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潭的传说
陈如亮
金乡镇和大渔镇小渔村交界的行政村现名叫龙蟠基村,实际上民国前龙蟠基村名就叫小渔村,这里是明代小渔墅寨城所在地,寨城遗迹目前仍在龙蟠基村。村民俗称寨城遗迹为“营盘基”,方言谐音雅化为“龙蟠基”。龙蟠基村境内有师姑庵、杨府岭、云亭庵、野房基、岭脚、白玉潭等6个自然村,其中白玉潭的名称最早,此地立有元代金乡名人陈印翁的《故建安书院山长陈公墓志铭》碑刻,该墓志铭由“承事郎前南恩州阳江县尹兼劝农事林淳撰,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庆元录事陈高(1315—1371)书,省委总督官温州路平阳州知州周嗣德(1306—1371)篆额。”墓志铭上记载有“孤不天,兹卜至正乙未(1355)十月十又八日,奉柩葬于白玉潭之原,从先志也”字句。说明元代时,此处便命名为“白玉潭”。民国《平阳县志》对此处的地形也有记载:“大濩之东北为大渔山,中有白玉潭,有岭曰大渔岭。又东为小渔岭,旧亦设寨于此,以资防御。自小渔山东行为珠明山,山顶有钟鼓岩,又有华盖、双柱、香炉诸峰。下有妙峰寺,寺后巨石累累,中有九洞,观音洞为最。洞口刻“苍雪陈公深处”六字,元陈文儁隐处也。其岭曰珠明岭,上有浴凤池。”现在的白玉潭,溪水涓细或干枯,再无清潭了,但在几十年前,这里从观音洞到小渔海的长长溪坑里,清潭遍布,其中最大的一方潭水,就叫做“白玉潭”,潭水清白如玉,成群白鹭和白鹤在此栖息戏水,所以此地也被称为“白鹤潭”。
“白玉潭”旁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色泽乌黑,村民称为“乌岩脚”。“乌岩脚”东边有两座山岗,一座形如狮子,一座形如下山虎,陈印翁的坟墓就在虎口位置。传说古代有一对白鹤,在“乌岩脚”修炼,聚狮虎之气,吸潭水精华,修成仙鹤,从而使此地也成为风水宝地。唐宋时期,金乡坊下的陈氏先祖被此处旖旎风光吸引,阖族在此开荒建业,族人坟墓也大多建筑于此山间。因仙鹤的原因,此处已成宝地,故坊下陈氏也名人辈出,如温州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兄弟武状元陈鳌、陈鹗两兄弟,还有奉议郎马步院判官陈书、朝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吴兴郡王宫宗教授陈逢辰、朝散大夫漳州太守吏部侍郎陈栩等,以及福建最有名书院之一的建安书院山长(即院长)陈印翁等等,实可谓“数世文物全盛,冠盖相望,四方学士咸宗之。时登瀛之誉,多归美于陈氏矣。”
“白玉潭的一对白鹤是宝物”,这消息经口口相传,竟传到了江西采宝客哪里,采宝客决定将这对白鹤偷到手。采宝客经几天勘探地形后,决定在夜深人静村民都睡觉时去偷白鹤。当晚,他带着麻袋等工具悄悄摸到“白玉潭”边,但意外的是,白天还在“乌岩脚”栖息的白鹤不见了,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一直到天明,采宝客只能悻悻而归。第二天晚上,他又采取同样行动,但还是找不到白鹤。一连几晚,都是同样情况。不死心的采宝客只得暂停偷鹤行动,进行外围勘探和询问,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进入白玉潭的路上有一座三板石桥,位于岭脚村现基督教堂前,是外界进入白玉潭的必经之桥,此桥原是一只看门犬转化,夜深人静时只要踩上这座桥,桥板就上下摇动,发出特殊声音,而白玉潭的那对白鹤马上就知道有人进来,就躲进“乌岩脚”水下的洞穴去了,所以采宝客在夜晚是找不到白鹤的。知道原因后,采宝客又重新制订了偷鹤方案,这次他带了几个肉包子进村,到三板桥时,他把肉包子垫到桥板下,过桥时,桥板竟然没有发出声音,到了白玉潭,他终于把那对毫无察觉的白鹤偷走了。
自从这对白鹤被偷走后,此处风水大变,祖坟葬于此的,后裔少有杰出人才。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还发生了一起惨事:因此处成了坊下陈氏祖山,其部分后裔便在此居住生活,到清末民国时,繁衍成近百人。一天有个外地游客慕名来白玉潭游玩,在与陈氏村民交流时,发生误会。陈姓村民认为这人也是采宝客,又到这里来盗宝了,就蜂拥而上,新仇旧怨一起算,竟把游客活活打死了。出了人命后,陈姓族人怕吃官司,经商议后,将游客肢解后放入箩筐,准备连夜挑到海边将尸体扔到海里。他们挑着箩筐走山路,到了石砰内湖龙尾自然村时,村里突然犬声一片,几条家犬向他们扑来,围着箩筐狂吠。这时村民也被惊动了,有个村民拿着棍子敲着箩筐盖问里面是什么东西。陈姓村民不敢回答,支支吾吾讲着,急急忙忙离开,不敢走大道,翻山越岭到大岙心村偏僻海边,将尸体扔入大海。
说来也怪,此事后,白玉潭的坊下陈村民不断离奇发生意外死亡,人口越来越少,龙尾村也出现这种情况。其它村民猜测,是那位冤死的游客鬼魂在报仇。这当然只是猜测,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白玉潭的坊下陈村民在建国后只剩下两户人家了。
坏事似乎并未到此结束。白玉潭还有一个有名的胜迹,就是各种形状的奇岩怪石遍布山间,而且很多岩石上都刻有字句或诗词,但到2015年摩崖石刻只剩下5处,被列入县文保单位,这5处石刻都在陈印翁墓前,其中有2处可以确定为陈印翁儿子陈文儁所刻,有一处刻有“苍雪深处”(陈文儁自号苍雪道人),另一处为陈文儁写的一首诗:“小涧只消数十竿,何须千亩碧琅玕。相知惟有此君子,结友松梅到岁寒。”落款时间为至正壬辰(1352)上巳日(三月初三),落款人是苍雪道人。白玉潭这些满山的摩崖石刻,应该都是元代乡贤隐士陈文儁及其坊下族裔留下的墨宝,历经六百多年风风雨雨,却被他们的不肖子孙破坏掉了,因为把这些石头打掉卖钱的正是那剩下的两户人家。
现今的白玉潭已无潭、无玉,也无鹤了,但舥艚和珠照垟等地方的村民却说,无论多晴的天气,他们都能看到白玉潭上头的云台山顶有两道白影,那分明是白玉潭那对被江西采宝客偷走的白鹤夫妻所产下的鹤仔。也许鹤仔也成仙了,很难说,若干年后,那一带也会成为风水宝地,因为风水本来是轮流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