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
吴合众
1927年2月26日,鲁迅在香港青年会做演讲,题为《无声的中国》,旨归在文学革命。却有神来之句:“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也是在这个演讲中,他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前几天,朋友圈都在纪念大先生诞辰141年。先生之大,如是者乎?本月读书五种。
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陈平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这套“三联人文书系”读了两三种,感觉短小精悍,还是值得入手的。这册集子,收录陈平原先生四篇论文,《“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对小说叙事中,史诗传统和抒情传统进行了一番梳理,特别是引“诗骚”入小说,突出“情调”和“意境”,对五四作家的影响,在取舍之间,无疑决定着今日小说叙事的进化道路,读来颇有所得。《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一文,侧重点在对五四散文作家如周作人等人,推崇的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其分析有清一代桐城、选学、朴学三派文章的消长起伏,对文以载道的解构,和“富于个性的文字”的提倡,暗暗勾勒出现代散文的一条新路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一文侧重点在“引语”,《有声的中国》侧重在演说与近代中国文章的变革,各有立意,都能启迪人。
忆往谈旧录,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2017年2月第2次印刷。
依旧是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回忆文章。除了乡建、救国会等经历资料可以跟前著互相印证补充外。在这一册中,有很大篇幅回忆抗战胜利、政协会议后,国共和谈几经波折的故实。其间,梁作为民盟实际代表(时为民盟秘书长),协同民盟诸子,充当第三方面力量,奔走于国共之间。夹缝中欲为中国和平求一出路,百般周旋无数受挫,最后功败垂成,读来真是无奈。但仔细剖析彼时状况,总是占据军事优势者不愿和谈,也是大家伙都没把西方宪政真当成毕生追求的写照。政府方自不用说,就是梁本人也并不认可。又有现实各种小事、误会叠加,因缘际会,终成大战格局,也是时势之必然。
东方学术概观(增订本),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2018年8月第5次印刷。
这本增订本,收录梁漱溟比较重要的几篇关于东方学术的文章,像《东方学术概观》及未定稿,《儒佛异同论》《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东方学术之根本》等,也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观点,散在对话及书摘中,也一并收入。在梁先生的论述中,认为人生实有三大不同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和人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解决第一个问题,显然是自然科学和工农技术等等之类的学术。人对人以及人对自己,则属于内化改造自己生命的学术。儒、佛、道三家之学,便是这般性质的学问。又因为是要解决问题,所以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而非徒以口舌之利能概括之。所谓的“修养”之学是也。不掌握这点,就无法进入梁所认知的三家之学中。当然,对三者(或儒佛)之间的异同,梁漱溟认为其在修养功夫和方法上都有大的不同,诸如佛家是要破除俱生我执的,而儒家是不破俱生我执的,这是两家修养用功的根本差异。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2022年1月第8次印刷。
这书最初出版在1937年,也是著者在山东邹平开展了七年乡村建设实验后,对乡建理论的一次完整阐述。一方面,著者对旧社会以及中西不同有一通分析比较。另一方面探讨中国三十年政治问题的症结,并寻找解决路径和方法。此外,就是经济建设和乡村建设的认识。有理论,更多操作的技术性细节。对于自己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曾有文章比较过跟农民运动的异同:一是要农民自觉、有组织而发生力量,解决自身的问题。但农民运动重在分化、斗争,造成乡村社会分离对抗形式。而乡村建设旨在整个乡村社会的改善与进步。二是乡村教育运动与民众教育运动的倡导。则认为农民运动比较缺乏让农民有组织发生力量解决自身问题,不免枝枝节节帮助农民给一点好处。这些不同,也是梁漱溟立足在将乡村问题视作文化问题的体现。
越过人生的刀锋:金庸女子图鉴,六神磊磊·读金庸团队著,中信出版社,202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每一本书推出来,都基本成了现象级的读物,这个,大概也就六神磊磊等少数人具有。这本读金庸的书,继续在华人作家圈中最大的IP富矿中挖掘,将书中的一些女性角色,诸如黄蓉、郭襄、李莫愁、戚芳等人物形象,进行各种视角的剖析解读。六神磊磊的解读文字,一方面固然有诙谐幽默的况味;另一方面,却不能不看到,在这些近乎游戏文字里头,隐藏着的是以人的视角的一种解读。以人性之视角,读出人性在或不在之处,读者可以见其立意高处,也可以寻找轻松诙谐处。这大概是其密码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