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犹为英雄咽暮秋 ——寻找史礼保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文苞

  一夜大雨洗刷山林,翌日,一轮红日出山,金乡城南的珠明岭显得格外青翠。我与金乡文化中心主任李子闯、以及史定安等史家族人,行走在蚂蝗溪的山间小道,一路上繁枝茂草,山林间散发出甘甜的清香,闻之令人心旷神怡。

  在山路小道旁,冷不防会在荒草丛中瞧见一些遗弃的残碑断碣,有的被用作石板砌入围墙,有的被敲碎混杂在碎石之中。史定安先生轻车熟路,把我们带到一座大墓之前,墓旁矗立着一块屏风一样的石碑,面上纹刻着“第一”两个大字,字体清秀,印在大石中,如笔扫千军,酣畅凌厉。史定安先生说,这碑文原在史礼保墓前,后来史礼保墓年久失修,夷为平地。在“文革”期间,山园被分,有人将私坟建于原史礼保墓基之上。时至今日,史礼保墓不复再现。史礼保何许人也?把历史翻阅到明洪武年间。

  平阳县受倭寇祸害最巨,金舟乡是倭寇频繁登陆的地方,当时抗倭主要力量依托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平阳千户所。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平阳守御千户所。乾隆《平阳县志·职官志》载:“王义,平阳所百户。洪武五年(1372)六月倭舶犯县,濒海百姓望风奔逃,义星夜驰往,寇已登岸,奋击,大破之,寇遁。”据《筹海图编》记载,洪武十六年癸亥,倭寇金乡,平阳官兵敌却之。

  为了抗击倭寇,建设海防,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一带修建卫所。汤和巡视东南沿海,相中金舟乡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修成一座抗倭之城——金乡卫。随后抽调外地的军卒驻防城中,其中以宁波、安徽、南京籍军士居多,首任金乡卫指挥使是张麒(《明实录》中记载为“张显”,可能是同一人),首任指挥同知就是史礼保。明初,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指挥同知,全称“指挥使司指挥同知”。明朝始置,为卫的副长官。每卫二人,从三品,与指挥使、佥事同掌卫事,多为世袭。

  金乡卫作为军事机构,地位尊崇,指挥使是正三品,同知是从三品,按照现代的人来看,算是省部级干部。抽调而来的卫城军士纷纷接来家眷,在此安家。从此在江南垟多了一个移民群体——卫族,多了一种方言——金乡话。

  史礼保地位仅次于张麒,官至从三品,算是高级军事干部,其简历本该清楚。遗憾的是,目前他的资料非常稀缺。据宗谱记载,史礼保(1328—1402),原籍吴中,曾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因有军功,后迁金乡卫任首任指挥同知,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史礼保定居金乡后,开始建造府院。史家大院高大宏伟,东至书声巷,西至文星巷,南至西门大街,北至百步金街,这一大片的地方,都是史府的地界。

  张麒、史礼保等将士携眷定居金乡卫,自此,金乡卫与温州卫、磐石卫一起,构筑起一道固若金汤的温州“海上长城”。正如元儒史文玑弟子李一中所撰《环绿观碑记》记载:“蠢蠢岛夷,肆为不轨。或寇我疆,孰守孰御。爰命大臣,谋度咨询。可筑斯筑,以卫兵民。皇华载赋,来城濒海。邪许万夫,畚臿具举。越惟金乡,在温横阳。崇墉污濠,固如金汤。翰屏将臣,桓桓威武。”

  作为指挥使的佐参,史礼保参与金乡卫早期的军事行动,他训练士卒、耕种戌田、抵御外敌等,与指挥使张麒一道,肩负着守城的重任。

  洪武二十四年(1391),倭寇登击炎亭,张麒、史礼保派遣金乡卫指挥佥事戴顺急驰往援。此时倭寇已经杀害了守备官兵。狡猾的倭寇穿上官兵的衣服,拿着兵器,列在海口,等着官兵到来,趁其不备,一举歼灭。戴顺一马当先,赶至海口,不知到前面的官兵就是倭寇。他操刀徒步向前,问道:“倭寇何在?”只见没有人不答应。戴顺马上察觉不对,随即挥刀连斩数贼。这些贼寇被戴顺吓得四处逃跑,但回头看只有戴顺一人,官兵没有跟随其后。倭寇马上聚合围攻戴顺。敌众我寡,戴顺最终遇害。史礼保将戴顺事迹呈报朝廷,上司“悯其忠,命优给其家”。

  洪武二十六年(1393),倭寇再犯炎亭,史礼保派遣金乡卫指挥佥事察罕帖木儿御敌。察罕率军出发前,与部下商议御敌之策,他说:“贼多军少,宜以计破之。”他暗中派弓箭手埋伏在寨城门内,他自己带领军士与敌交战,一会儿,假装不敌,撤退到寨城。这些贼寇以为官军胆怯,他们纷纷舍船登陆,攻入城寨。察罕突然勒兵转战,埋伏在暗处的弓箭手万箭齐发,盗贼纷纷逃亡,这一战打出来卫城官兵的威风,擒斩甚众,察罕也以功升指挥同知。

  据《筹海图编》记载,建文三年(1401),倭寇再次登击炎亭。据《史氏宗谱》记载,史礼保亲率官兵御敌,在此战中,史礼保受伤,次年(1402)去世。

  “汗马功成百战收,平倭遗事说金舟。桥头一派苍凉水,犹为英雄咽暮秋。”这是金乡诗人徐焕之参观洗马桥古战场后写下了一首《平桥洗马》诗,可谓是史礼保的生动写照。

  史礼保去世后,其军爵由其孙史亲仁承袭。史礼保在金乡去世,安葬在珠明岭,根据《明史》(卷三十六)记载:“坟茔之制,五年重定。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茔地如旧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从三品官员史礼保的墓规制应该如下:墓周一百步,坟高一张六尺,虎、羊、马、望柱各二。

  随着明末战乱、清初迁界等,金乡卫族纷纷逃亡,直至康熙展界,部分家族才回城。但史氏家族在这次动乱中,元气大伤,不复昔日辉煌。至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史礼保的坟墓已经塌陷,唯有一道神道门(望柱)孤立在荒草丛生的山野。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史公墓门石刻在江南镇珠明岭下明□远将军史公神道之门。”同书有按语:“此刻横书十一字,为金乡卫指挥、同知史姓之墓,指挥同知从三品,《明史·职官志》‘武官散阶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加授安远’,与此正合。碑阴有小字十数行,行各二字,可辨者惟‘正德丙午伍月日造’等字而已。”

  可见,时人已不知史公是谁?根据官职和史姓推测,这位“史公”确定是“史礼保”。只不过在墓旁矗立的一块巨石碑,面上纹刻着“第一”,不知究竟何意?只能留待后人考证。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