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幸福过 ——包法利夫人悲剧探析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楼拜译者:李健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吴黎晖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856年发表。
主人公爱玛是外省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里受过贵族化教育。瞧不起做乡村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传奇式爱情。先后成为地主罗尔多夫和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侈开销,挥霍了丈夫的财产,借了高利贷。后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窗外正下着雨。雨中,爱玛小姐——包法利夫人,她的形象那么清晰。只觉得她可怜、可悲、可叹、可爱……但搜遍脑海,找不到“恨”的情感。爱玛只是一个弱女子,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坏秉性,却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深渊。“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福楼拜的话在耳边响起,“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二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包法利夫人追求理想的浪漫式爱情,却没有给她带来人生的幸福。“从没幸福过。为什么人生会这样不如意,为什么她依靠的东西,顷刻间就会化为泡影……”
为什么呢?
社会原因
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和公民宣言》全部有十七条权利,说明了人权、自由、财产,却单单没有说明女性的权利。1791年玛丽·古玆提出关于女性权利的宣言,也不被议会通过。
十九世纪法国女性的地位,像极了中国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她们是父亲和丈夫的附属品。即使资产阶级的美丽太太,也只是“用华丽礼裙和良好教养来给上层阶级舞台增添光彩”。她们没有独立地位,她们的经济几乎全都依靠自己父亲或丈夫。
当时法国针对女孩的教育,设立了有关婚姻的课程。课程主要有厨艺、舞蹈、音乐、绘画以及一些语言课程等,语言课程知道怎样进行基本读写即可。如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这些学习将女孩培养成与外界隔离,只陶醉于自己或家庭小世界的那种人。她们对世界与现实懵懂无知。爱玛耽于幻想,对爱情、婚姻不切实际的想象,与她所受到的教育有关。
包法利夫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弱者,她意识到自己的精神苦闷,具有反抗意识。可是,她的反抗是盲目的,有自毁性质。她寄希望于白马王子,理想的爱情、婚姻是她的全部。她在尝试改变命运的同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惟利是图的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金钱至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弱女子的反抗,也许就注定了悲剧。
个人原因
1.匆忙走进婚姻
爱玛与夏尔相识不过几个月,两个人缺乏了解和交流。夏尔觉得自己喜欢她,爱她。“想要娶她。因为鲁昂老爹很富有,而她!——那么美!”
而鲁昂老爹听说夏尔“品行端正,为人节俭,学问又好”,而且想来“不会太计较嫁妆”,老爹当时自己又需要钱,就想:“要是他来求亲,我就把她给他!”“把她给他”——多像给一个物品呢!又多像一宗生意的交换呢!征求女儿意见,只是走个过场,走个形式。
而爱玛自己呢?
夏尔来到她父亲庄园时候,正是她百无聊赖、心灰意冷之时,“就凭一种对新生活的渴望,或说不定就凭这个男人出现所引起的生理刺激,她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
怎么可能呢?
就凭书里一些浪漫派的写法和描述,也为了“逃避”,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可婚姻不是避难所,“爱情”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缺乏个人精神架构,缺少深层次精神了解,是很难“琴瑟和鸣”的。
婚后的包法利夫人,很快感受到内心的失望空虚,夏尔跟她“愈是亲近,她的内心也离他愈是遥远”。
2.耽于幻想
包法利夫人犯了致命一点,把爱情想得过于浪漫,把爱情片面、简单、肤浅地想象成了风花雪月,卿卿我我,而摒弃了道德、责任、尊严等。把声色娱乐看成心灵的愉悦,“沉湎其中终至溺死”。
她向往奢华,爱慕虚荣,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奢华、高雅、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许是很多人的向往;或许有人也会说虚荣心在某一阶段也许可成一些人前进的动力。但爱玛错就错在不顾实际、过渡沉湎。参加了伯爵夫妇的一次聚会,“那个灯火辉煌的夜晚跳舞的乐曲,是上流社会传来的回声……她的思绪,从幻梦舞向幻梦,从忧伤跳往忧伤”。当现实不能满足时,被幻想所控制,做了情绪的奴隶。
3.关键时刻的软弱
风月老手罗尔多夫投其所好,甜言蜜语满足了包法利夫人的虚荣心。但罗尔多夫和她一起游玩想挽她腰时,“她想轻轻地挣脱出来”,说明她对罗尔多夫还是有戒心的,对这种感情还是有顾忌的。“我不该这样,不该这样......我听您的话真是疯了”,尽管“以手掩面地抖个不停,她还是顺从了他”。
由此想到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描写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但女主伊丽莎白有极强的自尊心,平等意识和守卫自己人生、捍卫幸福的能力。“我自己的事自有主张。”“我决不会答应你的这种荒唐到极点的事,你没有权利干涉我。”伊丽莎白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内心非常强大。
而爱玛呢?她并非感情上的主控者。关键时刻摇摆不定,自觉不自觉顺从对方,也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她和莱昂的重逢。
“我们都要明智些……”爱玛当晚给书记员写了封长信,说明她不能赴约,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他俩要为各自的幸福着想,不应该再见面。”但见面时书记员的一句话就使她改变了主意。
但使爱玛软弱的深层原因是爱玛的爱情观、价值观。
4.扭曲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她所依样、寻找的是书里虚幻的爱情和上流社会奢靡的生活方式。和罗多尔夫私通时,她心里反复说:“我有情人了!我有情人了!”把“有情人”对等成了“爱情”的欢乐,“幸福”的癫狂,而不了解罗尔多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和莱昂在一起时,“巴黎都这样”成了缴获她的武器。“巴黎”是爱玛心中的圣地和迷宫,“巴黎”迷惑了她的心智,她要模仿巴黎的一切。她只是简单地要模仿、追逐上流社会“五光十色”“令人晕眩”的表象,不顾自己的实际,不顾家庭的经济收入,不惜一次又一次欺骗自己身边的人。
她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她越来越空虚。对物质、爱情的虚幻追求害了她。
记得一个报纸专栏,作者是一位单身母亲,她说:“如果一份感情见不得人,你就不该陷在里面。它在情感上、精神上都带给你痛苦;其次,它阻碍你拥有那种公开、诚实、滋润身心的感情。那样的感情才值得你拥有。”包法利夫人在两段遮遮掩掩的私情中,自欺欺人,撒谎成性,沉迷于肉体和其他物质的双重放纵,最终害了自己和家庭。
评论家说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本意是对浪漫主义、浪漫派小说的清算。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她的教益是什么呢?还有哪些呢?
包法利夫人也可以说是死于她自己的欲望,过高的欲望。她的理想爱情是虚幻的,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是“过高”的;她的生活要求,也是脱离了乡村医生的实际。
想起了月亮和六便士:有的人只看见六便士,而他抬头看见了月亮。
而我们在抬头看月亮时,别忘了,地上的六便士。
那是生活的基础。
而真正坚实生活的基础又来源于哪里呢?
也许,它更多地来源于良好的社会制度,完善的个人权益保障,美好的世态人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当然,它也来源于你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坚守。阿多诺说:“错误的生活无法过得正确。”即使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甚至艰辛、孤寂,也不要因为贪婪、懒惰、侥幸、恐惧、痴念……而走上错误的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