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莒溪


李远雁
徒步莒溪至天井。
莒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境内有峡幽瀑美的莒溪大峡谷,革命之旅、红色老区的石岘景观,倏然尘外的岘山石洞等四季风光景致,美不胜收;千古人豪诚意伯刘基庙、世外桃园,神仙传说蔚文桥、遇仙桥、天官墓等名胜古迹和古遗址名闻遐迩。
莒溪沉香塔,俗称“铁塔”,伫立于莒溪镇龟山之巅。
民国《平阳县志》载:“吴越夫人建沉香塔高数丈与铁塔丈余,明清重修现废。”据载,沉香塔始建于968年,由五代吴越国王钱俶夫人孙妃建造,原址在莒溪坳下隔内,其修建历史与莒溪普照寺相关。至于沉香塔具体的来龙去脉,有心人曾作过考证,这里不作赘述。
岁月坎坷,此塔曾多次被毁,多次重修。2005年10月,民间筹资300多万重建沉香塔,整座塔九层八面,通高42米,直径9米,全部用清一色灰白花岗石砌造,塔内有石阶沟通塔顶,底层门额“沉香塔”三字,为莒溪籍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所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莒溪的山水,虽然没有那样神奇,却也美得很实在。
林剑丹先生曾撰联:“地接闽瓯四壁云山通二雁,小桥流水一溪烟树拥千家”。小桥流水,古桥矴步……澄净的莒溪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青山,空气清新的像是被洗过一般。沿溪两侧屋舍俨然,风景如画。我似乎好久没见过这么干净的水了,“绿水青山”的理念让莒溪人落实得这么到位,着实让我感动!
作为莒溪镇主要溪流,莒溪承载了历代莒溪人的记忆和生命。高低有序的矴步石踩过了多少人间往事,演绎着不同情调的风花雪月,又如一排排整齐的琴键,演奏着那一曲亘古的生命乐章。古老的廊桥凝聚着岁月的积淀,仿佛时光也在这里沉醉。走到这里,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不愿远去。
从莒溪峡谷栈道起点(那里有座石拱桥)过桥,就是一段 纯粹的古道了,约莫十公里的里程。古道依着山势,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时而沿着峡谷迤逦前行,时而穿越丛林匍匐前进。
在交通闭塞的昨天,古道,就是生命线。光滑的石板面,不知磨穿了多少双草鞋,不知浸透了世代天井人多少汗水。走在这段古道上,仿佛可见往日天井人穿梭的身影,为了生计,他们翻山越岭。沧海桑田几变迁,时光的年轮已褪色,沿途的村舍也逐渐地淹没在林森之中,只有丛生的杂草在风里泛起片片遐思。
下午5点40分左右,我到达天井村。天井,我早有所闻,可从未谋面。人们都称天井为“苍南的西藏”,应该跟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曾想,它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它地处苍南最西部,偏远、封闭。身临其境,眼前的景象完全推翻了我对它的念想。这里山野幽静,溪水潺潺,还有那在夕阳下绿得透亮的竹林,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你陶醉。行至此处,十几公里的疲惫顿时消失。
至于“天井”这个名称的由来。据说,因其四面环山,从高处看(也许可以理解为从天上看下来),这里就是一个井。如果用无人机拍摄,应该就更像了。除了形状之外,我想关键还是地势高的原因,这里海拔近千米,故有“天井”之称。也有人称天井为“船地”,周围是山,围成椭圆形,一条古道从“船”头连到“船底”。“船”的两头就是山岭的岭头,村庄在“船底”处,站在岭头可以一览无遗。
除了独特的山野风光,天井还有更多你所不知晓的地方。前几天翻翻百度,读到一篇《今日苍南》对天井的报道,这里的银坑、银硐、银坑沟、银诗、武状元古宅、山寨基等古迹,又撩起了我对天井的兴趣。如果有机会,我真想亲自领略她的神秘。
前几年,天井小学徐盛亮老师留守深山的事迹,曾经一时感动我们教育界,他也因此获得“2012感动温州十大人物”“2013浙江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2014第一届浙江最美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感动的背后,总难免会让我们留下一些遗憾,一个个古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痕迹。我真希望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中,它们又能展现昨日的风采。