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苍南新闻  ->  时政新闻  -> 正文时政新闻

一篇三年前的论文抛出苍南大市场转型之问 “无中生有”之后,老店如何新开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4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李士明/摄)

  苍南新闻网8月3日消息:“每年春节回老家,我都要到大姐店里帮忙做生意,一来重温小时候帮妈妈看店的美好回忆,二来体验下帮姐姐收银数钱的酸爽感觉……”在杭州生活工作多年的洪旭辉,是一名地道的苍南人,也是家里四姐妹中最小的。她所说的“店”,就在苍南县灵溪镇的“参茸市场”。从祖父到母亲,再到大姐,一家店传了三代。这一家“参商”,经历了市场的兴起、遇冷、重建和发展,历时35年。

  过去十多年里,参茸市场凭借“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这一国字号金名片,市场年交易额一度超过30亿元。从苍南市场走出活跃在上海、杭州、广州、磐安等全国各地的“参商”,人数达万人、商户超千家。

  在外界一片叫好声中,2019年,《浙江经济》上刊发了一篇名为《传统市场“蝶变”需三力齐发、四措并举》的一线调研论文,以苍南参茸市场为例,抛出了关于传统市场如何转型升级的叩问。论文作者是就职于浙江省发改委的洪旭辉,作为“参商”之后,她以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目标审视参茸市场的现状,以期为专业市场寻找合适发展的最佳路径。

  至今,这场探索依旧在持续。另一边,参茸市场交易的热度出现连续两年下降。隐忧之下,转型,迫在眉睫。

  不产参茸的参茸大市场

  洪旭辉的调研,基于家中祖传的参茸店。我们的采访,就从参茸市场里的这家“昌顺参茸商贸行”开始。

  参茸市场,其实是苍南人习惯的俗称,市场的全名是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

  这家店,由“大姐”洪淑芬从母亲手中接过,经营了20多年。洪淑芬曾听母亲说起过,原本开小百货的外公,转行做起“参商”的机缘,是因为“当时听到了风声。”

  放出风声的人,名叫吴在贵。1978年的一天,吴在贵经营的小旅馆里住进了三位东北参商,听闻他们正寻找买家,热情的吴在贵当起“牵线人”。他带着人参走进当时灵溪市面上最大的中药店,第一单就卖出了5条。随后几天,他们又陆续在观美、桥墩等地卖出了6条人参,总成交额500多元。这与自己开旅馆,每晚一个房间的0.8元收入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于是,吴在贵决定北上辽宁,批发售卖中药材。

  人潮趋利,这“风声”越来越大,当地人纷纷效仿吴在贵赶往东北,与当地参农建立贸易关系。凭着“物以稀为贵”,人参在苍南销售能卖出比在东北更高的价钱,东北参商欢喜;对于沿海城市来说,走批发途径的东北人参比其他渠道购入的价格便宜,苍南参商也欢喜。1985年,通过邮局寄到灵溪的红参、高丽参就达3.5万斤,价值2800余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第一个“吃螃蟹”的吴在贵成为当地首个“万元户”。

  彼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地处浙江“南大门”的苍南县,已经形成了宜山再生纺织品产销基地,金乡徽章、标牌产销基地和钱库综合商品市场三大专业市场。这让灵溪的参商们眼热不已。

  1987年,最早的一批28家参茸经营户以街为市,在灵溪商场三街集体开业,不到百米的街道人声鼎沸。两年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南都市场应运而生,经营户发展到200多户。

  不产参茸的苍南,“无中生有”建起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参茸专业交易市场。

  凭借将地处浙南闽北的区位优势转化成商业物流优势,参茸市场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声名鹊起,贸易辐射至浙南闽北、杭嘉湖、甚至北上广。上世纪90年代,市场年成交额高达10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500人。

  参商们的第一次转型

  开一家参店,养活一大家人,成为当时灵溪镇的真实写照。

  但仅仅过去10年,南都市场被紧急“叫停”。至于原因,很多人不得而知。“听说是因为市场乱象,当时市场周边有不少‘编外’经营户出现了售卖假货的行为。”洪淑芬说。

  市场关停,一夜间,人声鼎沸的场面消失殆尽。

  洪淑芬还记得,这一年,母亲吴秀玉到距离南都市场周边2公里的农副产品市场,新购置了一家店铺,继续做参茸生意。

  吴家的选择,代表了当时许多参商的选择。一方面,东北三省各类人参总数的80%仍以灵溪镇为集散地;另一方面,过去十几年的经营,参商们都建立了稳定的客源。

  还有一部分参商,带着市场的“余温”尝试走出去,去外地寻找出路。

  其中,转型步子迈得最大的,当数苍南参商第一人——吴在贵。

  由于前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市场关停的同年,他成立了“温州长生保健品有限公司”。产品从人参、西洋参、鹿茸发家的“老三样”拓展到燕窝、虫草、石斛、海参,并创新研发起半成品参茸的精加工技术。除了做品质外,2004年,吴在贵敏锐捕捉到药补食补市场动向,将“鸡蛋”放进中药饮片、药食同源等领域的“篮子”。

  几年间,参商群体的实力更甚。同时,重建规范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5年5月,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建成投用。市场一期占地120多亩,可容纳458家店铺。不出所料,所有的店铺迅速被“一租而空”。

  即便自家的产业日趋成熟,吴在贵也是毫不犹豫地进驻市场。他相信,集中市场,一定会产生集群效应。

  次年,参茸市场拿下了国家级称号——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二次“出海”,参茸市场发展为苍南县一大支柱产业,2017年成交额首次突破30亿元。

  老店新开的“风口”

  今年50岁的洪淑芬,和市场里的多数参商一样,至今也没搞明白,年轻人倒腾的直播卖货,究竟是怎么卖出货的。大家还是习惯了传统的销售方式:多年的老客,只需要在微信上说一声,要多少货,转了账,当天或者第二天货就发出去了。

  不过,大家也渐渐意识到,“吃老本”不长久。

  在参茸市场工作了16年的负责人许晓君,也有着几点忧虑:步入中年的三代参商,创新的那股心气劲几乎没有了。四代参商,难觅踪影,有了祖辈积攒的家业,年轻人更喜欢“体面”的工作。从市场层面来说,缺乏整体经营运作、营销推广,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短板愈发凸显。

  前端制约带来的影响,已经体现在了终端的数据上。自2019年以来,参茸市场成交总额以每年下降5亿元的速度,呈现“两连降”。

  这数据,相比苍南县11个大型商品交易专业市场的交易总额,也许微不足道。但,老市场真的老了。

  参茸市场中也曾有过年轻人尝试接过“接力棒”。前两年,年轻的店主试水直播卖货。不过,这次试水并未成功,该店主如今已经转行。

  至于失败的原因,“试水者”认为,直播带货,一方面是样品成品高、消耗大,另外买家对参茸品质也有疑虑。“单打独斗,形成不了气候。”洪旭辉当时在论文中也提到:参茸市场整体产业发展仍是个体“作战”,现代技术应用程度低,无门户网站、无大数据采集、无商品编码、无溯源追踪、无统一售后服务,处于粗放经营。

  老店新开,备受期待。

  2018年,苍南县政府推动温州浙闽农贸综合市场二期投入建设。工程占地3万多平方米,共4层楼,集产品交易、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休闲、现代远程医疗等为一体。目前,大楼商铺已完工,办公楼却因业主方资金链问题迟迟未能投用。

  “这就是传统专业市场转型的信号。”灵溪镇商贸中心陈顺桅认为,转型的难度在于,经营户要付出更多成本,对原本稳定利益的再分配,例如店铺是否沿街、店面在一楼还是顶楼、管理方式如何等。从老市场迈向新市场,经营者信心和动能还不足。

  苍南的11个专业市场中,不少都面临着同样的转型问题。比如温州浙福边贸水产城,也正处于新老市场的“角逐”。

  为此,政府部门在规划设计中,提出了应对思路。《苍南县商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升级一批专业市场,推进参茸市场一期升级改造、二期加快建设,延伸产业链。新建一批专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浙闽省际专业市场群在空间上的辐射规模和产业带动影响力。

  “有形市场”之下,苍南县加大布局“无形市场”。2017年开园的海西电商科技园,试图以电商经济带动专业市场的新一轮“出海”。

  老店新开,风口已来!(温州日报记者 张琳 林思思 孙余丹)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