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将军岭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4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将军岭上的顺岭亭 黄通佐/摄

  杨道敏

  将军岭古道位于海拔460米的仰天龙山上,因岭东北有将军山而得名,起自钱库镇括山社区岭脚村,终于赤溪镇龙沙社区石塘村,系横阳古道分支叉道,也是苍南境内最早的古道之一,沟通江南、蒲门(今马站镇和赤溪镇)及浙闽,历史上曾经十分繁忙。

  将军岭古道始建何年已不可考,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已有“将军岭”路名。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自蒙山东迤,逾数冈,为将军岭,南达石塘。”蒙山即今天的望洲山。若按唐末五代闽东移民大量入迁江南垟推测,将军岭古道很可能出现于唐宋之间,最有可能出现于五代福建王曦之乱时期。

  将军岭离岭脚老街仅有百余米,全长5公里,上去半铺路,下来半铺路,路宽1.5米左右,大多数路段由石板铺成,全程翻越约需1个小时。古时每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兵,为轮番传递公文之用。

  将军岭脚路侧有一座路亭,系石墙木梁构建亭刷粉白色的灰墙,门楣上写着“福寿亭”三个字。亭后建有一座小庙堂,门楣上挂着“福锦庙”木雕牌子。庙原在岭上,近年刚刚迁来,于是将军岭岭上岭下各有一座“福锦庙”。庙边有小店,中间是道路,另一边有供旅客休息的木凳。与处在半岭村的另一座称“半岭堂”情况基本一致。古道上的亭,是供旅客遮风挡雨和歇脚的地方,基本上是五里一亭。当年,将军岭上人流摩肩接踵,福寿亭和半岭亭上有人开起店铺,给行人提供各种商品。

  福寿亭门外墙角处立着一块只剩半截的残碑,镌刻着清乾隆年间平阳知县何子祥的《米准流行示》全文。当年江南垟的大米等物资要通过将军岭输往蒲门沿海,蒲门沿海的海鲜等物资也要经过将军岭运往江南垟。清初,占据台湾的郑成功部常到大陆沿海募粮。清廷为防止米谷流向台湾,在将军岭设点查禁。康熙收复台湾后,一些地棍勾结官兵,以“私贩下洋”为借口,私自拦截抄没,愈演愈烈,以致江南垟多余粮食不能供应蒲门沿海,百姓苦不堪言。何子祥于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五年(1765—1770年)任平阳知县,他体恤民情,任内惩治了地痞,放开了粮米流通渠道,并在当地刻碑明令,将军岭交通再度繁忙起来。

  从山脚下的福寿亭至半岭堂,其间要经过田螺湾两个田螺旋盘旋上行。经过第一个田螺旋时,有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小水库,每到雨季,从溢洪道上溢出的水流在近百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喷泻而下,形成场面壮观的瀑布,水雾四溅,响声隆隆,绝不亚于雁荡山的著名景点大龙湫,只不过是藏在山中无人知。水库山脚曾有一座装机容量30千瓦的水电站,所发之电供岭脚村点灯和碾米之用,现电站已经废弃。到达第二个田螺旋时,由于山体遮蔽,路上行人已看不到山下行人。路过的一座土石坝把溪水拦腰截断,形成一座更小水库,库水波光粼粼,极为清冽,水库中还有鱼儿在游弋。

  这段道路本来经过“台湾坪”附近,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海上抗清队伍,平阳县令下令沿海居民内迁十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门复界前,将军岭路段仅为官兵往返通道,几乎遭到废弃。蒲门复界后,内地大米等物资通过将军岭输往沿海,沿海海鲜也经过将军岭运往内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平阳县令徐恕倡捐修复将军汛至蒲壮城道路,将军岭局部改道,田螺岭一段由钱库后谢谢一聪捐资修筑,使得道路更加宽阔、平缓、易行,古道从此恢复原有繁荣。

  从第二个田螺旋再往上爬即是半岭,意即岭脚至山顶的道路已经行走一半。此处有顺岭亭倚山临崖而筑,使岭路显得更为险峻。从半岭向右转,可去金家垟山、仰头山和望洲山。向左转,通往小岙堡。

  继续往南上行,山越来越高,风景也越来越优美,丛林中不时点缀几处民居,罕有人类活动。将军岭山势峻峭,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流水潺潺,风光秀丽。到达将军岭头,此处原有一座路亭,现已被毁,只剩下杂草丛生的亭基。自亭基而下,全是用不规则石块砌成的石台阶,一级一级沿山坡而筑,全岭的石台阶总数超过万级,道路十分险峻。

  将军岭道路崎岖、弯曲而又绵长,行路之难历来为路人所感叹,清代诗人已刻画得淋漓尽致。清代蒲门名士华文漪(1774—1825年)的《度将军岭》诗曰:

  高山一何高!奇峰拔地远。

  辛苦力屡疲,逡巡度峻坂。

  岭随复冈纡,路逐危崖转。

  石峭咽飞湍,云低迷绝巘。

  俯首眺村墟,苍然夕霭满。

  长风空际来,落日不可返。

  行行渐下山,茅店炊烟晚。

  这首诗以广阔的视觉,形像地表描了将军岭路的山高险峻与曲折盘旋,诗中写尽了这条岭路的风光。

  另两首是清代诗人张元品的《初春自将军岭抵蒲门城》和《风雨有过将军岭者恻然有作》,《初春自将军岭抵蒲门城》所作时间不详,后一首则在诗篇前署有“清嘉庆五年,课徒蒲城”二句序言。两诗摘录如下:

  初春自将军岭抵蒲门城

  指点蒲关一问津,

  乱山千叠望嶙峋。

  为歌蜀道扪参语,

  却忆羊肠叱驭人。

  晓色松杉犹挂月,

  暮烟猿鸟共啼春。

  孤城锁处雕甍石,

  合是桃源旧避秦。

  风雨有过将军岭者恻然有作

  近说黄梅节,风雨两愁绝。

  念彼远行人,负担并提挈。

  崇坡遭泥泞,悬岩仰嶻嵲。

  一步一叹嗟,望望各扪舌。

  晨餐未营饱,夕膳旋教切。

  番番双黄发,倚门眼为抉。

  衰荣本无定,不是生计拙。

  张元品的这两首诗,细腻地描写了度将军岭之难,也更多了几分行路难之叹息,并借诗抒发了诗人对前途迷惘的情绪。

  自将军岭头沿山岬拾级而下,下面的石塘村和边上的东海已经一览无余,风光无限。但由于山势险峻,道路狭窄,此处为整条将军岭中最为难行的一段,胆小者到此会有头晕目眩之感。到达石塘平桥,将军岭全程结束。

  将军岭是浙闽古道上一处险要所在,其中半岭有一处人称台湾坪的平地,古寨立于其中,面积三千多平方米,呈四方状,有内外石墙,石头青苔斑斑,整个寨子可容纳百余人,人站寨内可俯瞰整个江南垟,可惜古寨已成废墟。

  江南垟历代战事大多与将军岭有关。元末,闽括山寇四处蔓延,州郡陷落。群寇觊觎江南富饶,多次取道将军岭入侵江南垟,世居此地的大族纷纷逃亡,如世居将军韩军桥的韩氏家族原是当地望族,因战乱而举族迁至同邑松山(今桥墩镇)。方国珍寇温州时,富庶繁华的将军岭脚及附近村庄曾被洗劫。离将军岭不远的斜路村曾有寨城,由江南垟民团首领项伯文在抵御方明善侵犯时所立。

  明代倭寇猖獗,倭寇多取道将军岭入江南垟。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十月,倭船泊南麂山下。至十一月,上将军岭至芦浦,复从白沙至十六都北港麻园。闰十一月初三日,温州卫指挥祁嵩,百户刘敏领兵出哨被袭,将士死者六十余人。”尽管将军岭上有驻军,但难以抵挡凶残的倭寇入侵。

  民国14年(1925年)出版的《平阳县志》载:“将军岭口址守兵三名,将军岭台守兵三名。”民国33年,江南垟发生大刀会暴动。钱库失守后,会首董仁涨率残兵翻越将军岭入小渔出海逃亡海岛。民国36年,国民党政府在将军岭脚建有一座碉堡,以强化对这条军事要道的封锁。

  1950年9月3日,将军岭南再次发生战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平阳县第三中队在将军岭脚地方,击溃一股从石砰登陆的武装海匪,俘获2人,缴获步枪15支,冲锋枪1支,子弹2000余发。

  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将军岭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曾出三名进士,名扬邑内。较早的一名进士是韩漪,字夷清,南宋庆元二年(ll96年)中举,官兴化县主簿兼主学事。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任间,州郡长官曾以“不济院”田委以督租。他调查后认为该县民生艰辛,“不济院”之田应该免租。此前这里的地主向佃农收租,往往以高价折算,要农民交纳现金,不少农民因此逃走他乡。韩漪得知后,立即予以纠正。其时朝廷曾有卖“废田”之议,韩漪说:“将这些‘废田’卖了,钱给官府拿去,也派不上用场。还是把它转给学廪,使士不乏供给以利学习。”韩漪这一建议后来被上司采纳。其次是何中行,字士可,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生平事迹失考。最后一位是何士圭,字公锡,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进士,官江阳教授。

  稍后的元朝,将军岭名人何岳(字汝樵)与陈高、林齐并称“瀛州三杰”。何岳隐居不仕,以孝行为人所称道。他世居将军岭,其祖父曾在括山下筑一精舍,“列楹峙乎崖石,疏牖瞰乎深涧,岩竹园卉,茂树青泉,可憩可玩”。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闽括山寇屡侵,何岳家的精舍被山寇所毁,导致族人四散,其父只好在离老家不远的地方另筑新居,家园从此荒芜。何岳从外地游学回乡后,本想在祖居遗址上建屋,但见“榛莽芜没,四顾寥寂,又无与为邻者”,只好迁至附近的灜湖(今夏口一带)定居。但何岳仍倾心于祖父时所建的老屋,而且思念不已,因此在新屋旁辟一轩,名曰“远山轩”,以便朝夕瞻望。好友陈高有感于何岳恋旧感情,写下《远山轩记》以论其事:“敦仁笃行之士不肯轻去其乡邑以忘其本,忠厚之至也。而放旷者虽适千里之远,乐其处,则终生忘归其乡。今君去故居无十里之远,而不能忘情若此,信乎敦仁笃行君子哉!”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