),合计费三千余金,修筑铺设了一条南从丰乐亭起,北至玄坛庙250余丈长(约750米)的卫前大街石板路。为使石板路铺快、铺好,袁先生还请乡贤黄士莪、宋鸣镛及其亲戚陈益璇等帮忙。

  路成,袁母太儒人好生之德,袁氏兄弟孝思有锡类之仁,举一家财力,以成九达之衢之义举,轰动江南洋,地方百姓额手称颂。

  卫前街铺成石板路,通行方便,两旁商店林立,市井繁荣,卫城名声大振。袁先生此善举,连同历年来修建金乡、钱仓义冢(布施坟)、修建小渔杨府行宫、建造方岩下货栈等公益慈善之举,还博得民国期间政要林森、蒋介石,于佑任、何应钦等大员,及平阳县县长等赞许,亲自题词送匾表彰,义举流芳成为传世佳话。

  西门街样板工程

  金乡西门大街,是金乡西首门户,乃通往龙金大道的主通道,镇政府亦驻在西门头。但西门大街一直是碎石小路或部分水泥路,曾经改造了一下仍崎岖不平,群众要求修路的呼声强烈,苦于当地政府资金紧张,上级又不能拨款资助。乡贤李招怀正值青壮,是个共产党员,修桥铺路乃老祖宗标榜的善事之首,群众又迫切要求,李招怀毫不犹豫,表态自己出资十万,并联系林理志、陈中伟等乡贤,连同镇政府补贴作为起底资金,组建了修路领导小组,李招怀自荐为首事,在前期已作好路基底面的基础上,在二个多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挑灯夜战赶建工程。广大群众看在眼里,想在心中,临街住户大力支持出钱出力,有的拆掉自己门前的平台、有的义务帮助施工,一时西门大街建设如火如荼,好多企业家、热心人士从外地赶回捐款、有的委托亲戚朋友代认代捐,终于赶在金乡镇建城630周年大庆前,修筑铺设了400米长、8米宽的美丽石板大路,两旁彩灯明亮耀眼,总耗资200万元,由群众自掏腰包。

  西门大街至今保存20多间清代、民国初年间建造的大夫第、小阁楼、潘家大院、张家大院,杨广源等古色古香,风格各异的古建筑。修建一新的西门大街石板路,将串联起沿街这些古民居,打造成集文化、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明、清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景区。路平、灯明、水清,白天、夜晚游人如织笑语盈盈。

  金城路美不胜收

  2003年,随着金乡工业城、金城路商业街日益完善,300多米长的金城路改造提到议事日程。城中村委领导叶国枢以及住户代表余乃新、陈怀金、陈松波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为石板路是金乡的传统风格,当年袁氏铺卫前街流芳千古,我们这一代要承前启后学先人,而且要建成全镇最阔的石板路。说干就干,他们了解到闽北罗源有一种俗称“火烧石”的石料,去污性强,只要雨水一冲就能整洁如新。于是设图纸、聘名匠、购石料,一块块厚度保证5公分的优质”火烧石”,源源不断运到工地,工程中他们日夜坚守岗位,特别重视水泥涂抹的关健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加紧工期。

  退休教师陈松波是沿路的住户,虽然手头资金紧促还是带头捐款,并穿街入户“化缘”。邻街房主在每间2000元的基础上各尽所能,100来间住户七八天内如期捐款,镇政府和住地有关单位也纷纷解囊。至2005年5月历时15个月,总投资近150万元,金乡卫城最宽、最长、最亮丽的石板路胜利竣工。金城路连同通往第二菜市场的一街、二街、三街,和工业城大楼前足足20来米阔的石板道坦,成了浩大的石板广场。随后瑞安商业集团、温州百一超市纷纷入驻金城路,镇政府设金城路为步行街,装饰亮化工程,增设儿童乐园,金城路一鸣惊人美不胜收。每到黄昏灯火通明,夜市繁华,大人、小孩通宵达旦流连忘返。

  鲤河街碑座庄严

  在金乡鲤河南街靠近环城南路的显要地方,一座二米阔、一人多高的青石功德碑座,大气、庄严,碑文密密麻麻刻上了许多人的姓名,他们是为2009年修建鲤河街石板路,资助财力的地方平民百姓。修建鲤河街(鲤河南街、鲤河中街约700米),镇政府组织、发动工作得力(自来水厂管道投资等),临街的金星、城中、五一,三个村委会各出资10万、5万、5万,其余160万全部由群众自愿出资,200多金乡群众,平时省吃俭用,但修桥铺路不等不靠,并且互相鼓动出资,从300元、500元到8万不等。与当前各地道路都是由政府或交通部门来主持、出资修建相比,这在别的地方是很少见的。历史上刘绍宽先生也曾赞叹:我修方志,对于修路的义举,向来都由官府,或少数好义的乡坤或者佛门僧侣来完成。而金乡卫城的石板路,则见证了广大乡贤乡亲的爱乡之情、公益慈善之心。

  新铺建的各街巷石板路,如第三巷、油车街等,竣工大都有集资表彰碑,鲤河街碑座的对联“心灵美芳名流千古风格高好事传万代”是金乡卫城石板路的最好写照。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