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溪光不了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李昭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如刻录在心底的CD,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脑海里无法忘记。

  我的家乡名叫溪光,一个具有古老历史的小山村,山青水秀,特别是山泉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小时候常在这里洗衣服,看着现在的清清流水,惋惜白白流淌在山涧里,多想提桶衣服重温童年时光,恐怕这老胳膊老腰已蹲不下去了。

  家乡的那口四方井还在,几条鲫鱼快活地游来游去,探出头的乌龟,看见有人靠近便躲进的水草里,他们哪知道:小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每天要早早起床给家里的水缸挑满水。

  路边和农作物丛中的青草嫩绿嫩绿的,似乎能拧出水来,真想采些回家喂小动物,以前家家都饲养兔子,我们每天放学后要跑很远的田地里、山坡上拔兔子草,平时还要帮父母干些农活。由于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清苦,可母亲从不耽误我们学习,只怪自己脑子笨,很努力却没有读好书,没有达到大家期待的样子。

  部队营房后面山上的路,八零年部队撤走后改成了乡中学,即使中学搬迁后变成武校,在当地人们眼里这个地方就叫军房,大概是先入为主吧。

  去外婆家路边的桃树,老树已经枯死,新枝抽芽又长出一棵大树,每年结不少桃子,任由路人采摘。据说是野生的,因长在老屋路口离房子比较近,家人总给这颗桃树照顾照顾,别人眼里认为是自家种的,想摘点吃,自然会征得主人同意。

  外婆家老屋前的大溪,溪边有很多鹅卵石大大小小,不同形状、各种颜色应有尽有;小时候经常去那里找自己喜爱的石头,带回家像宝贝一样收起来,还可以当粉笔用,墙壁、水泥地都有我们涂鸦作品,写着:“xx是小狗”,有不像样的乱涂乱画,注上名字,不免招来对骂、打架之祸。

  溪头有一条名叫百二碇埠,可能修建时共有一百二十阶,就以此为名吧,由中间一块大条石和两边小方石搭成,路面一米宽,可供两三个人并排着走,由于长期大水冲刷如今只剩破损的几十级,现在几乎没人走了。碇埠下方是由堤坝斜坡式的大石块砌成,少雨的季节又大又平整的石头露出水流面上,就成了村里女孩、妇女们洗衣服洗被子的好地方,每天早早就能听见溪里传来有节奏的棒槌声。

  碇埠上面有个曲樟潭,据说很早以前有一棵老樟树,长在溪的这边,树干弯曲横跨到溪对岸,碇埠还没建成前,住山上的人们就靠这棵樟树当桥过溪的。母亲说潭水的最深处有泉眼,五十年代大旱灾,到处溪流干涸,就这个潭还有水。夏天,村里的大人、孩子们都会来这里抓鱼游泳。如今在溪边修建了堤岸,安了石桌石凳,成了村民健身休闲的场所。由于生活污水不再排入溪中,水质变好,特别在傍晚时分,成群结对的鱼儿翻着白肚皮在溪底啃苔泥,在夕阳下闪着白光;还有几条大红鲤鱼每天固定时间就会出现在水流湍急的溪段,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水深的地方还有人经常来钓鱼。

  清晨,各种鸟儿的叫声让宁静的村庄热闹非凡,有的像情歌对唱,有节奏、有高低;有的似两人对话,一个叫声停了,另一个接上,抑扬顿挫,如一场盛大的百鸟聚会。溪边的树上、水中的石头、草丛里都是白鹭快乐生活的天堂。是这条大溪赋予了家乡勃勃生机和灵气。

  家乡的山山水水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春天我们到田野里挖野菜、折桃花。

  夏天大家在溪里、沟渠里洗衣服,洗好衣服就抓鱼、摸沙蛤。外婆家的竹林、树林也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掏鸟窝、荡秋千、捉笋蟹(一种竹虫,专吃竹笋芯)玩,晚饭后大家在宽大的院子里乘凉,听外婆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教我们唱童谣,兄弟姐妹们还要轮流给她扇扇、捶背;外婆不识字,但教会我们很多生活常识和做人道理。可以说是外婆给了我们启蒙教育。哈哈,最厉害的是她如钳子的脚指头,趁你不注意夹你没商量,疼得我们直尖叫。大家爱她尊敬她,可惜她已永远离开我们了。

  秋天背着竹筐上山耙掉落的松针做柴火,顺便采野山菇(品种有扒皮溜、鸡肫菇、假香菇等)、摘野山楂(俗名山里果),以至于到现在经常梦见在山里采到很多野山菇。那时觉得前后山好高耸、好遥远,如今这两座山好像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的样子,似乎变小了许多。

  从前绿油油的稻田和菜地,如今只剩荒芜一片,时代变迁埋没昨日的辉煌,消失了一个古老村庄。家乡的山还青,家乡的水还流,但已显得几分沧桑。

  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路,绵延几百公里,是古代闽浙通往京城的要道,途径有房子的两旁都是街道店面,曾经那么热闹繁华,如今被填埋在溪堤的水泥路下。往日整齐、看不到杂草的庄稼如今灌木丛生,人走在里面恐怕都见不到身影,上山的一条条石头路没入杂草间;经常去玩的邻居家的院子已没有往日的袅袅炊烟,只剩下断壁残垣,就是已经修缮的老房也早已人去楼空,留下的十几家炼矾厂因国家禁止乱采矿石而销声匿迹。供销社、电影院、粮管所、小学、中学、茶厂……搬的搬、撤销的撤销,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影子,即使修建保留也已变了样。

  家乡的年轻人从此背上了行囊,走出了山村,考进了城市,住进了县城,剩下的大多是生活了一辈子不想离开家乡的老人。以前的土石路变成宽敞笔直的柏油路,公路上汽车远远比行人多,特别是新省道开通后,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每到节假日,路上的车川流不息,就几米宽的路想从这边走到对面都难。家乡虽然没有往日的风采,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纯朴善良;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没有污染,山青水秀、空气新鲜、鸟语花香。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